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博物君”的科普,為何讓人欲罷不能
◎李 妍
最近,那個在微博上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認識、高冷傲嬌的“博物君”出書了!而且一下就是兩本書。一本《海錯圖筆記》剛剛上市便已脫銷,另一本《掌中花園》,介紹了觀賞植物培育指南,教大家怎么讓自己種的花長長久久地活下去。
在我國,科普書一向是個相對冷門的圖書品類,尤其是本土原創(chuàng)作品,通常應(yīng)者寥寥。但是,對于將《博物》雜志官方微博打造成“網(wǎng)紅”的“博物君”張辰亮來說,這并不算意外。在微博上,“博物雜志”現(xiàn)在有超過550萬粉絲,而張辰亮剛接手時,這個數(shù)字是兩萬。在當時,連個人微博都沒有的張辰亮對怎么管理官微并沒有經(jīng)驗,也曾走過不少彎路。
他剛開始嘗試通過發(fā)段子、發(fā)萌圖來漲粉,比如“為什么海是藍色的?因為小魚在里面吐泡泡——blue, blue, blue”。但并沒有什么效果,而且跟《博物》雜志的嚴肅形象也并不符合。這條微博幾年之后被熱心粉絲翻出來,加上冷嘲的表情說“來自小亮剛打理官博時候的微博”。后來《博物》編輯部的劉瑩建議張辰亮可以試著答一答網(wǎng)友發(fā)來的關(guān)于鑒定動植物物種的問題。
吸粉方向雖然找到了,但當時的官博還是一副嚴肅臉。張辰亮嚴謹?shù)亟獯饐栴},寫很多字,還把拉丁文學名都寫上去了,但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他想給官博設(shè)計一個人格化一點的形象,比如通過多用“滴”“呢”這種語氣助詞來賣萌,但依然反響平平。
直到找到了“高冷”的答題方式,“博物君”的形象才漸漸清晰起來。比如有人看到路上有一個條狀物,認為是蛇,很害怕,私信博物雜志鑒定。博物的回復是兩個字:“繩子”。有人發(fā)來一張古裝劇里蝴蝶翩飛的截屏,問“這是什么蝴蝶”。博物君干脆在原圖上一個一個圈出標明,然后直接甩了圖片鏈接作為回復,這條一個文字沒發(fā)卻讓眾人“大寫的服”的微博,被轉(zhuǎn)發(fā)了兩萬八千多次。這種博學又高冷的反差“萌”,讓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這個賬號。
現(xiàn)在,粉絲們把博物君親切地稱作“男神”,叫他“薄霧濃云愁永晝君”,或者加上更長的修飾語,比如“宇宙最帥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妙玉男神薄霧濃云愁永晝君”。有很多屬于博物雜志的“?!痹缫蚜罘劢z們耳熟能詳,比如“能好怎”(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在微博上,“博物君”不僅有為數(shù)眾多的高黏度粉絲,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說起打理博物官博這幾年,張辰亮說,自己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對于大家興趣點的敏銳度,不斷地探索大家喜歡聽的說話方式和科普方式。同時,性格也得到了磨煉,畢竟被幾百遍幾千遍地問同樣的物種,是很容易讓人煩躁的一件事。這并不是誰都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來的,很多本來非常熱心地在做科普的微博,時間長了就會變得有些暴躁。張辰亮說自己屬于“鴿派”科普,從來不會跟人對戧,因為如果由著性子發(fā)脾氣,就會損失很大一部分受眾,最后又小圈子化了,而“科普的目的畢竟是越‘普’越好”。
前兩年,大家驚異于博物君的“什么都知道”,普遍猜測這是一個團隊在彼此協(xié)助、共同運營。所以當知道從2011年底開始,博物雜志官微就基本是張辰亮一個人在維護,就更覺得不可思議。這要歸功于張辰亮廣泛的興趣和檢索學習能力。出生于1988年的張辰亮,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尤其喜歡昆蟲。到博物雜志工作之前,他是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業(yè)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yè)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半翅目昆蟲。但除了昆蟲之外,他喜歡海洋生物,喜歡種植花草,還喜歡研究古文字,他調(diào)侃說“甲骨文那種象形文字,其實也是靈魂畫作”。
運營博物雜志官方微博成為他的“契機”。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博物君”的粉絲們在對“男神”表白的同時,也影響更多的人去理性地熱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