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仙+權明喆+魏子瑤
〔摘 要〕 我國智庫建設從2015年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進入規(guī)范化的快速發(fā)展轉型期。智庫數量僅次于美國,但缺乏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高質量、高影響力智庫。通過對國內外著名智庫進行初步調研,發(fā)現我國智庫與國外智庫在管理組織架構和信息資源建設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針對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決策管理機構的獨立性、研究組織形式的靈活性和質量評估體系的層次化,以及信息來源渠道的廣泛、信息采集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信息資源倉庫的持續(xù)積累方面,探討適用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國外頂尖智庫發(fā)展經驗,以期為我國智庫的突破性發(fā)展尋找新的契機。
〔關鍵詞〕 外國;頂尖智庫;組織管理架構;信息資源建設;發(fā)展經驗;全球智庫報告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8.024
〔中圖分類號〕 C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8-0167-05
〔Abstract〕 China's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has been highly valued and widely focused on since 2015,and enters the period of the norm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The number ranking after the United States,but China lacks internationally high-quality and high-impact think tanks.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famous think tanks at home and abroad,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gaps on the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hink tanks,from independence of the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flexibility of 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level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as well as the wide range of information sources,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collecting tools and accumulation of databases,expl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top think tanks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hoping to fi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our think tanks breakthrough .
〔Key words〕 foreign countries;top think tanks;the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智庫(Think Tank)是由各領域專家、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和分析國內外政策問題,使決策者和公眾能夠對公共政策做出明智裁決的研究咨詢機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決策內容涉及若干學科領域,決策者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保障決策的科學性,智庫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亟須建設一批放眼國際的高質量智庫,以期更好地服務于政府決策。從2009年至今的《全球智庫報告》中,我國智庫數量一直位居世界第2,僅次于美國,但在全球智庫綜合排名榜上,我國智庫卻一直未能躋身前列,最好成績是在《全球智庫報告2012》排在第17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而后逐漸落后,在《全球智庫報告2016》中位列第30名以后,發(fā)展狀況不盡如人意。國務院在2015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1]中已經明確指出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質量智庫缺乏、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創(chuàng)新、高質量研究成果不足等問題。筆者對《全球智庫報告》中綜合排名靠前的國內外智庫進行了初步調研,發(fā)現我國智庫與國外智庫在管理組織架構和信息資源建設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筆者認為這是造成我國高質量智庫缺乏的首要原因。國外智庫發(fā)展起步早,我國智庫需進一步借鑒頂尖智庫在此方面的發(fā)展經驗,以期取得突破性進步。
