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環(huán)
一幀畫卷展平生
◎張俊環(huán)
一幀畫卷在面前徐徐打開,那是幾位頭戴花頭巾,身穿民族風服裝的村姑將多種糧食粘于畫布的嫻熟優(yōu)美的動作,那是創(chuàng)始人張海增先生幾十年創(chuàng)造思路升華的縮影,那是幅幅糧畫飄揚過海、蜚聲海外的嘖嘖贊嘆。的確感到太神奇了,聽說和看到過各種作畫的工藝,哪里知道糧食可以作畫呢,終于身臨其境,目睹這琳瑯滿目的畫卷了,禁不住伸手去撫摸這畫面。飽滿的顆粒,凹凸有致,給人以舒適的立體層次感;晶瑩剔透,亮光閃閃,有珍珠般的光澤;色彩斑讕,五顏六色,宛如走進多彩的世界。導游說這糧畫可不像其它畫作那樣嬌氣,她不怕摸,越摸越鮮亮;草籽、豆類、谷物、炒面粉等等都是作畫的好材料。置身于糧畫的世界里,喜鵲登梅圖,仿佛那喜人的鳥鵲向人們預報著好事在即的情景;百鳥朝鳳,仿佛婉轉(zhuǎn)悠揚的歌聲,響徹深林,也滌蕩和傳送著大家的好心境;幾位領導人的畫像唯妙唯肖,好像他們時刻和百姓面對面,隨時溫情地關注著老百姓的生活,牽系著人民的安康。那幅《清明上河圖》正逼真地展示著北宋汴京清明時節(jié)的繁榮景象,人物、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它飄揚過海,被青睞者仰慕,價格不菲呢,這是藝術(shù)的品位和水準。糧畫是藝術(shù),它是村民把美好的期冀用自己的收成變成藝術(shù)品的過程,每一粒豐收的五谷就像一枚心燈,它點亮村民的心靈,也照亮中外觀賞者的心路。村姑享受這個侍弄五谷的過程,中外觀賞者也享受這份把玩五谷、藝術(shù)升華的成果。這種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也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卡通圖畫,既具有北方的豪放、粗獷,又具有南方的細膩、清雅,氣勢雄壯,精湛絕妙,是原生態(tài)和純綠色的藝術(shù)品。藝術(shù)本身就是精神上的大美和大境界。當我徜徉在充滿“藝術(shù)味”的小巷中,輕輕走過谷子畫室、銀箔畫、蘆葦畫屋,觀察和思索這些同樣都是經(jīng)過手工或半手工慢慢“熬制”成的作品,那幅在滄桑的老屋胡同間連綴的“世界手工畫歡迎你”的橫幅,讓我對“手工是對時間的尊重和敬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藝術(shù)有了一種頂禮的膜拜。
一曲悠揚的《我在小鎮(zhèn)等著你》像一位老友在翹首等候久別的朋友,滿心歡喜地欲將心事述說;也像一位參與建設的見證者如數(shù)家珍地訴說著這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宣傳欄上展示著小鎮(zhèn)創(chuàng)建前后今非昔比的巨大差異;屏幕上小鎮(zhèn)一年一個樣,處處欣欣向榮的場景不停閃現(xiàn)。聽著,看著,對比著,思忖著,禁不住想,任何的發(fā)展提升都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只要有決心有行動就會有收獲。那廣場中央矗立的高高的風帆,是由無數(shù)根玉米棒子編制成的。表達了他創(chuàng)始人的雄心和小鎮(zhèn)人的美好愿景,而迎面高墻上映入眼簾的“中國十大最美鄉(xiāng)村”的牌子,又是一座豐碑,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又濃縮了多少成果和收獲,讓來到這里的人,來過就不愿離開。曾經(jīng)有一位龐姓女士,愛人在深圳已是公務員,她回了一趟家鄉(xiāng),就被這里的發(fā)展深深吸引,愛得不肯離開,竟然辭去那里的工作,在這里做起了香港雞蛋仔的生意;還有西安食街,也吸引了在外謀生的一批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我走過小鎮(zhèn)、聽著實情,深受感動,著名詩人艾青那句詩放在這里最為合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曾經(jīng)這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窮村,多年沒有脫貧,貧困的等級達到省級,也沒有可以提得起的產(chǎn)業(yè)基礎和資源優(yōu)勢。貧窮和落后讓家鄉(xiāng)人不肯顧盼、留戀。有多少人寧愿背井離鄉(xiāng),離開農(nóng)村去尋找新的生活;有多少人絞盡腦汁去尋求一種自以為高貴的生活。而今,時光流轉(zhuǎn),滄桑變遷,這小鎮(zhèn)已經(jīng)一躍成為眾多游子返樸歸真最親最愛的土地。那幢老房故事坊,那眼轆轤水井經(jīng)年演繹著古老又歷久彌新的故事,走進它,就能夠一起擁抱生活的美麗,也能夠繼續(xù)描繪生命畫卷上的奇跡。
