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鵑
摘 要 近年來,眼動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逐漸進入到自閉癥研究領域。本文通過對國內(nèi)自閉癥者眼動研究的成果進行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目前自閉癥眼動研究主要集中在視覺搜索、面孔加工、社交場景判斷等方面,通過梳理其研究成果,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關鍵詞 眼動技術 自閉癥譜系障礙 綜述
中圖分類號:R39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89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ye Movem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na
YANG Juan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ye movement technology ,a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gradually access to the study of autism. In this contribution, The results on eye move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re analyzed and sorted, and find that the research on eye movem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focus on visual search, facial processing , social situation recognition and so on. At last, the researchproposed theprospectsforfutureresearch by sorting out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view
0 前言
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種廣泛性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交往障礙、限制性的興趣及重復性行為三方面,一般在三歲前發(fā)病。自閉癥是一個連續(xù)光譜,在這個光譜中幾乎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自閉癥患者,從自閉癥診斷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著無限多可能性組合的群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并重視自閉癥的相關研究,自閉癥研究領域也成為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之一。
社會交往障礙往往被認為是自閉癥兒童幾大核心障礙之一,因此,已有很多學者對該方面進行了研究,除了缺乏社會交往的動機之外,已有研究認為自閉癥兒童的社會交往障礙來自于兒童的心理理論缺陷,而對影響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水平的因素的解釋有心理理論障礙論及執(zhí)行性功能障礙理論和弱的“中心信息整合”理論,[1]也有學者認為是其存在不同的認知加工策略而導致的。為了更深一步研究,眼動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開始逐漸進入到了自閉癥研究領域。
眼動研究即通過眼動儀對被試的眼動軌跡進行記錄,并從中提取相關的眼動數(shù)據(jù),如注視時間、注視次數(shù)、眼跳數(shù)據(jù)、瞳孔大小等,從而研究個體的認知過程。由于自閉癥的核心缺陷在社會交往方面,因此,自閉癥眼動研究的關注點主要聚焦于自閉癥患者對社交場景及面部表情判斷等方面,當然其他方面也有涉及,如視覺注意、工作記憶等,這類研究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探討自閉癥社交障礙的原因和機制。國外自閉癥研究領域中這種研究范式已趨于成熟,而國內(nèi)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即主要對國內(nèi)眼動研究在自閉癥領域的介入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期為后期研究提供參考。
1 眼動研究在自閉癥領域的應用
1.1 視覺加工機制研究
林云強通過環(huán)境圖片視覺搜索方式,借助眼動儀記錄了被試的注視時間和注視次數(shù),探討了自閉癥兒童威脅知覺的特點,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威脅目標對象存在知覺優(yōu)勢,其威脅知覺受刺激類型及矩陣大小的影響,對于負性圖片存在注意固著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注視時間顯著增加,也驗證了眼動研究能有效地應用于部分自閉癥兒童的威脅知覺研究中。[2]其在另一項關于自閉癥兒童顏色視覺突顯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在顏色圖片知覺任務中存在視覺突顯效應,表現(xiàn)在目標出現(xiàn)的任務中,自閉癥兒童的注視時間和次數(shù)顯著高于目標不出現(xiàn)的時候,這種效應在不同程度上受刺激材料的目標呈現(xiàn)方式及矩陣大小的影響。[3]在探討面孔方向對自閉癥兒童表情視覺搜索的影響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并沒有在表情視覺搜索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面孔倒置效應,說明其可能通過特征信息加工來進行表情的認知加工,同時,對高興表情搜索表現(xiàn)出知覺優(yōu)勢,且受面孔方向影響較小。[4]在對阿斯伯格綜合癥男童的眼動抑制缺陷對照研究中發(fā)現(xiàn),阿斯伯格男童眼動抑制能力存在缺陷,表現(xiàn)為內(nèi)源性眼跳激活不足,說明其可能存在額葉皮質層和基底神經(jīng)核功能紊亂。[5]
1.2 面孔識別研究