1 高效運行的管理組織架構
以布魯金斯學會、英國查塔姆社為代表的國外頂尖智庫的創(chuàng)立背景、發(fā)展側重點雖有異同,但都形成了一套確保其獨立高效運行的管理組織架構?;诖思軜?,智庫對研究員、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進行科學的管理與運作,保證智庫影響力的穩(wěn)步提升,進一步推動研究成果的推廣與轉化,籌得更多資金,聘用或培養(yǎng)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環(huán),確保智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管理組織架構的構建情況看,我國智庫與國外頂尖智庫在決策管理機構的獨立性、研究組織形式的靈活性和質量評估體系的層次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1.1 獨立的決策管理機構
國外智庫大多遵循理事會領導下的總裁負責制。理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負責主持智庫的運營與管理,與總裁等高層管理者共同提議和審批學術研究領域,保證學會研究的獨立性與真實性,維護學會的財務健康。連續(xù)多年在《全球智庫報告》中位居榜首的布魯金斯學會,其理事會成員是來自于商業(yè)界、學術界、政法界、傳媒界等不同背景的精英[2],其中不乏金融管理公司、技術投資公司、能源公司等國際商業(yè)巨頭的現任或前任總裁,也包括頂尖大學、其他智庫的杰出在職人員、政府前任官員和雜志主編。綜合排名緊居其后的英國查塔姆社的理事會成員是在研究所內部經民主推舉產生的[3],多是高級研究員或經歷豐富的學術界、政法界和商界精英,具有較高的威望。
理事會成員的產生方式雖有異同,但都是來自各界、資歷豐富的杰出人士。他們不受政府或某一黨派政論的束縛,運用豐富的工作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活躍的思辨能力,從國家發(fā)展關鍵點、國際時事聚焦點和全球問題疑難點中確定研究方向,決定研究部門及其下所屬研究項目的變更;接受決策咨詢委托;推薦和任命優(yōu)秀人才作為高層領導者,共同掌控著智庫的發(fā)展方向,避免智庫受到較大資助商的影響和控制,監(jiān)督智庫以保證其研究的獨立性和真實性。
1.2 靈活的研究組織形式
智庫作為學術型研究機構,為了充分利用硬件與軟件資源,使研究者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課題研究更加高效進行,需要正確處理行政與科研兩者之間的關系。國外智庫受德魯克“職業(yè)雇員組織”管理哲學思想[4]的啟發(fā),政策研究的開展多遵循“研究部——研究單元”的矩陣式組織形式。矩陣式架構的一個維度是根據研究領域或地域劃分的專業(yè)研究部,各研究部通過公開招聘和接受推薦,在全球范圍內吸納本研究領域的人才,并對研究員進行任務調配和適時提拔;另一維度是在理事會、總裁等高層管理者的指示下變動的研究單元,不同智庫各層次研究單元的名稱略有差異,但基本遵循研究項目(研究計劃、研究中心)——研究課題(研究主題)的研究層級關系,后者比前者的研究內容和導向更加具體,研究項目和研究課題由理事會、總裁、主席等高層管理者接受委托、推薦,或由研究員自下而上提議,經批準后交由相關領域或地域的研究部,由研究部調配研究員。管理者根據課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按一定原則從各個研究部挑選一定數量的研究員組成課題組。
從研究項目團隊、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的作者在各個研究部的分布情況,可看出研究課題、研究項目與研究部之間獨立性的強弱。研究項目與研究課題之間的獨立性一方面體現在隸屬關系,另一方面體現在研究課題成員在課題組中扮演的角色。鑒于研究項目在不同智庫中的定位不同,考察研究部與研究項目之間獨立性的意義在于研究項目在研究部與研究課題之間起到的橋梁作用。因此,主要依據研究課題和研究項目的關系將矩陣式劃分為強矩陣式組織形式和弱矩陣式組織形式,二者對比見表1。
矩陣式的研究組織形式使得研究人員調配靈活,政策研究效率提高。智庫研究項目和課題小組的負責人同樣是研究人員,和其他成員之間不存在上下級任命聽命的關系,只負責推動研究進展、協(xié)調內外關系、評估研究成果等。身處相對自由的研究環(huán)境,各個研究部的研究員在若干項目和課題下開展研究,有助于其從更宏觀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某一研究領域的相關信息和知識,使智庫的研究內容更加全面,綜合性更強,研究成果質量更高。
1.3 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
