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隋?お?
16節(jié)課堂展示課結束了,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思考和回味呢?我講三個問題。
一、 教學的引領和導向
幾千人的大會,自然會對全國的語文教學發(fā)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大會應該做出回答,語文教學的方向是什么?語文教學往何處去?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我想就借用教育部長陳寶生同志在高中課標審議會上講的十六個字四句話,作為我們這次語文課堂教學總的指導思想。這四句話是:“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chuàng)新為上?!?/p>
德育為魂。立德樹人是教學的靈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不能沒有靈魂,但魂必附體,不能魂不附體。這個“體”就是祖國的語言文字。學生正是在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受到思想和精神的熏陶,而讓精神逐漸成長起來。
能力為重。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應該讓學生在真實的言語情景中,通過自主的言語實踐,使聽說讀寫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逐漸提高。
基礎為先。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語文是基礎工具性學科,是基礎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在兒童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打好知識能力基礎,打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基礎。打好了基礎,才可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
第四,創(chuàng)新為上。言語發(fā)展和思維發(fā)展密不可分。言語實踐始終伴隨著言語智慧。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獨持己見、標新立異,鼓勵學生發(fā)表創(chuàng)見。
二、 課堂觀察與評判
在這次會前的評委預備會上,方智范教授有一個發(fā)言,受他的啟發(fā),談一談課堂觀察與評判的問題。
一是正確地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理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的解讀,而是從學科課程文化的視角去理解和把握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二是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上述兩點通俗地稱為“吃透兩頭”,即教材一頭,學生一頭??渴裁闯酝??靠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何把這兩者貫通和連接起來?如何讓學生憑借教材,通過積累、梳理、探究的路徑獲得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得靠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課堂觀察與評判的三個要求:
第一,不僅看老師,還要看學生;主要不是看教師才能的表演,而是看教師巧于點撥、妙于開竅的功力。課堂應是學生展示自己語言才能的舞臺,也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有時候學生表現比教師好,這恰恰說明教師教學功力深厚。
第二,不僅看老師的優(yōu)點,也要指出教師的缺點和不足。有時候,課堂教學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
第三,不僅看課堂中學生實踐活動的量有多大,還要看學生言語實踐活動的效果好不好。有的時候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和學生的假主體行為,掩蓋了教學的真相,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三、 談談對這次十六節(jié)課的總體看法
首先要向大家說明,十六位老師的備課時間只有半天,也可能加上一個不眠之夜,沒有時間和學生見面。所以這些課,我們看不到眼花繚亂的課件,也聽不到震耳欲聾的音樂,和我們以前在大型的賽課會上、經過幾十次的試教的課相比,沒有多少觀賞性。但我卻認為,這是一組真實、平實、自然、清新的語文課,是一組無污染、無外包裝、無添加劑、比較干凈的課;是一組回歸常識,回歸常理,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課;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播種、生根、發(fā)芽、舒枝展葉、含苞欲放的語文課。
首先要肯定的是,教學重心的轉移初見成效。課堂上,老師關注學生、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他們常想蹲下身來平等地跟學生交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仔細觀察學生心理情緒的變化。很少看到教師自己滔滔不絕地演講,更少看到教師有意地、頑強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在喚醒、調動、激勵,有時幫助學生撥正思維方向,有時疏導堵塞的思路,有時穿針引線、幫助學生銜接過渡。學生自由讀書時間很多,教師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行間巡視,進行個別指導。有一位老師發(fā)現學生畫出了重點詞語,還畫出了詞語之間的關聯,馬上提出要全班同學向他學習;有的老師不僅關注優(yōu)生,還關注后進生,第一次答得不好不要緊,讓他第二次回答,很耐心,很細致,永不放棄,給學生以信心和勇氣;有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還關注學生的情感過程,這在教育心理上叫作雙焦點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情理交融,知情統(tǒng)一。相對來說,課堂上,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比較充分,讀得比較多,有朗讀,有默讀,有自由小聲讀,有分角色讀,唯獨少了我們不大提倡的齊讀;還有議,有全班議,小組議,師生共議,交互式地議。這些議,都是圍繞教材的內容。譬如說議課本中遣詞造句的精彩,議課本情節(jié)變化的路徑,議課本中事物的特色、人物的特點,議課本中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等等。