限制性興趣、社交障礙及重復性行為是自閉癥最主要的三大行為表現(xiàn),而其中社交障礙最為突出。自閉癥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缺乏與別人的目光接觸或交流時間較短,較難有與社交情景相對應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語言表達,也不會對別人的情緒行為做出回應。自閉癥兒童的這種社交信息的辨識與處理困難對他們的社會交往有很大的影響。而面孔在社會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一種非語言性質的符號,對于每個社會中的個體來說,面孔認知是一項極重要的能力。根據(jù)他人的表情來推測其心理狀態(tài)對于個體的社會交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個體的社會交往能力發(fā)展情況。但是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這樣的一個極簡單的觀察任務卻十分困難。因此,對自閉癥兒童的面孔加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endprint
在自閉癥兒童面孔覺察與感知上,有研究證實與正常兒童沒有差異,但在覺察速度上慢于正常兒童,表現(xiàn)在其注視點落入面孔之前有更多的無關注視,[6]但在對面孔的加工上,主要表現(xiàn)在對眼睛的注視短于正常兒童。[7]然而,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并未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過少注視眼睛和過多注視嘴巴的注視模式,只是總體來講自閉癥兒童對面孔核心區(qū)域(如眼睛、鼻子、嘴巴)的注視時間均低于正常兒童,因而指出自閉癥兒童在社會性情感認知上和溝通技能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8]有研究指出,自閉癥兒童面孔識別的異常可能是大腦多個異常腦區(qū)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如梭狀回面孔區(qū)和杏仁核等,并且面孔識別障礙主要受異常腦區(qū)的數(shù)量和損傷程度影響。[9]在面孔加工方面,存在著面孔識別、情緒識別等過程,因此,自閉癥兒童面孔加工異常到底是發(fā)生在哪個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表情識別的研究中,對于正常兒童面部表情識別而言,其對面部表情的識別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識別成績隨著面部表情強度增加而提高,注視時間和注視點隨面部表情強度的增加而減少,識別面部表情的先后順序是愉快、憤怒、驚訝、悲傷。[10]但有人發(fā)現(xiàn),與智障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對開心表情的加工速度要快于憤怒表情,但表現(xiàn)出了憤怒覺察優(yōu)勢,對強度大的表情識別準確率更高。[11]龍細連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自閉癥兒童對愉快、悲傷和恐懼面孔的覺察時間長于正常兒童和聾啞兒童,覺察厭惡面孔的時間最短,對各類情緒面孔的注視時間均少于聾啞兒童和正常兒童,且對恐懼面孔的注視時間最長,對悲傷面孔的注視時間最短。在其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各類情緒面孔的眼睛注視時間均長于對嘴巴的注視時間,與正常兒童和聾啞兒童無差異。還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不管是在感知社交情景中的任務面孔還是無背景的單一面孔,其覺察面孔的速率明顯低于聾啞兒童和正常兒童,他們需要在第9個左右注視點才覺察到面孔,而其他兩組兒童在第3.4個注視點就已經(jīng)落在面孔區(qū)域了。[12]
在表情識別的速度上,無論是通過靜態(tài)形式呈現(xiàn)刺激材料,還是以動態(tài)形式呈現(xiàn),自閉癥組的表情識別率和反應時均低于對照組,并顯示出對積極表情的識別優(yōu)勢效應,及對靜態(tài)表情的識別能力優(yōu)于動態(tài)表情。[13]另外,在對真人面孔、簡筆卡通面孔、日式卡通面孔的表情識別中,自閉癥組的識別率明顯低于普通兒童,表現(xiàn)在其對整個面孔的注視點和注視時間明顯低于普通兒童,通過遮蔽條件的改變,自閉癥兒童表現(xiàn)出了對不同類型面孔的識別率的差異,證實了自閉癥兒童的面孔加工能力并未缺損,只是運用的加工策略不一樣。同時,自閉癥兒童對三類面孔表情的加工存在面孔倒立效應,說明自閉癥兒童具備結構加工能力但在利用此策略上存在困難。[14]
1.3 社交場景判斷研究
林云強、曹漱芹采用卡通動畫片中不同類型的社交情景(正向和負向)片段作為刺激材料對自閉癥兒童在動態(tài)情景任務中社交定向的眼動特征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社交情景中目標區(qū)域的首進入時間和前注視點數(shù)顯著長于普通兒童,對目標區(qū)域的注視時間和注視點數(shù)顯著少于普通兒童,兩類兒童對正向社交情境目標區(qū)域的首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對負向社交情景目標區(qū)域的首注視時間。說明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知覺效能較低,存在較為明顯的社交定向困難。[15]魏玲、雷淵明采用真人模特拍攝的社交場景照片作為實驗材料探討了5~7歲自閉癥兒童在真實社交場景中的社會性注意,結果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和正常兒童在真實社交場景下的社會性注意模式相同,對人物面孔的注視行為部分受社交強度的影響。[16]在劉理陽、劉曉曉、莫書亮等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條件的社會性刺激及肢體動作可以加快自閉癥兒童社會定位的速度,但是卻抑制了其有效注視。[17]林云強采用電影社交片段為刺激材料探討了情景特征對自閉癥兒童社交定向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社交定向區(qū)域的首進入時間和前注視次數(shù)顯著多于普通兒童,注視時間和注視次數(shù)卻顯著少于普通兒童,說明自閉癥兒童在整合動態(tài)情景中對核心目標區(qū)域的知覺效能相對較低,表現(xiàn)出一定的社交定向困難。另外,自閉癥兒童的社交定向受到情景特征的顯著影響,存在正性加工偏好現(xiàn)象,在室內(nèi)社交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自閉癥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對室外社交情境中的負性刺激來源更為關注,表現(xiàn)出首注視時間的延長和總注視時間的增加。[18]陳暉在自閉癥兒童對社交信息選擇性注意的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靜態(tài)面孔表情任務下,自閉癥兒童對面孔表情缺乏興趣,不能持續(xù)的關注面孔信息;兒童傾向于負向表情核心面孔的加工偏好,更多注視正向面孔表情的嘴部,更多注視負向面孔表情的眼部;在動態(tài)社交情景任務下,自閉癥兒童對社會信息定向困難及注意加工效能有限,兒童能更快的搜索到正向社交信息,但更多注意負向社交信息。[19]
