深以刻薄為戒,每事當(dāng)存忠厚。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罵語謔語,須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處忠厚之道。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人有才而露,只是淺,深則不露。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
罪莫大于好進(jìn),禍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莫大于不知恥。
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
斯惑之甚也。圣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qiáng),斯召辱也。
自重自強(qiáng),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為無妄之災(zāi)也已。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餒。
■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風(fēng)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
■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zhèn)定之趣;
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灑活潑之機(jī)。
■ 人情聽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
遇草則欲去之,但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
何者非自鳴其天機(jī),非自唱其生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