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健
摘 要:教師應研究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文言文。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探析。要通讀全文、理清脈絡,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分析,抓住關鍵詞語(句)進行分析,研究寫作特點,采用群文閱讀法。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通讀;重點段落;寫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3-0093-01
在文言文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重積累,重視文言文的課內(nèi)及課外學習。只有對文言文的實詞、虛詞熟記于心,學生才能讀順、讀懂一篇課外文言文。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文言知識理解詞語,分析句段,歸納大意,體會主旨。這一階段是知識的積累與整合,也是學生最感到困難的部分。因此,注重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文言文,顯得尤為重要。
一、通讀全文,理清脈絡
讀通文章、對文字有基本的理解是閱讀文言文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著重進行閱讀理解。例如,講授人教版七下語文課本中的《木蘭詩》一文時,教師先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在閱讀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結構,即故事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并要求學生找到詳寫與略寫部分。這樣,學生就對整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分析
作者寫作《木蘭詩》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木蘭的孝順,英勇,不慕榮華富貴、機警的品質(zhì),所以在段落安排上,能表現(xiàn)這些品質(zhì)的內(nèi)容就寫得詳細。教師在講授課文時,也就應該重點講授這些重點段落,讓學生充分認識人物并深深理解人物,從而喜歡上文言文。
三、抓住關鍵詞語(句)進行分析
找到重點段落后,教師進行講解、品味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是找到關鍵性詞語或者句子。例如《木蘭詩》第一段中的“唯聞女嘆息”這句,句中的“嘆息”就是關鍵詞語,木蘭為何嘆息?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了是因為可汗大點兵,阿爺年紀大了,又無年長的兒子,木蘭替父擔憂,從而將木蘭的孝順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又如,在第四段中“送兒還故鄉(xiāng)”是重點句,木蘭為何不愿當尚書郎而要回故鄉(xiāng)呢?學生通過閱讀會發(fā)現(xiàn),此處一是表現(xiàn)了木蘭的機警,久待可汗身邊,女扮男裝的事就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甚至獲殺頭之罪,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木蘭不慕榮華富貴,重視親情,向往自由生活的品質(zhì)。另外,寫木蘭回到家的表現(xiàn)時,描寫木蘭的那幾個動詞就是關鍵詞語,將一個充滿柔情的女兒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就對木蘭的形象有了完整、豐滿的認知。
四、研究寫作特點
《木蘭詩》是一篇敘事詩,詳略得當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詩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與家人離別、辭官還鄉(xiāng)、與家人團聚等內(nèi)容都寫得很詳細,對出征前的準備及多年征戰(zhàn)則寫得很簡略,之所以這樣布局與文章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有關系。學生學習文章內(nèi)容的時候,也應該學習寫作的選材和結構布局等。另外,這篇敘事詩帶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充滿了生活氣息。文章中大量的排比及互文的運用,也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如果學生理解和學會了這些寫作特點,那么對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采用群文閱讀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將幾篇類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點。比較閱讀的原則是在相同的基礎上找不同處,或在不同的基礎上找相同處。
首先,同一題材文章的比較。蘇洵、蘇轍兩篇《六國論》,都取材于“六國破滅”的舊事,但兩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論點是“弊在賂秦”,作者是借題發(fā)揮,勸誡當朝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后文則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作者是就史論史,盡管作者不能認識到秦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未能全面論述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但是其中加強團結以圖生存的見解仍然值得現(xiàn)代人深思。經(jīng)過比較,兩文的特點不言自明。其次,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較?!渡娼贰秶鴼憽返淖髡咄瑸榍?,又都屬楚辭,用詞、結構等也有不少類似之處。但《涉江》偏重抒發(fā)個人的悲憤心情,而《國殤》則熱情歌頌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前者風格沉郁,后者風格激昂。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詩歌的全貌。再次,同一虛實詞的比較。學生學習文言文,最終是為了從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閱讀擴展。所以,教師應該將常見的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教給學生。對于不同文章中的相同的虛、實詞,學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這利于更輕松、更快捷、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這些虛、實詞。例如,在《桃花源記》與《口技》中都有“絕”字,但“絕”在兩篇文言文中各自的意思是什么,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楚。再如,文言虛詞“之”字主要有三種用法:一是充當代詞,二是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三是作動詞講。教師講“之”字時,可以將幾篇文言文里的“之”字放在一起講,并講清那樣用的原因。
六、結束語
總之,初中文言文雖然比較淺顯,但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困難著實不少。所以,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教師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注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和遷移,這樣學生才能在循序漸進中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朱佩紅.中學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王志凱.中學文言文教學目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