2 總結與展望
盡管現(xiàn)有研究中很多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但也有大部分研究有一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通過一些眼動指標,可觀察到自閉癥患者在視覺注意、面部表情識別等方面存在障礙。基于客觀、易量化、直接的檢測特點,運用眼動技術可以對研究對象的注視模式進行分析,也有人提出,如果能結合事件相關電位、功能磁共振等方法,將更有助于對自閉癥患者的注意、語言、溝通交流等障礙背后的神經(jīng)心理機制的探索。[20]雖然目前運用眼動技術對自閉癥患者進行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得到了很多一致性的結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所選樣本量小,研究所采用的范式不一樣,研究不夠深入,研究所選的刺激或材料類型的各異,數(shù)據(jù)的提取與分析不同等。
當然,類似這樣的研究有很多,可是這些研究結果并不能直接作為自閉癥干預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需要進一步深思一些問題,如對于自閉癥兒童面孔加工、表情識別的研究在其教育康復訓練上能提供什么樣的教學建議或依據(jù),來切實提高自閉癥者的溝通能力。實驗室中所設置的場景、使用的材料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而溝通交往往往發(fā)生在最自然的情景當中,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閉癥兒童不看對方的臉或注視對方的眼睛,是否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在做溝通這件事情。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也應該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去做探討。endprint
項目基金來源:四川省特殊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資助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四川省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及實施機制建立的研究,項目編號:SCTJ-2015-C04
參考文獻
[1] 丁艷云,趙俊峰,李培.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0:86-90.
[2] 林云強.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對環(huán)境圖片威脅知覺的眼動研究[J].心理科學,2014.2:349-356.
[3] 林云強.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顏色視覺突顯的眼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5:57-61+66.
[4] 林云強,劉寶根,陳冠杏.面孔方向對自閉癥兒童表情視覺搜索影響的眼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5:25-32+12.
[5] 魏薇,靜進,金宇,李秀紅,楊文翰,王惠.阿斯伯格綜合征男童的眼動抑制缺陷對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1:838-840+851.
[6] 金麗,陳順森.自閉癥兒童面孔加工的異常:來自眼動的證據(jù)[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28-132.
[7] 陳順森.自閉癥幼兒面孔加工特點的眼動研究:社會認知缺陷指標的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12.
[8] 樊越波,侯錟枝,易莉,黃丹,范楷,揭曉鋒.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面孔識別的眼動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4:323-326.
[9] 王麗娟,羅紅格,姚雪.自閉癥譜系障礙者面孔識別的神經(jīng)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6:1177-1184.
[10] 王蕊.4~6歲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的眼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11] 郭文斌.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3.
[12] 龍細連.自閉癥兒童社交面孔加工特點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2.
[13] 陳陽,李文輝,陳俊嬴.孤獨癥兒童對靜態(tài)與動態(tài)面部表情識別的比較[J].中 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1:1744-1747.
[14] 嚴淑瓊.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加工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15] 林云強,曹漱芹.動態(tài)情境任務中自閉癥兒童社交定向的眼動研究[J].中國 特殊教育,2013.9:33-39+70.
[16] 魏玲,雷淵明.場景中社交強度對5-7歲自閉癥兒童社會性注意影響的眼 動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 中國心理學會,2014:3.
[17][18] 劉理陽,劉曉曉,莫書亮.社會性刺激對自閉癥兒童社會定位影響的眼 動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
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3:3.
[19] 陳暉.自閉癥兒童對社交信息選擇性注意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2.
[20] 柯曉殷,盧建平,張英,寇聰,齊云柯.孤獨癥面孔——表情識別的眼動研究進展 [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1:12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