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我國的壁畫起源很早,在史上最為著名的道教壁畫是山西省永樂宮壁畫,它是僅存的道教壁畫中最完整的體系。永樂宮壁畫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以最大化凸顯“線”的審美屬性,畫者把對線的認識與感知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寺觀墻壁上。并以其自身鮮明的“線”性和“勾填”用色之藝術特點,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極高的藝術與研究價值。
一、概述
中國壁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周朝時,宮廷、明堂等大型建筑的墻壁就出現了褒賞功德的壁畫,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祠堂就大繪壁畫教育后人,到了漢代,壁畫更為普遍?!皾h宣帝時曾畫功臣十一人的圖像于麒麟閣,東漢光武帝時畫二十八將肖像于凌煙閣”,這種具有公眾性宣傳效應的繪畫形式一直輝煌到唐代,不僅在公眾大型建筑、宮廷上繪制壁畫,在發(fā)展過程中,這一藝術形式還成為宗教宣傳的主要藝術形式。元代以后,我們的國教興盛,到處觀宇林立,在這一歷史機緣下,壁畫和道教融合,打造了輝煌燦爛的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我國道教壁畫的經典代表之作,它坐落于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永樂宮殿宇宏偉,主要由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大殿構成。各殿內均繪有精致的壁畫,且以壁畫藝術聞名天下。它以其宏偉巨制的輝煌、高超的中國傳統(tǒng)技藝成為我國現存壁畫藝術中的瑰寶,繪畫史上的重要杰作,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永樂宮原為一處道觀,原址在山西省永濟縣永樂鎮(zhèn),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故遷至現在的芮城。永樂宮是奉祀我國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立的宮宇,修建于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至元代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歷時整個元朝,其規(guī)模雄偉、建造精致、布局疏朗,融道教文化與一體。仔細研究殿內壁畫共有1000余平方米,其中三清殿的壁畫最為著名。殿內四壁繪滿了神仙朝元仙仗行列,其構圖特色與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相似。該殿壁畫人物多達289人,中心人物為帝君、青龍、白虎、仙曹、玉女、五星、八卦、十二宮神、二十八宿等神仙,人物形象千姿百態(tài)、表情極為豐富,或喜、或怒,或秒相端嚴、或拱手恭立,各種人物顧盼呼應,神態(tài)栩栩如生。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色澤艷麗,線條如行云流水,畫師技藝高超,他不僅繼承了唐宋以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壁畫技法,又融合了當代的繪畫風格,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獨一無二的繪畫面貌。它既是精彩宏偉的道教壁畫藝術杰作,又生動的反映了元代當時社會的狀況和人民生活,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吸引人的一章。
二、永樂宮壁畫的藝術市特色
永樂宮壁畫的產生與出現代表著傳統(tǒng)工筆重彩繪畫在元代的繼承和發(fā)展,永樂宮壁畫主要以線描和重彩勾填為主要表現手法。衣紋的用筆采用豬鬃特制而成的捻子進行繪制,甚至有的線描都可達丈余,世界都較為罕見。在刻畫人物時,勾衣則飛舞臨風,須眉則根根見肉,史書記載為“毛根出肉”,意思是形容云鬢,胡須,用筆精美,準確,生動。仔細觀察永樂宮壁畫,發(fā)現用筆十分講究,胡須,云鬢等這些接近皮膚的地方,用筆輕入輕出,行筆流暢,運筆由輕入、行重、收輕、最后使筆畫逐漸變淡。這里面涵蓋了畫家對解剖、透視的理解,同時也體現出畫家對于“線”性審美的升華和駕馭宏偉巨制對于線描高超技藝的要求,所以線的質感、美感耀眼奪目、靈動而厚重。觀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人物地位、性格、性別的描繪各具神采,再看荷花、牡丹的描繪則如含露待放、栩栩如生、精巧動人。這些線條淋漓盡致的準確的傳達了當時的人文環(huán)境。從壁畫的設色來看,各神像的臉色根據地位、職分、性別的不同,深淺冷暖的處理就各不相同,非常豐富而協(xié)調,在看衣服的用色,同樣根據不同的人物身份處理冷暖與深淺,不同的顏色運用,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神情肅穆;武將全身披甲鬢發(fā)飛揚;玉女溫潤微笑,其形態(tài)各異、百態(tài)俱生。再看每個神像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的表現出神像的質感與動勢來,神像上的袍服,衣袋多用長的線條剛勁而暢順地畫過去,好似一條條鋼線鑲在墻壁上一樣,既彰顯出線的剛勁有力,又風動滿壁,神彩照人。這種畫法不但繼承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tǒng),而且準確的表現了衣紋的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系。另一方面,壁畫對筆的運行要求非常高,下筆必須準確,舒張,剛健,不允許有絲毫的敗筆,表現了畫工的高超技藝,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xù)下來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
三、永樂宮壁畫對后世繪畫的影響
在永樂宮壁畫中,最值一提的是線描的魅力,其嚴謹,細致的刻畫代表了我國宗教人物畫發(fā)展高峰時期的水平,為我們進一步破譯唐代壁畫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摹本。它承前啟后,震古鑠今,繼往開來。它獨立于元代文人山水畫之外,成為獨立的宗教人物畫系,并且是中國宗教壁畫典范的終結。通過研究,不難發(fā)現永樂宮壁畫是唐、宋、元道教壁畫發(fā)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它不但繼承了前代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技法,又在某些方面又有所突破與發(fā)展,與著名的敦煌壁畫相比,永樂宮的壁畫人物造型、比例更加準確,形象更加生動而且豐富,人物造型、表現手法等更加民族化、本土化,它直接影響了當時及其后期明清的宗教畫作。此后,隨著宗教的衰落,中國宗教壁畫也逐漸消退,壁畫也就從神圣的寺觀墻壁步入了民間廟宇,宏偉巨制不斷消亡,應運而生的是尺幅小品,雄偉的氣魄也日漸消亡。
永樂宮壁畫雖然已與我們相隔700多年,但作為中國壁畫史上的典范,卻能沖破時空的距離,帶給我們無限的思考……。永樂宮壁畫的價值,不僅對我們學習和繼承中國繪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畫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特別是對于“線”性的審美、線條的表達以及對于線條藝術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