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zhàn)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人說“牛已經過河了”,言下之意,再努力也沒有用,已經晚了??墒牵覀兾磥淼某晒?,常始于當下的點點努力的積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和含義,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優(yōu)秀習作】
永不言棄
項羽在東城大敗被困之時,以二十八騎神勇突圍,逃至烏江,此時烏江亭長攜船來援,請他渡江再圖謀未來??身椨饏s認為“牛已過河”,發(fā)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的感嘆,霸王之業(yè)于是毀于一旦,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笔前?,當遭遇看似不容易過的困境時,如果輕言放棄,必是失敗,留下無限遺憾;如果不放棄,則此時的努力就可能就是后續(xù)成功的起點。
越王勾踐,在國破之時,沒有選擇自殺,而是以身侍夫差,隱忍茍活,“將以有為也”。最終滅吳,報仇雪恥,成為一代霸主,有了“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的壯觀景象。試想如果勾踐也如項羽一樣,輕言放棄,不去嘗試,還會有崛起的越國嗎?還有會“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談嗎?唯有對困境抱有永不放棄的態(tài)度,方有機會改變格局,由失敗走向成功,甚至創(chuàng)造奇跡。
面對困境,永不言棄,即使失敗了,也雖敗猶榮。正是一個個像文天祥、孫中山那樣身處困境仍永不言棄的人,才鑄就了我們華夏民族不倒的豐碑,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前仆后繼,為理想而戰(zhàn)。
永不言棄,并不只是不放棄,還需要我們有一顆冷靜的頭腦。于失敗中汲取教訓,于紛繁的表象中看清問題的實質,一舉中的,方能扭轉格局。蜀漢舊臣李密,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的情況下,瞄準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節(jié);鄭國大夫燭之武,在“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的滅國之危中,扣住秦伯“撈上一把”的心理,曉之以弊,誘之以利,成功實施離間,甚至還取得結盟的意外收獲;深圳融海典當行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席卷威脅中,抓住“銀行惜貸和慎貸,中小企業(yè)急需貸”的契機,全力出擊,理性服務,生意逆勢上揚,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盤活了一大片企業(yè)。正是因為他們正視困難,永不言棄,定下心來,理清頭緒,仔細辨析,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甚至為他人、為社會帶來了福祉。
不放棄,可能會失敗,但也只有永不言棄,才有可能駛向成邁的彼岸。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恥最后,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后,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讓我們洞穿困境的迷霧,秉持永不言棄的精神,凝心定神,向目標出發(fā)。
點評
從內容上看,本文事例翔實,觀點明晰。開頭用項羽輕言放棄而自刎烏江的故事,并引用杜牧的詩句促人思考,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第二段從正面同角度再次設例,勾踐因不放棄而得以雪恥立國。一、二段構成鮮明的對比,指出了“永不言棄”意義。第四段運用排比論證的方法,列舉了李密、燭之武、典當行等人的事例,從人際關系、外交、商業(yè)等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引用事例進行論證時,敘述簡潔,分析到位,揭示了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還能夠引用課本中的相關語句,增強了事例的真實性,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