智庫作為專業(yè)的戰(zhàn)略與政策問題研究機構,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產出是其提高影響力的根本途徑,“質量”也因此成為智庫追求的永恒主題。為了保證向公眾公開或向委托方遞交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盡可能滿足決策需求,國外頂尖智庫需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控制研究成果的輸出。質量管理體系主要包含不斷修訂的高質量研究標準和成果質量專家評審機制兩部分。
各智庫遵循的高質量研究標準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問題的選擇和剖析、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創(chuàng)新性、數據和信息的真實可靠、觀點和見解的新穎與獨到等[5],是研究成果需基本遵循的準則,對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研究成果起關鍵作用,引導智庫提高其影響力。一些智庫針對研究成果類型制定了多種質量評審標準,如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對共識性研究報告、快報和簡報、學術研討會報告和摘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四種類型的成果制定了不同的質量評審指南,可操作性強[5];也有智庫在高質量標準之上制定更高標準,以甄選出更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如蘭德公司在《高質量研究與分析標準》[6]的基礎之上制定了《杰出研究與分析標準》[7],用以激勵更多體現其戰(zhàn)略研究目標的杰出研究成果產出。國外頂尖智庫的成果質量專家評審機制以高質量研究標準為基礎,評審專家的選擇、具體的評審流程交由專門的部門按固定的章程組織,各智庫依據自身的專家團隊規(guī)模選擇內部、外部或內外部聯(lián)合的專家評審方式,但都遵循獨立性和利益沖突回避原則[5],即評審專家不能是待評審成果的研究參與者、專家人選不能由研究員推薦、評審過程不受任何一研究團隊的控制。
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對研究成果層層把關,專家在依據高質量研究標準進行評審的同時,還會利用自身豐富的決策咨詢經驗,結合實際,考慮研究成果的現實意義,對研究成果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以期高質量成果能被更多決策者采納,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
2 成熟穩(wěn)定的信息資源建設
智庫作為學術型政策研究機構,對信息的需求具有諸多特點——及時性和全面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整合性和增值性、繼承性和專業(yè)性、敏感性和保密性[8],這些需求在大數據時代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高質量的可利用信息為智庫研究的開展提供全方位的情報保障,降低情報失察的風險,提升智庫的影響力和聲譽。目前我國智庫面臨著信息采集分析系統(tǒng)不完備的問題[8],信息技術在信息建設方面的應用基本停留在電子文獻數據庫,面向大數據的實時數據監(jiān)測和采集工作尤為欠缺,信息資源建設的短板會嚴重影響我國智庫在政治決策上的話語權。與我國智庫相比,國外頂尖智庫的信息資源建設更為成熟和穩(wěn)定,主要體現在信息來源渠道的廣泛、信息采集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信息資源倉庫的持續(xù)積累。
2.1 全方位的信息來源渠道
國外頂尖智庫從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借助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廣泛開拓了各類信息來源渠道,對信息資源進行全面收集。智庫的信息源主要分為實驗類、調研類等直接信息源和機構、公開資料類、購買類、合作建設類等間接信息源[9]。
智庫是決策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其較高的招攬人才的標準使得從高層領導者到研究助手,擔負任何職能的人員都在其所屬領域擁有較為強大的知識和經驗儲備,對政策研究的可利用信息保持有較高的靈敏度,擅長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交流訪談等直接方式獲取所需信息,為其指導研究方向、評估研究質量或開展研究所用。智庫則通過數據庫的對外連接,進一步為研究人員拓寬間接信息來源渠道。
