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小時候?qū)W古詩,杜甫的這幾句背得熟:“挽弓當(dāng)挽強,用箭當(dāng)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主要它像童謠,或者說簡直是句順口溜。
問過大人,“挽強”是什么意思。大人說,強就是指弓很硬,拉這種弓要用大力氣,好處是射得遠。從此把“強”和弓聯(lián)系起來,再說,誰讓這個強字的偏旁部首就是個“弓”呢?更是和弓箭逃不脫干系了。
漸漸年長,才知這個“強”字的根源,和弓箭并沒有絲毫相關(guān),那答案真是匪夷所思,本意居然說的是一枚蟲。這要從“強”的繁體“強”說起,它原本的模樣是在“弘揚”的“弘”字右下角嵌進了個“蟲”字組成。改成簡體字的時候,將“弘”的右半邊改成了一個“口”,讓無限的深意丟卻了注腳。它原本是什么意思呢?“蟲”指代的是單一的卑微生命,不過若這小蟲把體內(nèi)的精神弘揚出來,就構(gòu)成了堅強雄厚的力量。
這個字里蘊含的能量,讓人心意難平?!皬姟弊窒駛€微電影,描繪了一條卑弱小蟲的奮斗史。
再來說說這個“大”字。
有一些字,因為太熟稔,念起它們的時候,就像嘴巴接觸了牙膏,雖知是異物,卻難得留心思謀它的深意?!按蟆笔鞘裁匆馑寄??就是范圍廣高度高體積闊吧?估計大多數(shù)人都會同意這個解釋。
“大”的本意,其實和范圍高度什么的毫無關(guān)系,就是非常單純地獨指一個人。
漢字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這個“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個人的體態(tài)臨摹。西周戰(zhàn)國之后大行其道的金文中,“大”也是筆觸鮮明四肢俱全的人形。與甲骨文筆道細弱的“大”字相比,金文粗肥猛壯,把人的形象鐫刻得更雄碩偉岸。
等到了小篆和現(xiàn)代文字,這個“大”字就和人的形狀漸行漸遠,一時讓人想不起命名它時的初心,不那么相似了。
“強大”是把“強”和“大”組成的一個鏗鏘有力的詞。你看到它,不由得會挺起胸膛渾身充滿能量。但倘若問某人,你覺得自己強大嗎?大多數(shù)都會說,我還不夠強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強大起來。
然而,錯了。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是強大的。強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個卑微如蟲的生命,只要將精神弘揚出來,它就有力量。只要你是一個人,天然就強大。
愛因斯坦說過:有百折不撓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無敵的物質(zhì)力量有更強大的威力。
我們孜孜以求的強大,以為遠在天邊的強大,以為要靠什么人賜予或是襄助才能達到的境界,其實原駐自己身上。
一個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條蟲子要有力量。
所以,強大并不難,難的是我們不自知自己的強大。這真是天下第一大悲劇。我們四處尋找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一生也不可能具備的東西,其實從未須臾離開過我們。
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不是如何讓自己強大起來,而是讓自己原本就具有的強大,拂去塵埃,閃閃發(fā)光,錚錚作響。
毛筆就在我們手里,墨汁瓶蓋已經(jīng)打開。如果你的時間足夠,慢慢研磨墨汁也是極好。總之萬事俱備,只等我們用自己的心和手,書寫人生的美麗篇章。
我們有很多瑕疵,但只要內(nèi)心堅定,我們就依然強大。我們可以修補自己的瑕疵,也可以攜帶著瑕疵前進。這個世界上沒有瑕疵的人根本沒有出生。
我們有很多不完善,但只要寬容待人待己,我們就依然強大。完善可以不懈追求,但不必形成堅硬桎梏。世上的事情就像吃飯,八分飽即是完美。處處盡善盡美,就是一種無言的慢性自殺。
我們常常受傷,傷痕累累。不過,聽說只有一生都圈養(yǎng)在棉花堡中的牲畜,才不會受傷,留待把它們的皮毛制成貴人的衣裘。我們要和命運廝殺,哪里能不受傷。受傷不是羞辱,而是勛章。強大也會受傷,只不過修復(fù)的能力比較強,速度比較快,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重上戰(zhàn)場。
據(jù)說每個人每天都會和自己進行5000次對話,其中極大多數(shù)話語都是在否定自己。比如說:我很差;我無力;我不行;我要等等看;哦,算了……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來自我們認定自己不強大。
“你生而有翼,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進,形如蟲蟻?”這是賈拉爾·阿德丁·魯米的詩,每當(dāng)讀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覺醒。
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對自己說的第5001次話是——我已學(xué)會了自己強大。
(選自2016年第4期《思維與智慧》,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