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中,一個學生通過讀,發(fā)現了這句話,“我怎么沒注意過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通過這句話,他感到作者是在暗示書是百讀不厭的。學生能這樣感悟,全賴教師引導之功。展示的大部分課都重視識字寫字,這一點比過去明顯進步,在所有的課中都注意緊扣詞語,有的還注意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習語言,又讓詞語返回語境,進一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下面要跟老師們談一談我內心的感受,說一些真話。從總的看,雖然某幾課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有一些閃光點,但總體看,大部分課并沒有擺脫語文教學那些固有模式的束縛,在教學中似曾相識的課堂布局,按部就班的教學進程,司空見慣的教學策略,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教學用語,基本上還是沿用過去常見的那些套路,那些程式。沒有實踐的創(chuàng)新,哪會有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因為這樣,有不少課主要著眼于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而且這些理解,有許多是脫離整體的碎片化的分析。板書基本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提示語,教學過程主要是了解課文內容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的線路。當然,我們十五號寫的板書獨辟蹊徑,教學《螞蟻的救助》,她的板書是:有序描寫,準確用詞,描寫細致。當然我并不主張模式化板書。我認為既可以是教學重點、難點特點的提示,也可以是這堂課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學思路的導引、寫作特點的展示,都可以,要多樣化。教學中,無論是教師提出問題,或是學生想要知道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篇明白如話的課文對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一讀差不多就懂了,而我們還在一些人為問題上,在一些十分淺顯的內容中繞來繞去,從而導致學生認識上的原地踏步和思維上的倦怠困頓,一些太過于淺易的提問,只能導致學生的思維平庸。我想還不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這里我還特別提到,金中河西小學分部的孩子們很優(yōu)秀,是我看到的小學最優(yōu)秀的班級之一。他們很會讀書,屏幕上顯示出來他們勾畫重點,一般都很正確,學習習慣太好了;他們也很會朗讀,在很多地方學生的朗讀,拿腔拿調,但是這個學校很少有,很自然,很平實,而且是接近口語的朗讀。然而這些天來,雖然學生總體表現很好,但很少發(fā)現他們提出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發(fā)現有新意的問題,出現幾個我們意想不到的、標新立異的看法。為什么?我想,主要是教師牽得太緊,控制太多,什么都舍不得丟棄,什么都不想忍痛割愛,填得太滿,統(tǒng)得太死,留給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太小了,太窄了。我再強調一下,當前語言的教學中,止于理解而疏于運用的現象是一個頑疾。葉圣陶先生早年告誡我們要在課本中走一個來回,然而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大多是走了一半就回來了,不能說是半途而廢,至少是半途而歸,收獲不多。我還要傳達一下魏南江教授的意見,她一再強調,我們是一個素養(yǎng)大賽啊,然而我們的教師為什么沒有把自己的素養(yǎng)用于教學實踐呢?我們都在說,我們要發(fā)掘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我們的課程資源就在我們身上,為什么我們視而不見呢?整個十六節(jié)課幾乎沒有教師范讀,浪費了這些資源。有的課學段目標把握不準,中、高年級基本不分,低段教學缺乏兒童情趣,這是普遍現象。我們提供給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太單一了,太不豐富了。當然,我發(fā)這些感慨,希望年輕教師們不要耿耿于懷,你們有很高的教學素養(yǎng),怎么會聽不得一些不同的意見呢?
最后我想引用教育部課程發(fā)展中心田慧生同志的一個講話。他說:“我國課堂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過度掌控,教師扶著學生,牽著學生,甚至綁著學生完成教學過程。如何有效調整教與學的關系,讓教師放心、放手地把學習時間空間讓給學生,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
最后,我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語文教學改革應放在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上,放在我國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中。提高教學質量不是幾個教學技巧的模仿,不是幾招幾法的移植,它應該包含教學思想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甚至還包括課程結構的合理調整,學校家庭社區(qū)的良性互動,社會環(huán)境信息原理梳理與排污等等。第二,課堂教育改革不是孤立的現象,從橫向上,要強調語文自身聽說讀寫的協(xié)調發(fā)展,字詞句篇的整體提高,以及發(fā)展思維,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掌握方法,養(yǎng)成好習慣等等方面。就語文之外而言,要注意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語文與做人的關系等等。第三,少年兒童的言語處于自然生長的狀態(tài),應引導學生用典范性的語言,去規(guī)范、豐富自己的語言。頭腦里沒有大量典范性的語言,就不可能規(guī)范好自己的語言,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就不可能形成語感。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言語運用中發(fā)展語言,積累語言,豐富詞匯,多讀多背,培養(yǎng)語感,規(guī)范言語習慣。教學改革,是教師的自我改革,是教師改變自我,更新自我,重塑自我,提高素養(yǎng)的過程,如何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轉化為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既涉及教育思想的轉變,又關乎對課程文化的認知,更在于教學實踐中經驗的積累。辛勤耕耘,必有收獲,春天的播種,必將迎來秋天的豐收。
(楊再隋,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