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對整個社會來說,90后博導不僅顯示了體制據(jù)實肯定青年人的態(tài)度,也表明了這個社會還是有更多可能。
近日,浙大電氣工程學院“90后博導”被刷屏,一時間其熱度蓋過了眾多娛樂明星。
當然,90后博導們不可能一直處在網(wǎng)絡熱點上,娛樂明星們仍會一直活躍在傳播的前臺。畢竟作為學者,不可能三天兩頭在媒體上晃,終究,人們大多還是不會擺歪了娛樂與學術的社會價值。
其實,在刷屏90后博導和熱追娛樂明星之間,也有共性的東西,那就是人們對成功者的追慕。90后博導和娛樂明星,在很多人的下意識里都屬于“成功者”,但也僅此而已。這也是為什么人們?yōu)?0后博導刷屏,又鮮少在意他們研究出了什么,人們只知道大家還在找工作時他們已經(jīng)當定了“人生贏家”。
盡管關注并不深切,但90后在學術評價體制下脫穎而出,還是傳達出強烈的正向信號。對學術界來說,在嚴格評價前提下給青年貢獻者以切實的肯定,顯示了不論資歷論能力、不論年齡論成就的導向。
對整個社會來說,90后博導不僅顯示了體制據(jù)實肯定青年人的態(tài)度,也表明了這個社會還是有更多可能。
90后博導被刷屏,對人們的社會認識會有潛在的影響,它在人們的頭腦中,植入了不拼爹、不拼錢、不投機、靠實力就能夠獲得成功的范例。
對“90后博導”,人們幾乎沒有產(chǎn)生類似是否有什么“背景”的聯(lián)想。一個人二十來歲成了“國民老公”,人們雖不奇怪,但也未必認為他是發(fā)財?shù)奶觳?,而可能是承認他爹有實力。一個人年紀輕輕就在官場風生水起,人們會想到后面有什么靠山,有的一查也真是那么回事。而一個人30歲不到當了博導,人們會認為他是因為具備了相應的水平??梢姡藗児倘粚W術風氣也未必特別放心,但仍然保持了對學術評價硬橋硬馬的基本信任。
學術成果是否成立要一定的時間檢驗,學術青年不能拔苗助長,但學術共同體也有著可稱完備的評價標準。學術不是一碗青春飯,可以是終身的志業(yè),但科學史有統(tǒng)計證明,科學家做出其主要成果的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技術發(fā)明領域人才最佳創(chuàng)造年齡低至30歲以下。大器早成在大科學家中也比比皆是,90后博導的出現(xiàn)有必然性。
在中國,“教授不再白發(fā)蒼蒼”已是現(xiàn)實,但論資排輩及其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遠未解決。中國的學術人才數(shù)量正在大量增加,巨大的隊伍基數(shù)一定會有學術青年早早冒頭;諸多科技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正在醞釀,青年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能找到爆發(fā)點。
教授、博導、院士、科技獎等等,當然不能在低齡上放衛(wèi)星,事實上學術評價應排除年齡因素,只是客觀上來說,脫穎而出的年輕人總是有的,及時給予承認帶來的社會效應也是很好的。學術職位和榮銜用于對學術能力、貢獻和成果的確當評價,而非用于資歷補償和分配,學術評價恰當而及時,而不成為一種對早年成果的追認,有利于扭轉人們對學術風氣的觀感,也將是學術界在科技成果之外對社會的一個特別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