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華
并非每個人都像魏祥那樣,是苦難與堅強的“集大成者”。但每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只會帶來一時的苦惱,有的問題則會拷問人生信念、乃至摧毀信念。清華大學回信最重要的價值,并不僅僅是油然流露的溫煦,更在于它提出了一種期許:即使你踏著荊棘、有淚可揮,仍然不應(yīng)該失去“相信”。很多時候,的確是“相信”而不是懷疑,能讓人度過生命中的苦厄,得以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
但是,“相信”并不是一個空洞的能指符號,它總得指向一些更堅實的事情,才能在人心深處激發(fā)出能量。魏祥可以相信什么呢?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語境中,魏祥卻實實在在體會到了制度所能賦予的最大善意。盡管殘疾人的教育權(quán)利還沒有得到無差別的保障,但情況的確在改善。清華大學給予魏祥的待遇并不是某種特殊優(yōu)待,而是對待貧困、殘障學生的制度性照顧。在這之前,已經(jīng)有其它學校為殘疾學生提供過二室一廳的住宿條件,且學費和住宿費全免。魏祥的幸運,相信也會推動殘疾人士的教育權(quán)利保障,讓我們的大學變得更加公平和人道。
魏祥的另一重“相信”,應(yīng)該是相信人心之暖。杭州保姆縱火案發(fā)生后,有人寫文章感嘆說:“這世上唯有太陽和人心不可直視?!卑岩粯稑O端的縱火事件,歸結(jié)為人心的險惡,我覺得這簡直就是不知所云。清華大學的回信為什么不脛而走?因為它回應(yīng)了很多人內(nèi)心深處的溫暖與關(guān)懷。無論看到多少乖戾而匪夷所思的現(xiàn)象,人們總是很難懷疑現(xiàn)實那積極與光明的一面,總是很難否定內(nèi)心對美好、溫情、高尚的向往。魏祥和他母親的不屈精神令人崇敬,清華大學的悲天憫人令人折服,而公眾對這一事件的反應(yīng),同樣令人感懷。如果這真是一個冷漠而險惡的世界,這一切還會匯聚成溫暖的河流嗎?
魏祥和他更多的同齡人,還應(yīng)該相信時代不會辜負奮斗者?!澳闳糇詮姴幌?,我必厚德載物”,這樣的總結(jié),最好不過地詮釋了時代對奮斗者的正向反饋。對于身陷苦難中的人而言,沒有什么比希望更加重要;對于踏著荊棘遠行的人,沒有什么比曙光更加重要。有人會因為苦難而沉淪,但那些能夠笑對苦難而超越苦難的人,那些領(lǐng)受了恩惠又懂得感恩的人,總能得到時代的慷慨饋贈。奮斗與饋贈模式,是一個進步的時代所能給出的人生答案。
作為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很難深切地體會魏祥所遭遇過的苦楚,同樣也很難明了他和他母親的堅持意味著什么。雖然他即將進入清華園“穿花拂葉”,但他的人生道路依然漫長,仍然有數(shù)不清的苦難等待著他。如果他終于能夠活成他想要的樣子,他就能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榜樣。世界如此溫存,你又何必悲涼?
(本文原載2017年6月30日團結(jié)湖參考,本刊有刪節(jié))
觀點運用:點亮夢想的人;堅強、剛毅;母愛的偉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溫度”;情懷;人文精神;真情與責任;相信 ;他們可做每個人的鏡子;價值觀……
編輯/華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