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興趣廣泛,尤其偏愛文學、音樂。讀大學時,他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成為一個對詩歌、小說、音樂等都有所建樹的人。為此,他每一天都以最大的熱情去投入,為實現(xiàn)夢想而孜孜不倦。
后來,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時候,他很想兼職從事創(chuàng)作??墒?,每當他信心百倍地準備去做的時候,那千篇一律的上課、看卷子、開會等諸多事情,把他白天、晚上大片大片的時間都給占滿了,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一直不曾動筆。開始時他還焦躁不安,覺得自己是在蹉跎歲月,可是時間一長,意志松懈,他就沒甚感覺了。他給自己找了個“沒有時間”的絕好借口,而事實上他也確實沒有完整的時間去搞創(chuàng)作。
這樣的時光過去了兩年,他開始后悔了,因為這不是他要的生活。而他要的生活應該是:工作的時候全身心投入,業(yè)余的時間他有自己的追求。夢想再一次撥動著他的心弦,熱血又開始沸騰。
可是,他每天還是那么忙,或者說比當初還要忙,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幾度彷徨之下,他想起了自己14歲時,有一天,鋼琴老師愛德華先生在給他教課期間,忽然問他,每天要練習多少時間鋼琴,他說大約每天三四小時。老師接著問他每次練習時間是不是都很長,是不是都有個把鐘頭,他說真能那樣就好了。而老師卻說果真那樣反而不好,因為在老師看來,他以后走入社會,每天不可能有那么長時間的空閑讓他支配;所以一定要養(yǎng)成一有空閑就幾分鐘幾分鐘地練習的習慣,比如說在他上學之前,或在午飯之后,或在工作的休閑之余,5分鐘、5分鐘地去練習,把小的練習時間分散在一天里面,這樣彈鋼琴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老師說相信只要他持之以恒地彈下去,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時,他對老師的那一番話沒有一點感覺;但是現(xiàn)在,他豁然開朗了。他不再整日陷于彷徨之中,而是但凡有5分鐘左右的空閑時間,都坐下來寫一兩句或短短的幾行。出人意料的,在那個星期的終了,他竟積有一些稿子了。而他就這樣一個又一個5分鐘地堅持寫下來,后來居然寫了厚厚的一本。有些人也想在業(yè)余時間能有所收獲,但一直苦于沒時間。當被問及怎樣解決創(chuàng)作的時間問題時,他說那都是用零散時間寫的,卻令那些人不信。因為那5分鐘5分鐘的時間實在太短暫太零碎,在他們看來,有些動作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用起來實在不方便。所以那些人的夢想就只能停留在夢里;而他卻越來越珍惜那零碎的五分鐘時間,并持續(xù)地鉆研,終于在詩歌界贏得了一席之地。
后來他又同樣地用這種積少成多的方法去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更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同時還練習鋼琴,而且發(fā)現(xiàn)每天小小的間歇時間,足夠他從事創(chuàng)作與彈琴兩項工作。
就這樣,善于利用每一個零碎的時間終于讓他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使得他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就是美國近代詩人、小說家、鋼琴家艾里斯頓。
(作者余之敏,選自《啟迪與智慧》2015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