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輝
摘 要: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品消費可以直接呈現出藝術市場的發(fā)展面貌。藝術品的消費往往是對于藝術品實用價值的消費或者是文化意義上的消費,前者大多都是以中低消費為主,而后者所謂的文化消費,則表現為收藏或投資,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去消費藝術品,都會促進藝術市場的發(fā)展。
關鍵詞:藝術市場;消費;發(fā)展;時代性
藝術市場即藝術品的交流、交易場所,從中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來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貞觀公私畫史》中早就記載,魏晉時期就已出現了藝術品交易意識,只是并不成熟,初具直觀的審美意識,在唐朝時出現了書行,進行售賣書畫古玩,經發(fā)展至明朝,書畫市場的發(fā)展算是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了,直至明清時期,江南一帶則成為了藝術品交易興盛之地,當時的藝術交易的衍生行業(yè)也隨之發(fā)展,如畫鋪、裝裱等。“藝術市場”以一個具有更規(guī)范的、更商業(yè)化的概念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近年來,藝術市場在中國迅速發(fā)展,其中藝術品的消費也是與時俱進,在發(fā)展的同時兼具時代性。
一、中產階級消費者成為主流
消費者作為藝術品消費中的主體,直接決定著藝術市場的發(fā)展情況。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21世紀,藝術品消費儼然成為了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從經濟角度來說,近些年,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盡管整體的發(fā)展不平衡,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中級的消費性社會了。在一些發(fā)展地區(qū),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居民平均收入不斷提高,因此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從西方國家的發(fā)展中可以看出,中產階層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關鍵。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文化的發(fā)展是建立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只有經濟發(fā)展了,文化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在他們的生活水平達到小康之上,就開始考慮在精神層面充實自己,藝術品的消費就成為了他們提高自己藝術品位以及個人形象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層面的享受,對于文化的追求也就成了必然。
從藝術家在市場上活動情況的比重來說,藝術家大致是分為兩類的:一類是在國際上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有一定藝術成就的藝術大家們;而另一類就是僅在國內存在一定的知名度,后者大多都是藝術大師的學生,在藝術的道路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他們是藝術領域的后起之秀。而從他們的藝術品在市場的消費情況來看,前者對應的大多都是高消費人群,也就是所謂的收藏與投資消費,而后者更多的則是面對的中產階級,對于藝術品的需求大多是生活上的消費。
當然,在藝術市場中,一些高收入甚至超高收入人群永遠都是藝術品消費的亮點,但這些人在中國人口中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從人口數字上來看,跟中產階級或者是低收入群體比較,是不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么微小的一部分,就能將藝術品炒成天價。是不是說將藝術品炒成天價就可以帶動整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國,有能力消費天價藝術品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中產階級,而他們并沒有能力去消費昂貴的藝術品,在經濟條件的限定下,中產階級的消費選擇慎之又慎,往往都是選擇價格合適且值得消費的藝術品。時代是發(fā)展的,消費者也在發(fā)展,國家倡導文化發(fā)展,居民對于文化的認知逐漸提高,逐漸接觸藝術消費,帶動藝術市場總體的發(fā)展,正因為有了中產階級的進入,才使得藝術品市場達到平衡發(fā)展。時代是在進步的,不僅是經濟在發(fā)展,文化也會隨之發(fā)展。
二、多種“藝術品”成為消費對象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發(fā)達城市中,對于藝術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地增長。除了傳統(tǒng)的藝術品之外,當代藝術在藝術市場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像岳敏君、蔡國強、王廣義等當代藝術家不斷地活躍在藝術市場中,不斷給藝術市場灌輸著新鮮的血液。當代藝術與奢侈品的“合作”讓消費者更加為之雀躍。在奢侈品的設計中加入當代藝術的元素,這讓產品更受追捧,LV是奢侈品的一個品牌,由它可以想到村上隆的涂鴉式的印花以及草間彌生斑點的藝術風格。對于很多奢侈品愛好者來說,她們對于奢侈品的喜愛程度會讓其了解到村上隆和草間彌生,這就等于是在認識藝術品。在中產階級成為消費“新貴”時,消費的層面逐漸擴大,對于這些奢侈品愛好者來說,奢侈品將成為他們藝術品消費的突破口,從而消費藝術品。盡管有著不同于藝術的目的,但奢侈品與藝術之間的合作,卻將更多的人引入藝術品消費的行列,這對于藝術品消費來說是一個機會。
