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變革,使得以無形資產形態(tài)存在的知識資本,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于是催生出了一個新的知識消費模式
雖然正式得名時間較晚,知識付費卻并非新興事物。在互聯(lián)網興起之前,閱讀文獻、看出版類書籍報刊就是要付費的,而所謂的知識付費就是網上賣書賣雜志,載體換了而已。但技術的變革,還是使得以無形資產形態(tài)存在的知識資本,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于是催生出了一個新的知識消費模式。
2013年前 早期原型
總體上看,知識付費的原型包含很多行業(yè),如教育業(yè)、出版業(yè)及咨詢行業(yè)等等。早期教育業(yè)的特征為“固定化的內容朝向固定化的受眾”。出版業(yè)的特征為“定化的內容朝向不固定化的受眾”,這是知識付費最廣泛、成本最低的一種。知識付費的概念還包括咨詢業(yè),咨詢業(yè)的特征為“不固定化的內容,朝向固定化的受眾”。
但早期知識付費的產業(yè)化步履維艱,其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用戶缺乏付費意愿。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版權保護不力,尤其是跨平臺版權保護不力;用戶對內容付費沒有形成心理習慣,且支付手段非常繁瑣;缺乏內容平臺的篩選、查詢及整體服務,無法吸引專業(yè)人士入駐,造成用戶整體體驗低下。因此除了在線教育以外,其他知識付費都發(fā)展緩慢。
2013年—2016年前 重新起步
2013年到2016年,知識付費產業(yè)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傮w上說有三個原因:移動端內容及移動支付的普及、打賞制度的出現(xiàn)和自媒體的發(fā)展。微信公眾平臺在2013年迅速普及,改變了中國網民的閱讀模式。同樣是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guī)模達12197.4億,同比增速707.0%。移動支付給予了多數(shù)人最直接的支付方式,這是以往用戶進行類似交易的痛點之一。
2014年,付費打賞和付費閱讀模式開始出現(xiàn),此外還出現(xiàn)了一些用戶自主嘗試付費(例如在知乎專欄和微博評論文后開始出現(xiàn)二維碼的自愿付費),這是早期知識付費的重要過渡形式。盡管早期的嘗試有得有失,但是這進一步加強了用戶對于內容和付費的直接連接意識,而不是內容、廣告、付費的間接連接。除此之外,付費微信群,付費分享會也逐漸成型,出現(xiàn)了一些小型的APP。
知識付費最難的部分在于支付意識和支付手段。在這一階段,知識付費的意識逐漸開始成型,另一重要節(jié)點是出現(xiàn)了具有足夠付費意愿的受眾。完成了用戶教育之后,整體內容變現(xiàn)模式已經呼之欲出。
2016年至今 快速發(fā)展
2016年,知識付費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期。
從生產者角度上看,自媒體平臺及知識社區(qū)已經培育出了大量經營知識的IP和愿意付費的粉絲用戶;從平臺及資本角度上看,知識社區(qū)進入成熟期,客觀上需要更成熟的商業(yè)模式以變現(xiàn),在線支付已經成熟,技術上不存在障礙;從受眾角度上看,房價劇烈上漲帶來的中產焦慮蔓延與消費升級的趨勢共同作用,為知識付費打開大門。
早在2015年底,知識付費已經初具端倪。12月,果殼已經推出了付費一對一咨詢應用“在行”。但真正標志知識付費的高速發(fā)展,是從2016年4月開始。2016年4月1日,知乎推出了值乎,這是知乎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付費產品。
6月5日,《李翔商業(yè)內參》在“得到”上線,10日內獲得超過4萬用戶的訂閱量。6月6日,喜馬拉雅FM開始嘗試付費訂閱,至此,分答/在行、知乎、得到、喜馬拉雅FM作為知識付費平臺的四個代表,帶領了知識付費的新一輪發(fā)展高潮。
責任編輯 王海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