智庫存儲的信息源主要包括其以往的研究成果(包括公開的和私密的)、圖書館各類文獻的數字資源、政府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和公文等權威數據以及其他實時獲取的可用數據。數據庫外部信息的獲取除了購買渠道,還有智庫根據自身的信息需求,利用網絡挖掘工具,定期定向對權威機構、其他智庫、社交媒體等網站的超文本文件、多媒體文件等進行智能抓取歸類[10]這一渠道。而利用分布廣泛的傳感裝置實時獲取客觀的原始數據,并借助推理機,以海量數據為基礎,生成推理知識,這一途徑尚未成熟,仍處于完善和發(fā)展階段,是智庫信息建設的未來發(fā)展方向[11]。同時,隨著信息來源的復雜化、數據量的劇增,智庫的數據降維、數據清洗能力要滿足收集信息的需求。許多國際頂尖智庫在其他城市或國家設有分支機構,與分支機構的數據庫建立互聯(lián),共享數據。智庫通過全方位信息渠道收集到較為全面的研究資料,供相關研究人員作為支撐數據和輔助信息使用,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突破點,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為信息來源渠道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可能。
2.2 不斷改進的信息采集工具
大數據時代,國際權威智庫為了實時在線獲取全面的高質量數據,十分重視信息采集工具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和技術與研究的深度融合,并在各領域實踐中對這些工具進行有效性驗證,加以不斷改進,使研究員運用這些工具能有效提高政策研究的效率和質量。智庫對信息采集工具的要求有兩點:一方面,保證其采集信息的正確性,提高信息對政策研究的貢獻率;另一方面,擴大工具在政策研究中的適用范圍,使其采集的信息可供多個研究領域使用。
一些國際權威智庫建立有方法工具中心,配備有編程專家、高級網絡工程師、統(tǒng)計分析專家等技術人才,監(jiān)管智庫的信息捕捉設備,根據研究人員的需求開發(fā)和改進數據采集和信息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如蘭德公司的可擴展運算分析中心[12]培養(yǎng)了一批能熟練使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實踐的專家,來支持蘭德的數據科學。他們的任務是開發(fā)、維護和改良一套收集和處理大數據的方法和工具,從大規(guī)模數據中識別出可運用于政策研究的有效數據,并根據這些方法和數據在各個課題研究領域的適應性分析,進行功能的改良和使用范圍的擴展。然而,智庫不能只顧追求數據量而忽略信息的正確性,麥肯錫咨詢公司的panorama工具曾在世界各地超過90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銀行市場設置了400萬以上的數據點,將銀行的實時金融數據及時傳送給300多名銀行業(yè)專家,后來發(fā)現收集到的數據存在矛盾,可靠性和可用性差,故暫時摒棄這一方案,安排140多名研究員實時觀測其所在地來源可靠的宏觀經濟和市場動態(tài)數據,并進行驗證,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13]。
2.3 持續(xù)積累的信息資源倉庫
國外頂尖智庫致力于政治外交、經濟金融、文化教育、能源環(huán)境、醫(yī)療健康、社會現象等全領域的解決方案,需要運用數據采集工具從全國乃至全球收集各研究領域的數據,將持續(xù)積累的數據按一定的分類規(guī)則存放在某一自建數據庫,提供給訪問者從中探索規(guī)律和發(fā)現問題。
智庫主要將購買和自建的數據庫提供給內部的研究人員使用,智庫的研究領域基本不發(fā)生變動,但研究項目和研究課題總是隨著項目的委托、國際時事熱點而變化,為了使智庫在其重點關注領域保持領先的研究地位,需要持續(xù)滾動地積累數據資源,正如一項課題不能以一份階段性報告草草了結,數據資源的積累一旦斷檔,相關研究的開展將很難繼續(xù)進行,研究結論也會失去價值。一些智庫會對外公開部分體現自身特色的專題數據庫,由各研究部門匯集相關研究數據和出版物整理而成,其中的數據需滿足持續(xù)積累和動態(tài)維護的基本要求,也有一些數據庫已經停止了更新。如自20世紀60年代起的40余年中一直處于恐怖主義和反恐怖主義研究最前沿的蘭德公司,公開了一個可供檢索的數據庫——RDWTI[14](RAND Database of Worldwide Terrorism Incidents,蘭德全球恐怖事件數據庫),匯集了1968年至2009年全球超過40000條起恐怖主義事件的全記錄和相關研究報告,同時提供了詳細的高級檢索說明,指導公眾利用數據庫獲取感興趣的內容。
3 結語
本文在圍繞國際頂尖智庫的管理組織機制和信息資源建設經驗進行論述時,站在國內智庫的角度,考慮到“人有我無”的現實情況和經驗的可采納性。
因為具有官方性質的黨政軍智庫、科研院所智庫直接受上級黨組織的領導,故確保獨立的決策管理機構的構建主要針對社會智庫。筆者認為,不論盈利與否,社會智庫都不能受到大投資商的誤導,為了降低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筆者建議按研究貢獻選取智庫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進入決策層,既保證了智庫思想的獨立,同時還對研究員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在研究組織形式方面,國內智庫并未體現出矩陣式架構的精髓,少數與弱矩陣式類似,但課題小組內不包含其他研究部的研究員,同時多數研究員習慣于“孤軍奮戰(zhàn)”,單獨發(fā)表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思想的碰撞交流和學科間知識的交叉融合較少。筆者認為,任何性質的國內智庫都可根據自身建設條件,將組織形式調整為標準的強或弱矩陣式架構,想必此舉會為智庫帶來跨越性進步。我國智庫目前尚未有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研究成果質量標準以及同行評審與質量控制的流程機制,委托研究結項驗收都由委托方組織專家評審和驗收,同時缺乏評審組織的獨立性和標準流程的制度化,研究報告的出版也不受嚴格審查,只有論文發(fā)表有不同嚴格程度的審稿[5],制度化的質量標準和獨立的同行評審機制在必須二者兼具,才能使我國涌現高質量、高影響力智庫成為可能。