另一方面,在中國藝術品消費體系中,畢竟大部分消費者的能力有限,對于那些精品藝術品,更多的人則是望而卻步。從經濟層面上來說,有一部分人群不愿意將錢花在藝術品上,同時又想要通過“藝術品”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樣的群體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呢?在深圳大芬村、河南南石山村就能找到答案。大芬村是以繪制油畫為主,當然這些油畫都是商品畫,也包括一些畫得不錯的仿品;南石山村則是以唐三彩的仿制為主,這里的人對于唐三彩的仿制技術非常精湛,正因為如此,人們并未將其視為贗品,而是將其稱為仿古工藝品,對于整個村子來說,唐三彩的仿制就是他們的經濟支柱。對于不愿花錢或者是消費不起真正藝術品的人來說,這就是最好的選擇。他們往往看中的是藝術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藝術價值,精湛的仿制技術讓消費者們可以體驗到真品的同時又能享受到實惠價格帶來的快感,這樣的享受激起了更多人的消費欲望。即使是仿制品,但從其現階段的發(fā)展來說,不得不說,這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同樣是藝術市場的消費對象。
奢侈品融入當代藝術以及具備高超仿制技術的仿制品,都是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新鮮血液。但不管是奢侈藝術還是仿制藝術,都是來源于真正的藝術。而在藝術品消費中,這類更符合時代性的“藝術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發(fā)展。
三、線上線下消費兩不誤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及時代的變化,藝術市場中的交易方式也在變化著,網上消費成為了更為“時尚”的消費模式。近些年來,藝術品的消費不管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線下消費是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包括畫廊消費以及拍賣等,凡是除了在網絡上進行消費都是線下消費。即使是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當下,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仍然是藝術品消費的主要方式。在藝術市場體系中,畫廊屬一級市場,拍賣會則屬于二級市場,藝術市場發(fā)展至今年為止,中國的畫廊、拍賣公司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市場中。就以上海為例,就有香格納畫廊、上海大劇院畫廊、滬申畫廊等,而拍賣行則有上海榮寶齋、上海朵云軒、上海泓盛、上海嘉泰等,除了上海,北京也是藝術品消費的中心城市。從今年的拍賣成績來看,藝術品的消費情況還是不容忽視的,線下交易吸引的更多的是老一輩的消費者(即收藏家)。從經濟能力上來說,這一個群體的消費能力必然高于年輕人,而且線下的消費可以近距離鑒賞藝術品,這對于藝術品的消費來說是一個很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各個拍賣會也都如期而至。因此,作為傳統(tǒng)的消費方式——線下交易依然吸引著更多消費者。
而隨著時代發(fā)展,年輕一代開始在藝術市場中嶄露頭角,這些人在經濟上也都具備一定的實力,這成為了他們出入藝術市場的必要條件。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線上交易成為藝術品消費的必然趨勢,相對于線下交易來說,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線上交易。雅昌藝術家服務中心發(fā)布的《Hiscox2016在線藝術品交易》的報告中顯示:“在線藝術品交易在2016年里銷售總額達到30.72億美元,同比增長24%?!?016年的線上交易額相比往年增長24%,這樣的增長值對于藝術品的消費來說是一個可觀的數值。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以及當下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各類生活消費APP的出現讓人們養(yǎng)成了用網絡進行消費的習慣,如:淘寶、京東、蘇寧等),在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逐漸進入市場后,網絡消費也開始成為不可或缺的消費形式。而目前由于消費群體以中產階級為主,線上消費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因此線上的藝術品消費也主要是集中在中低端的藝術市場。
在筆者看來,線上消費存在質量上的誠信度的影響,而導致大部分人“想買而不敢買”,而線下消費從地域上來說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數的線下交易都在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基本上都不會顧及到,從而會忽略一些潛在的消費者。線上消費能解決線下地域性的問題,而線下又能給線上提供藝術市場的相關資源,從兩個方面出發(fā),結合兩者消費方式將成為藝術品消費的新趨勢。
四、藝術品消費的全面發(fā)展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文化必然是值得消費者消費收藏的,而除了傳統(tǒng)文化之外的其他方面,只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就永遠不會過時。消費就是在體驗,而藝術品的消費就是在體驗文化,這種體驗文化的方式將越來越融入生活。從目前的消費水平來看,雖然收藏消費的數字很可觀,但是從客觀上來看中產階級的生活消費是不容忽視的,更是今后藝術市場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從今年各拍賣行的藝術品交易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藝術市場以昂首向前的姿態(tài)不斷發(fā)展,要抓住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機遇。相對來說,相比于西方國家的藝術品消費,中國的藝術品消費受到限制性因素會更多,但只要在消費的同時不斷地調整,堅持正確的消費觀,以誠信為主,提升中國藝術市場的優(yōu)勢,以新時代的消費理念去參與藝術市場,將這條路走到底,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消費,那么中國的藝術市場還是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的。
參考文獻:
[1]李萬康.藝術市場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
[2]西沐.中國藝術品市場概論(上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
[3]楊斌.消費文化與藝術創(chuàng)新[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4]陳長田.藝術市場縱橫談[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