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2013-2016年期間,對試驗地毛竹林采用溝施、穴施、蔸施、撒施4種不同施肥方法進行筍竹生長效果試驗,結果表明:溝施和穴施2種施肥方法對毛竹林筍竹生長的促進作用均較好,平均春筍出筍數(shù)分別達975個/hm2、848個/hm2,平均成竹數(shù)分別達947株/hm2、817株/hm2,平均成竹率分別達97.1%、96.3%,平均胸徑分別達11.5 cm、11.1 cm,平均高分別達12.5 m、12.0 m;蔸施效果次之,平均春筍出筍數(shù)為740個/hm2,平均成竹數(shù)為697株/hm2,平均成竹率為94.2%,平均胸徑為10.6 cm,平均高為11.3 m;撒施效果較差,平均春筍出筍數(shù)為680個/hm2,平均成竹數(shù)為630株/hm2,平均成竹率為92.6%,平均胸徑為10.0 cm,平均高為10.8m。
關鍵詞:毛竹林;施肥方法;出筍量;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S7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5009203
1 引言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J.Houz.)又名楠竹、江南竹、孟宗竹等,為禾本科剛竹屬竹種[1~3]。永安市竹林面積達6.7萬hm2,占林業(yè)用地總面積的26.2%,居全省第2位,是我國竹林分布中心產(chǎn)區(q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竹農(nóng)迫切希望掌握竹林豐產(chǎn)栽培技術。目前,永安市竹林經(jīng)營的生產(chǎn)技術管理普遍以定性管理為主,對竹林高效型筍竹生態(tài)經(jīng)營的關鍵技術,如平衡施肥技術、水分定量管理技術、土壤輕耕(免耕)技術等的定量化管理技術尚待進一步試驗研究。大量研究表明,施肥可以有效促進毛竹林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和提高毛竹林的筍竹質量[1,2,4~17]。為探究施肥方法對毛竹出筍成竹及生長量的影響,試驗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福建省科技廳重點項目《永安市竹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項目編號:2013N2007)》的試驗基地內(nèi)的“福建竹子現(xiàn)代科技園區(qū)”內(nèi),開展了毛竹林不同施肥方法施肥效果試驗,取得較好成效,現(xiàn)予總結,以期為毛竹林施肥提供技術借鑒。
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鄉(xiāng)龍共村,林業(yè)版圖為21林班2大班1、2小班,試驗地面積18 hm2;地理坐標位于北緯24°47′02″~25°35′22″,東經(jīng)116°40′29″~117°20′00″之間,海拔610~860 m。平均坡度23°,坡向為西北坡;施肥前的毛竹平均立竹量為1845株/hm2;經(jīng)調(diào)查,區(qū)內(nèi)氣候條件及土壤條件適宜毛竹生長。
3 試驗方法
3.1 試驗設計
3.1.1 施肥方法設計及樣地設置
試驗設計溝施、穴施、蔸施、撒施4種不同施肥方法,在試驗地的上、中、下坡各設置25.82 m×25.82 m的樣地3個進行施肥,不同坡位隨機重復3次,每種施肥方法共設置9個樣地。肥料選用螯合型筍竹專用肥(含量N∶P∶K=17∶8∶5),每年5~6月、8~9月各施肥1次,施肥量750 kg/hm2·次。
3.1.2 施肥技術要點
(1)溝施法:沿山坡水平帶方向開溝,水平帶間距2~3 m,溝深20 cm,溝寬20cm,將肥料施于溝中并蓋土。
(2)穴施法:在距竹株40~50 cm處挖小穴3~5個,穴深20 cm,溝寬20 cm,將肥料施入穴中并蓋土。
(3)蔸施:將前一年冬天采伐的竹蔸,用鋼釬將竹隔打通,將化肥施入竹蔸中,然后蓋上土。
(4)撒施法:在試驗地內(nèi)均勻撒施專用肥,結合淺鋤松土,翻入土層。
3.2 數(shù)據(jù)調(diào)查與分析
于2016年4~5月,調(diào)查試驗地不同施肥方法各個樣地內(nèi)的春筍出筍數(shù)、成竹株數(shù);2016年6月上旬調(diào)查當年新竹的胸徑、高度。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DPSv9.5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比較。
4 結果分析
4.1 不同施肥方法對毛竹出筍成竹量的影響
經(jīng)調(diào)查,毛竹林的施肥方法以溝施和穴施2種方法效果較好,蔸施效果次之,撒施效果較差。其中:溝施和穴施的平均春筍出筍數(shù)分別達975個/hm2、848個/hm2,比蔸施分別高出31.8%、14.6%,比撒施分別高出43.4%、24.7%;溝施和穴施的平均成竹數(shù)分別達947株/hm2、817株/hm2,比蔸施分別高出35.9%、17.2%,比撒施分別高出50.3%、29.7%;溝施和穴施的平均成竹率分別達97.1%、96.3%,比蔸施分別高出3.1%、2.2%,比撒施分別高出4.9%、4.0%(表1)。不同施肥方法的春筍出筍數(shù)、成竹數(shù)、成竹率指標經(jīng)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施肥方法之間的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2)。
4.2 不同施肥方法對毛竹生長量的影響
