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虎”最喜歡拉攏腐蝕哪幾類人
大老虎為了尋求保護傘或者逃避懲處,不得不選擇拉人下水。他們的首選對象自然是紀檢、巡視和組工干部,因為這些被“拉攏腐蝕”對象,在執(zhí)紀、巡視、組織調查等方面掌握關鍵“信息”。
中紀委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中介紹過多個拉攏腐蝕紀檢干部的案例。從近年查處的落馬大老虎來看,大部分是被其他官商拉攏腐蝕,一步步走上貪腐不歸路。然而,據統(tǒng)計,在對落馬大老虎的查處通報中也不乏出現“拉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的字眼。
據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消息,日前,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紀委對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王銀成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
經查,王銀成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干擾巡視和審計工作,對抗組織審查,拉攏腐蝕組工干部,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巨額財物,涉嫌受賄犯罪。線索。對于黃興國的“需求”,袁衛(wèi)華都一一奉告。
甘肅省委原常委、蘭州市委原書記虞海燕的違紀問題觸目驚心、令人發(fā)指。其中一條是“拉攏腐蝕紀檢干部和巡視干部,打探巡視信息”
問題要探索解決?!?/p>
反腐劍指“燈下黑”是新時期反腐工作的迫切需要。正如報道所說,長期以來,在外界看來,對紀委
甘肅省委原常委、蘭州市委原書記虞海燕的違紀問題觸目驚心、令人發(fā)指。
通報中的一條是“拉攏腐蝕紀檢干部和巡視干部,打探巡視信息”。中紀委機關報近日發(fā)評論文章談虞海燕拉攏腐蝕紀檢干部,用的題目叫《執(zhí)紀者更需不壞之身》。
中紀委通報對黃興國的立案審查結果時提到,其“打探涉及本人的問題線索,對抗組織審查”,已被“雙開”并移送司法機關。黃興國如何對抗組織審查?向誰打探涉及他本人的問題線索?中紀委反腐專題片披露了黃興國對抗組織審查的細節(jié)。
2014年到2015年,中紀委第六紀檢監(jiān)察室原副處長袁衛(wèi)華在天津查辦相關案件,此階段,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公安局原局長武長順案和安監(jiān)總局原局長楊棟梁案(楊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先后案發(fā)。
專題片稱,黃興國主動、多次與袁衛(wèi)華接觸,請袁喝酒、吃飯,贈送名貴手表等貴重禮物,打探武長順案、楊棟梁案的相關信息,同時套取、打探關于他本人的一些問題
2016年11月1日,一名已退休8個月的中央紀委干部被立案審查。此人叫明玉清,是中央紀委第九紀檢監(jiān)察室原副主任、原正局級紀律檢查員和監(jiān)察專員。在職時,他先后聯系西南、西北等地區(qū)。長期以來,與多名領導干部、商人老板關系密切,黨的十八大之后仍然與他們頻繁出入酒店,大吃大喝,繼續(xù)進行權錢交易。在對明玉清的審查中發(fā)現,有一些地方省部級領導干部,甚至上門到明玉清家里吃飯送禮。這些省部級干部之所以和他拉近關系,看重的自然是他手中的執(zhí)紀審查權。而明玉清一方面利用執(zhí)紀審查權與一些黨政領導干部、紀檢干部拉關系;另一方面,就商人老板請托事項向這些領導干部打招呼,收受錢物上千萬元。
“紀委的人被查”這一現象,我們早有耳聞。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在不同的場合反復論及了反腐敗問題,這不僅表明了黨和國家反腐敗的決心,也表明我國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各級紀委要解決好‘燈下黑’的問題,自覺遵守黨紀國法,你們是查人家的,誰查你們,這個官員的監(jiān)管往往存在“上級很難管,同級不好管,下級不敢管”的現象。而隨著反腐的深入,“誰來監(jiān)管監(jiān)管者”也就成了懸在民眾中間的一個巨大問號。畢竟,紀律的監(jiān)管者,其自身不應游離于監(jiān)督之外。如不及時破解這種“燈下黑”的情形,聽之任之,難有作為,則必將嚴重損害中央厲行反腐的效果,也很難真正傳遞給民眾信心。
反腐劍指“燈下黑”,要以鐵的舉措確保反腐實效。一方面,對“紀委的人”頂風違紀現象嚴厲查處,對紀委系統(tǒng)內部有警示價值,對其他部門官員也是一種震懾;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從而強化內部監(jiān)督。如中央紀委已經開始了積極的制度嘗試:前不久,增設干部監(jiān)督室,專門負責監(jiān)督紀檢監(jiān)察干部;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披露,“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只有讓反腐工作真正劍指“燈下黑”,才能避免更多的“紀委的人被查”現象。
(《清風》、《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