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喧嘩聲中,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終于上映了。很多人都沖著周迅和許鞍華去看這部電影,這兩個在不同領(lǐng)域擁有獨特才情的女人究竟能擦出怎樣的火花,然而在大銀幕上,人們終于第-一次看到43歲的周迅現(xiàn)出了以往少有的疲倦和僵硬感。老天爺對周迅的寵愛終于到最后還是敗給了時間。
我們終于不得不承認周迅老了,曾經(jīng),這張臉被眾多著名導演評論為最標準的“電影臉”,“天生適合活在大銀幕”的女子。這一次卻遭遇了不少的尷尬和困惑,“少女感”的消失讓人猝不及防,看完電影后,很多影迷寫道:希望周公子能夠自然轉(zhuǎn)型,不要再演少女了。
25年來,周迅似乎一直活在戲里,她非常明白自己的天賦,她的表演永遠在線,她是那種可以時常把自己活進角色里的女子,甚至可以按角色的邏輯活著。她似乎一直演著那些看上去最適合她的角色,與成熟、衰老的成年世界無關(guān),久而久之人們把她幻化成一個永遠的少女,而她以及她的團隊或者也希望把這種期待永遠地固化封存起來。
可惜娛樂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經(jīng)歷各種重組,如今的觀眾基礎(chǔ)與早年的觀眾基礎(chǔ)也有了非常明顯的不同,在名利趨使的演藝圈,人們需要更紅更久更被關(guān)注,需要持續(xù)曝光,擴大影響力,太多的東西分散著演員的注意力和精力。在商業(yè)的名利場上,他們?nèi)缤慌_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高效卻日漸枯竭,周迅也不例外,很多人都說中國的電影沒有給予他們這樣的演員更大的格局,她們像上了枷鎖一樣被束縛著。
也許是因為整個環(huán)境生態(tài)和市場表現(xiàn),讓整個組和團隊迫于無奈讓周迅繼續(xù)扮演少女的角色,因為票房的號召力亦或是行業(yè)的青黃不接。但是青春飯總會行將吃完,接下來該考慮如何正視自己真正的下半生,去留住另一碗飯。
然而身處行業(yè)金字塔頂端的周迅,顯然很難做出選擇,因為她是不自由的。于佩爾曾經(jīng)說,“我們總是談論女演員的悲劇命運。不是電影扼殺了她們,而是生活……做演員最終要做一個自由的人?!?/p>
可能對周迅來說,什么時候,等周迅自己和所有的觀眾都愿意把“演員周迅”從少女和精靈的囚籠里釋放出來,承認少女也有老去的那一天,或許她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