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公元604年七月,楊廣(569—618)如愿以償,在他父親隋文帝崩駕之后,順利登基,歷史上稱其為“隋煬帝”。隋煬帝在位共14年,大體可以分成兩個時期:前期即大業(yè)七年(611)以前,是他意氣風發(fā)、勃勃作為的時期;后面七年,即從大業(yè)八年開始,楊廣連續(xù)三次發(fā)兵遠征高句麗,陷入戰(zhàn)爭的泥淖,其后在席卷全國的動亂風暴中,他無可奈何地龜縮在江都,每天過著紙醉金迷的頹廢生活,終使自己于大業(yè)十四年(618)三月被身邊的禁軍所殺,死在揚州。他的墳墓幾年前在揚州被發(fā)現(xiàn)。
一、意氣風發(fā)的楊廣
仁壽四年(604)十月,隋文帝下葬完畢,煬帝楊廣就下詔,除去婦人及奴婢、部曲的苛稅,男子22歲成丁。關于這個詔書,史家歷來有不同的解讀,大體來說,應該是減輕了這些人的負擔。婦人不交課稅了,奴婢不交課稅了,部曲不交課稅了,男子推遲成丁年齡,通常男子成丁是在20歲、21歲,22歲算是比較晚的,成丁晚,意味著負擔賦役的時間就晚。我想這個政策,總體上說應該還是減輕百姓負擔的一個政策。
隋煬帝繼位以后,還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諸多內(nèi)部體制和機制的調(diào)整,是隋煬帝時期完成的。比如說殿中省的改組,使它成為一個純粹的皇家侍從機構,把一些宮官和朝官的職能,做了更清楚的厘定。煬帝的官制改革還為唐代執(zhí)事(職事)官和散官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即掌握實權的職事官和表達特權的散官(身份)分為二途,這是秦漢以來官制演變的重大成果。
設立進士科。隋文帝開始分科選人,隋煬帝增加了進士科,進士科跟漢朝的察舉征辟制最大的區(qū)別,一是考試形式比較程式化,有利于選人標準的客觀性;二是對考生的要求,于策論之外增加了文學的分量,減少了背誦的分量。唐朝的科舉就是在隋煬帝科舉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完善的。宋朝以后的科舉,考試更加規(guī)范化,更加客觀了。
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還有一件特別值得一提的事,就是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這個加強的具體措施,是以官吏的任命和考核為中心的。《資治通鑒》和《隋書》記載了吏部尚書牛弘跟學者劉炫的一段對話。牛弘問道,《周官》所載,古時候職官構成,士多而府史少,也就是官多而吏少,府史是吏,指從事助理、文秘工作的人。可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官府配置的令史百倍于前,如果減少這些文秘人員,事情就做不成,這是為什么呢?
劉炫回答說,這是因為古今的治理機制不一樣。古人委任責成,年終考核,經(jīng)辦的文案無需一次次核校,文牘也不那么繁雜,從事文秘工作的令史,僅僅登錄事件、掌管要目而已。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官府搞文牘主義,卷宗文簿一摞一摞的,總是擔憂這件事不符合規(guī)范,那件事不符合制度,繁文縟節(jié),弄得每一步都程序謹嚴,有一點不嚴密的話,麻煩就大了,甚至要到萬里之外去追蹤百年前的舊案。如此,文秘的工作自然就忙啊。俗話說“老吏抱案死”,事繁政弊就是這個原因。
牛弘又問,魏、齊之時,這些文秘人員的工作也很從容,可是現(xiàn)在特別忙碌,不遑寧處,這又是為什么呢?劉炫回答說,那個時候州郡的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命,縣里只有縣令是中央任命的,其他的僚佐都由這些主要官員自行辟署,按照要求聘任。受詔赴任的,一個州里不過數(shù)人而已。現(xiàn)在不一樣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大大小小的官,都由吏部來任命,官員的所有行為,都要由中央的考功司來考核,所以事兒多。事兒一多,那怎么能省官呢?牛弘雖然知道劉炫的話是對的,但是也不能采納。