聽說在館陶有一個小鎮(zhèn)名字叫“羊洋花木”,這是怎樣的一個羊的海洋和花木的世界呢。名字那樣引人入勝,禁不住坐在大巴車上腦海中畫面不斷閃現(xiàn)。車子即將停穩(wěn),車窗外,一前一后羊拉車的畫面頓時讓我們大開眼界并豁然開朗。兩名半百左右的鄉(xiāng)親手駕著兩只幾乎像小馬駒一樣高大的山羊,山羊駕著轅,分別載著一輛黃色和一輛白色的洋車,車蓋下小朋友悠然地坐在洋車內(nèi)觀光賞景,洋車旁幾名孩子的家長跟隨洋車和孩子們一起歡笑。寬敞的馬路,清新的空氣,姹紫嫣紅的花朵正吐露著春的芬芳,綠油油的麥苗也像吸足了養(yǎng)份一樣展露著翠綠的衣裙。
太陽湖、月亮湖仿佛永濟河上兩只明亮的眼睛,不僅吸納了河上無盡的水源,滋養(yǎng)著這片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著這方樸實的村民,也使這個花木小鎮(zhèn)的生態(tài)、人文環(huán)境更加恬然怡人。中國農(nóng)民花博園建設得蓬勃生動,從規(guī)模、品種及環(huán)境在冀南都屈指可數(shù)。公路兩旁四五百畝的花卉苗圃,將這方水土裝點成花的海洋。徜徉在花海里,仰望高聳挺拔的“羊洋花木小鎮(zhèn)”牌樓造型,儼然全身心沉浸于負氧離子森林氧吧。我與同行的幾位資深美女漫步在趕往小鎮(zhèn)深處的小路上,白楊參天,百鳥嗚啾,土地復蘇,小草返青,我們嗅著一路泥土和小草的芳香,走進了自然田園。村中整齊的民房都粉刷了白色的墻壁,像是穿上了潔白的裙裾,潔凈而工整。一條小溪繞村流淌,像一條白練舞動,為小鎮(zhèn)增添了生機與靈動,加上燦燦的金針槐的點綴,使溪岸上的風景熠熠生輝。房前屋后榆樹、柳樹穿插種植,幾只山羊正在低頭吃草,偶爾瞅瞅過往的行人,斜坡上的小草也爭先恐后地擠了出來。陶淵明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仿佛就是這里的田園詩意。自拍桿閃耀在我們的面前,定格成一張張?zhí)飯@風景畫。幾位老人在鄉(xiāng)愁街旁看燕群陣陣,話桑麻農(nóng)事,他們仿佛就是我們的鄰居大伯大媽。我們湊上去和他們聊上幾句,當我們舉起相機要跟他們照相時,他們卻靦腆得像個小孩子。那份樸實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永遠記著,鄉(xiāng)愁就是這方水土和這方水土上讓我們親近的鄉(xiāng)親。是的,這里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這里有我的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曾一起在這里耕耘收獲,曾一起摸索改進。這里的一草一木,鄉(xiāng)音民居早已根植于我的生命,炊煙裊裊是母親的召喚,夕陽余暉是菊秋凱旋灑下的金彩。
在百花樹木間建有花木客棧。可以想象,當我為事業(yè)打拼身疲體累,當我日夜兼程,不得即歸。在這個客棧絕對會得到全身心的休息和調(diào)整,讓我養(yǎng)足精神,整裝待發(fā),重新開拓新的征程;在太陽湖、月亮湖畔,一個個簡約的垂釣休閑園,讓我瞬間靜下心來,靜待魚兒與我嬉戲,靜待魚兒慢慢上鉤。此時,不是為了釣多少魚,只是為了垂釣一桿好心情?!办o待花開花坊”多么有品味的花坊,走一走,我的心緒自然會隨著花開輕盈起來;那首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會很自然地吟詠出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而“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又恰好是我此刻的好心情。
我們坐在觀光車上,從兩座高高的糧囤旁掠過,這里的鄉(xiāng)民五谷豐登,衣食富足。蔚藍的天空白云飄飄、村鎮(zhèn)上流水潺潺羊群蠕動。風兒攜著白云吹來,麥苗更綠了。我微蹲于麥隴間,讓同行好友給我留了一張影。攝入畫面的沒有豐富的景致,我只是讓這一片綠存留在我的心間,我的生命里,也希望這花美羊肥的田園境界走進更多人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