信息資源建設是智庫良性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我國發(fā)展處在前沿的智庫或把黨政動態(tài)、外交政策、經濟政策等具有一定理論高度的內容作為研究重點,或是按知識領域劃分研究部以后進行純粹的學術研究,對公眾的健康、社會福利、能源等實質性研究少之又少,在信息的收集和研究課題的選擇上都缺乏實用性和前瞻性。國內智庫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各類文獻、會議、新聞等傳統(tǒng)渠道,個別營利性質的智庫開發(fā)了大數據采集和統(tǒng)計分析工具,為政府機關、大型企業(yè)提供專屬的信息咨詢服務,但咨詢費用高昂,影響力有限。我國智庫中社科類智庫居多,關注擅長政策研究的人才,卻在利用信息技術拓寬信息來源渠道和開發(fā)信息采集工具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需考慮引進高端技術人才;智庫應與國家正在建設的大數據平臺建立數據合作關系,實現互補雙贏。我國智庫的數據庫也因技術的限制建設得不夠健全,只存儲有以往的研究成果、外部學者的投稿論文和相關時評論文的匯編等文獻資料。公開的其他研究成果還包括專家發(fā)表時評的視頻,出版物則不提供電子版下載服務。我國智庫的信息資源建設仍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未來發(fā)展應依托高端技術人才,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為支撐,將大數據采集、統(tǒng)計與分析、信息可視化等工具有機、協(xié)調地整合起來,為研究者提供貫穿整個研究流程的數據支持。
參 考 文 獻
[ 1 ]新華網.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2017-04-1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21/c_133934292.htm.
[ 2 ] Brookings Institution[EB/OL].[2017-04-19].https://www.brookings.edu/about-us/board-of-trustees/.
[ 3 ]Chatham House[EB/OL].[2017-04-19].https://www.chathamhouse.org/about/council-and-directors.
[ 4 ] Peter F Drucker. Theyre not Employees,theyre Peopl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3/4):70- 77.
[ 5 ] 張志強,蘇娜. 一流智庫戰(zhàn)略研究成果的質量管理機制[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8):940-950.
[ 6 ] RAND Corporation[EB/OL].[2017-04-25].http://www.rand.org/standards/standards_high.html.
[ 7 ] RAND Corporation[EB/OL].[2017-04-25].http://www.rand.org/standards/standards_outstanding.html.
[ 8 ] 劉巖,劉寶瑞,劉偉東. 面向科技創(chuàng)新智庫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 現代情報,2017,37(2):78-82.
[ 9 ] 宋忠惠,鄭軍衛(wèi). 支撐智庫研究的信息源建設策略[J]. 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3):65-72.
[ 10 ] 錢智勇.重點學科知識組織與專題數據庫知識庫開發(fā)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4,(4):34-37.
[ 11 ] 許鑫,吳珊燕.智庫知識庫的構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3):71.
[ 12 ] RAND Corperation.Center for Scalable Computing and Analysis[OL].[2017-5-5].http://www.rand.org/capabilities/ethods-centers/scalable-computing-and-analysis.html.
[ 13 ] McKinsey Solutions.Global Banking Pools[OL].[2017-5-6].http://www.mckinsey.com/solutions/global-banking-pools.
[ 14 ] RAND Corporation.RAND NSRD[DB/OL].[2016-5-13].http://www.rand.org/nsrd/projects/terrorism-incidents.html.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