牛弘與劉炫的這段對話很有名。它告訴我們,從周、隋開始,官吏管理制度更加嚴密、苛細了。第一個變化,以往是目標管理,現(xiàn)在則強調(diào)的是過程管理?!吨芄佟返挠涊d姑且勿論,漢魏以來,地方官的權力比較獨立,總的管理原則是委任責臣,歲終考核,程序比較簡單。現(xiàn)在管理程序變得復雜起來,每一個行政作為,必須有很多的步驟,有很繁密的文書來考核,來審查,來管理。哪一步不嚴密,出了問題,就要追責。過程管理就要規(guī)范負責人,防止出漏洞,因此程序繁瑣。第二個變化,過去中央只是任命主要干部,幕僚由長官自己選任?,F(xiàn)在是州(郡)縣官員,都要由中央任命。既然官員由吏部任命,就要知道他的功過事跡,于是,考功司需要考察其政績,事情自然就忙了。這兩件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就是到隋朝的時候,中國的官僚體制更加嚴密了,更加規(guī)范了,更加繁瑣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也更加具體了。
隋煬帝在大業(yè)年間的作為,最為人所關注的,是大型工程的建設。
有人跟隋煬帝講,陛下是木命,雍州五行屬金,破木之沖,對您不利,有傳言說,“修治洛陽還晉家”。洛陽是西晉的首都,楊廣在當太子之前,被封為晉王。楊廣聽信了這句話,決定重建東都洛陽。其實,東都的修建,是因為“南服遐遠,東夏殷大,關河懸遠,兵不赴急”,為的是解決大統(tǒng)一政權的鞏固問題。
604年十月,楊廣到了洛陽,封其長子楊昭為晉王,留守長安。隋煬帝常住洛陽,在長安待的時間大約不到兩年。洛陽宮的修建,工程浩大,卻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nèi)就修建完成了。東都洛陽地位的加強,有助于強有力地掌控帝國的南部和東部。這跟西周王朝滅商之后,特別是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周公旦營造洛邑(即洛陽),有同樣的考慮。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還有一個偉大的工程,就是修運河。
隋煬帝修成的運河,我們現(xiàn)在叫京杭大運河。隋煬帝修運河有對舊河道的疏浚拓展,也有新河道的開挖,主要是把古代各朝開鑿的地方性運河連成一體。605年開挖通濟渠,把洛水、黃河、汴水、泗水打通,一直通到淮河。608年煬帝又下令由洛陽附近鑿永濟渠通至黃河,北達涿郡。610年,又進一步疏浚江南運河,以達杭州。運河全長大約2700公里。唐代的漕運仰賴東南,又多次對運河加以疏浚。運河的修建,漕運的發(fā)展,使運河沿岸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城市,如開封、蘇州、杭州、鎮(zhèn)江、淮安等等。但是,像運河這樣的大工程,非常損耗民力,對老百姓是極大的負擔。
二、煬帝經(jīng)營西域
世人皆知隋煬帝對于江南的愛慕,卻不知道他對西域的熱情著實不下于江南。他是歷代帝王中,第一個到過河西走廊的人,第一個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率軍征戰(zhàn)的人。推動隋煬帝西巡的是隋唐名臣裴矩(約547—627)。endprint
裴矩與突厥有過多年的交往經(jīng)驗,隋煬帝任命他以重臣的身份主持西域工作。他在前來張掖(河西四郡之一)參加互市的胡商中采訪,并搜集其時的書傳記載,撰寫了三卷本的《西域圖記》,大約成書于606年初。他將此書獻給煬帝,激發(fā)了煬帝經(jīng)營西域的熱情。
這本書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推動了隋朝對于西域的經(jīng)營?!端鍟の饔騻鳌贩Q:“煬帝規(guī)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故萬乘親出玉門關(實際上煬帝并沒有出玉門關,他最遠到達燕支山,即今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之焉支山),置伊吾(今新疆哈密)、且末(位于塔里木盆地東南,今仍稱且末縣),而關右暨于流沙。”這段話包含了唐初對于隋煬帝的批評,卻也道出了煬帝的雄心因為裴矩的《西域圖記》而得到滿足的事實。