經(jīng)調(diào)查,毛竹林的施肥方法以溝施和穴施2種方法的新竹生長量較高;其中:溝施和穴施的平均胸徑分別達11.5 cm、11.1 cm,比蔸施分別高出8.5%、4.7%,比撒施分別高出15.0%、11.0%;平均高分別達12.5 m、12.0 m,比蔸施分別高出10.6%、6.2%,比撒施分別高出15.7%、11.1% (表1)。不同施肥方法的新竹平均胸徑、平均高指標經(jīng)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不同施肥方法之間的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2)。
5 結論與討論
在毛竹林經(jīng)營管理中,施肥是提高毛竹林產(chǎn)量和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1,2,4~17],不同施肥方法對毛竹的出筍成竹及新竹生長具有顯著影響。試驗采用的溝施法效果特別好,溝施法使林地沿水平帶形成階梯和土壤疏松帶,能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施肥溝的開墾,相當于深墾毛竹林地的土壤,起到部分替代墾復的作用。4種施肥方法經(jīng)比較,溝施和穴施2種施肥方法對毛竹林的筍竹生長的促進作用均較好,主要是毛竹地下竹鞭主要分布在20~30 cm土層,且竹鞭生長具有趨肥性,溝施和穴施所施用的肥料處于20cm土層內(nèi),經(jīng)溶解和轉移,容易被竹鞭吸收,誘導竹鞭生長,形成良好地下竹鞭空間結構,達到較高的生長量,溝施和穴施的平均春筍出筍數(shù)分別達975個/hm2、848個/hm2,平均成竹數(shù)分別達947株/hm2、817株/hm2,平均成竹率分別達97.1%、96.3%,平均胸徑分別達11.5 cm、11.1 cm,平均高分別達12.5 m、12.0 m。
蔸施方法的主要是要待竹蔸腐爛后,肥效才能大量釋放出來,而在筍竹生長特別需肥的階段,離竹蔸較遠的筍竹生長所需養(yǎng)分得不到及時供應,因而施肥效果稍次;但因其操作方法,簡單易行,省工省時,節(jié)約了大量的勞動力成本,在生產(chǎn)上仍然普遍采用。撒施因大量肥料施于土壤淺表層,因竹鞭生長具有趨肥性,容易引起竹鞭上浮,孕筍時間變短,筍生長量降低,同時部分肥料隨雨水流失和揮發(fā),肥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致使施肥效果較差,毛竹林的筍竹生長量隨之降低,因此,不提倡撒施。
參考文獻:
[1]鄭郁善,洪 偉.毛竹經(jīng)營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1~2;13~16.
[2]張志達,劉 紅,李世東.中國竹林培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8:127~145.
[3]葉國紅,蔣勤峰.毛竹產(chǎn)業(yè)開發(fā)的思考[J].中國林業(yè)經(jīng)濟,2014(1):52~54.
[4]李志堅.施肥對毛竹生長量和稈形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6(9):74~75,77.
[5]羅志梁.不同墾復施肥方法對毛竹生長的影響及效益分析[J].花卉,2015(9):48~49.
[6]王 婷,胡 亮,郭曉敏.毛竹不同施肥處理出筍效應的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8(18):9489~9490.
[7]葉如春.不同施肥處理對毛竹產(chǎn)量及效益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2(15):128~130.
[8]張億艷.三明市毛竹竹腔施肥技術試驗初探[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3(2):118~120,124.
[9]林桂明.毛竹竹篼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4(2):95~98,114.
[10]陳建華,何正安,李定盈.毛竹施肥效果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0(2):30~35.
[11]林遠旺.筍竹兩用毛竹施肥效果試驗初報[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1(6):72~73,80.
[12]邱杰芳.竹腔施肥對毛竹生長影響的初步研究[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92~95.
[13]李清源.不同墾復施肥方法對毛竹生長和收益的影響分析[J].綠色科技,2014(7):57~58.
[14]陳美珍.不同整地施肥處理對毛竹生長及收入估算的研究[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2(1):189~191.
[15]萬紹平.不同撫育措施下筍竹兩用毛竹林產(chǎn)量及效益比較[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4(6):16~17.
[16]盧麗霞.不同撫育措施對毛竹出筍成竹及生長量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6,(14):146,151.
[17]張群英.筍竹兩用毛竹林不同經(jīng)營措施效果比較[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0,(0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