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東
公益活動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一般是容易被人們所贊賞的。不過,有些公益人士雖然也幫助了別人,但他本身卻有可能有心理問題,那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92歲的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在加拿大參加慈善建屋工作時因為脫水而昏倒,簡單地說就是“美國前總統(tǒng)公益搬磚累到趴下”,這么多亮點自然在網(wǎng)上被討論了一番。以我愚見,九十多歲的老總統(tǒng)去做公益活動應該不是“作秀”或者“炒作”,因為到了這個年齡,估計人們都不會再那么在乎名利了吧。那么卡特的行為應該可以解釋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的心理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人總是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的,總是要向自我實現(xiàn)的層次邁進的,因此很多人在滿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就會做一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事情,其實他們是在追求自我價值、自我實現(xiàn),是在獲得“高峰體驗”。像老總體卡特這樣不辭辛勞地去做公益活動,其背后的動力應該是“自我實現(xiàn)”,而不是為了謀求生存的需要,甚至都不應該是謀求被尊重的需要,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已經(jīng)為他贏得了足夠的尊重。
公益活動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一般是容易被人們所贊賞的。不過,有些公益人士雖然也幫助了別人,但他本身卻有可能有心理問題,那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公益活動看似都是幫助別人,但背后的心理動力卻各不相同。有一種人之所以積極于公益活動,并不一定是幫助別人活得快樂,而是受到救贖情結(jié)的影響。所謂救贖的情結(jié)也可以稱為有罪的情結(jié),這樣的人可能在成長的經(jīng)歷中受到的批評甚至鄙夷對待比較多,久而久之,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己也是“有罪”之人,無意識中覺得自己不應該享受美好生活,于是便把最好的東西都拱手讓給別人,而自己卻過得格外貧苦和混亂。網(wǎng)上經(jīng)常有關(guān)于愛狗人士傾家蕩產(chǎn)去救狗,最后和老公離婚,不顧子女的生活,賣掉房子去拯救各種流浪狗。這樣的行為看似充滿愛心,但卻有可能是典型的救贖情結(jié)的表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的愛心人士、公益人士在做公益活動的時候自己并無快樂可言,他們只是被一種沉重的心理包袱所驅(qū)使去做這些事,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人多數(shù)都一臉苦楚,而被他們所幫助的人往往也會格外有壓力。這樣的公益人士還是不要太提倡為好。
還有一種人做公益活動是被宗教情結(jié)所驅(qū)使的。人類普遍有宗教情結(jié),在宗教中,人像孩子尋找到父母一樣獲得了安全感和依靠感。此外,人類社會對于壓抑欲望的人往往都是予以尊重的,多數(shù)宗教更是如此,酒、色、財、氣,一概不得沾染,這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獲得道德優(yōu)越感的方法。有宗教情結(jié)的人,有的是確實皈依于某個宗教,信奉宗教的信條,按照宗教的要求去幫助別人,這當然也是很好的現(xiàn)象。但是還有些人完全沉迷在宗教情感之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去做一些所謂的公益活動,不僅不利于他人,甚至還有可能損害他人的利益,最后看似奉獻他人的“公益”活動卻實際上成了一種只滿足自己情感需要的自私行為。最典型的就是所謂的放生活動,一些人打著拯救其他動物、拯救環(huán)境的旗號去做“公益”活動,卻把蝎子毒蛇放生在了人們的生活區(qū),把陸龜扔到了水里,把外來物種投放野外,這些要么損人,要么損壞環(huán)境,可以說是無知,也談不上什么公益了。
什么樣的公益值得提倡?記得有個口號叫“崗位學雷鋒”,就是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就是做好事,而有余力去幫助別人那就更好了。從心理層面說,就是滿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過好了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助一下弱者,貢獻一份自己的愛心,這才是比較普遍可取的公益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公益活動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礎(chǔ)和資本的。
當然,那些在民族危亡時刻舍生取義的行為,那些生死一線舍己救人的行為,我們也是要大力弘揚的,只是在和平時代,需要的是量力而行、可持續(xù)的公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