其時,阻礙絲綢之路交通的,是地處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部族。西域胡商之所以只能在張掖互市,一個原因就是吐谷渾的勢力威脅到了內(nèi)地與張掖之間的通道,所謂“為其擁遏,故朝貢不通”(《隋書·裴矩傳》)。裴矩聯(lián)絡鐵勒(西北游牧民族,一度成功反叛突厥),聯(lián)合擊潰吐谷渾,并設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ぶ嗡谕鹿葴喒识挤钩牵ń袂嗪:鞯蔫F卜恰古城),郡下設宣德、威定二縣,威定縣的治所大約在今青海省都蘭縣境,就是今天的格爾木地區(qū)。格爾木以東是西寧,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樞紐,漢武帝時代也不曾被納入版圖。在這種情況下,609年隋煬帝西巡張掖,才有了安全保障。這是內(nèi)地皇帝西行最遠的地方,他在張掖召開的西部地區(qū)“絲綢之路博覽會”,吸引了27個國家的君主出席。次年,這個盛會又搬到了洛陽,推動了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和地區(qū)與中原內(nèi)地政權的政治互信和經(jīng)貿(mào)文化關系的發(fā)展。隋朝政府采取多種措施鼓勵西方商人來長安,比如要求沿途各地要熱情接待外國商賈,并為他們提供種種費用。在絲路要沖還設立軍政機構,并大量屯田,以保證絲路行旅的供應。
該書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保留了關于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路線。《西域圖記》記載了44個西域國家,并且附有地圖和圖畫,所記諸國多為絲路商人“周游經(jīng)涉”的地方,以及“利盡西海(地中海或阿拉伯海),多產(chǎn)珍異”,即在絲綢之路遠程貿(mào)易中的富商大賈。這部三卷本的文獻,我們今天已經(jīng)看不到了,只是《隋書·裴矩傳》中留下了其序言,其中道出了裴矩對于絲綢之路三條西行路線的走向。序文云:“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奔从啥鼗椭痢拔骱!钡娜龡l路線。這里的“西?!本烤购嗡?,從《隋書·裴矩傳》中殘存的內(nèi)容看,應該是指地中海、阿拉伯海、波斯灣或者是印度洋。
裴矩所記三道分別是:北道從伊吾(今新疆哈密)出發(fā),經(jīng)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至拂菻國(東羅馬),達于西海(地中海)。中道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焉耆、龜茲、疏勒(均為今新疆同名地區(qū)),經(jīng)塔里木盆地,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經(jīng)過中亞,至波斯(伊朗),達于西海(波斯灣或阿拉伯海)。南道從鄯善(今新疆鄯善)、于闐(今新疆和田),西行越過蔥嶺,又經(jīng)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北婆羅門(印度),達于西海(印度洋)。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
在軍事外交方面,隋煬帝三打高句麗:第一次被對方打敗了;第二次碰到楊玄感起兵,趕緊撤兵;第三次高句麗實在受不了了,表面上是投降了,實際上是給隋煬帝留了一個面子,隋朝損失巨大,丟掉了里子。
隋煬帝做事的風格是大張旗鼓,風風火火。修長城,修渠道,修洛陽城,修大運河,西巡河右,東打高句麗,太耗民力了,完全改變了隋文帝當初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史家這樣評論道:煬帝“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乃盛理宮室,窮極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盛興屯田于玉門、柳城之外。課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馬,匹直十余萬。富強坐是而凍餒者,十家而九”a。勞民傷財?shù)慕Y果,就是隋煬帝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
三、煬帝的性情
隋煬帝的性格是好大喜功,虛榮心強烈。這在他的外事活動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大業(yè)六年(610)正月,在洛陽召開盛大的慶典,慶祝新年,同時還有個盛大的“商品博覽會”,西域各國的首領都前來參加,大約還有參加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胡商。慶祝會場設在洛陽城端門外的廣場上,燈火通明,通宵達旦,表演各種音樂馬戲,據(jù)說參加演出的歌手有萬人之多。商品交易則在洛陽東市——豐都市進行。店鋪里琳瑯滿目,各種珍奇物品,美不勝收。據(jù)說前來參加交易的胡商,可免費享用各種美味佳肴。胡商們都驚嘆中國的物產(chǎn)豐盛,也有那些狡詐一點兒的胡人說,你們樹上都纏著絲綢,可是街頭不也有沒衣服穿的窮人嗎,為什么不給他們穿呢?百姓聽了這話都很尷尬。演出和交易活動持續(xù)有一個月的時間。
虛榮之外,就是狹隘。隋煬帝不喜歡人家給他提意見,他心胸狹窄,不能容人。隋煬帝身邊不是沒有人才,比如,蘇威、楊素、高熲。高熲在文帝的時候被除名為民,隋煬帝又加以起用,但是,不久就因為直言諫諍(誹謗朝政)而被誅殺。楊素是幫助楊廣上臺的功臣,也遭受懷疑,郁郁而終。蘇威則處于沒有實權的顧問位置上。
隋煬帝的文才出眾,詩作也是一流,可是他心胸狹隘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他的父親隋文帝有一個“筆桿子”叫薛道衡,也是個學者。薛道衡的詩文出眾,他死后,據(jù)說煬帝特別開心,心想你終于死了吧,看你還能寫出“空梁落燕泥”這樣的佳句嗎?王胄也是一個出名的詩人,王胄死了,隋煬帝讀著他的佳句說“庭草無人隨意綠”,看你還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嗎?煬帝覺得自己的文學才能很高,他說,天下都以為我是靠我爸當皇帝的,其實假如跟你們一起進行考試,挑選天子,那也應該是我。在中國古代的君主理論,即所謂領導理論里邊,都是說君王不應該心胸狹隘,不應該自負才學,《貞觀政要》里面唐太宗君臣之所以反復談論這一點,隋煬帝的反面典型是重要原因。
隋煬帝本人的家事,也值得談談。
煬帝的太子楊昭(584—606),年紀輕輕就病逝了,老二齊王楊暕(585—618)應該被立為太子,可是太子楊昭有三個兒子,到底是立皇太孫,還是立皇次子,隋煬帝并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種種跡象表明,煬帝是想培養(yǎng)皇次子的。比如,煬帝把太子的兩萬多屬兵都劃歸給楊暕,還給他精心挑選宮中的僚屬,讓光祿少卿柳謇之做齊王府長史,并對他說,如果齊王的德業(yè)修備,那你自然富貴,如果不行,你也有罪??梢?,煬帝是把楊暕作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的。endprint
但楊暕身邊有很多小人,做了很多不法之事,連累到了楊暕?!顿Y治通鑒》列舉了這么幾件事。楊暕派身邊的人去搜尋美女,結果這些人放縱,見了美女就假冒楊暕之名,把她搶走,送到楊暕的府第,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敗壞了楊暕的聲譽。楊暕的屬官在隴縣蹂躪胡人,強迫他們交出駿馬,楊暕命令屬官把馬還給主人,不要胡來,但是屬官詐稱這個馬是齊王賜給他的,于是牽回了自己家,并沒有還給胡人,楊暕卻不知情。
另有一件事。楊麗華被封為樂平公主,她原本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老父親奪了夫君家的江山,她如今寡居在家。有一次,她對自己的兄弟隋煬帝講,柳家有個姑娘長得很標致,煬帝當時無置可否。后來樂平公主就把這個姑娘介紹給了楊暕,楊暕納之為妾,姑媽給介紹的,侄兒楊暕當然很開心??墒怯幸惶欤瑹酆鋈粏?,柳家的姑娘現(xiàn)在在哪里呢。公主說在你兒子齊王府上。煬帝聽后很不開心。其實這也不能怪楊暕,楊暕也不知道,原來姑媽最早曾把這位姑娘介紹給了自己的爸爸隋煬帝。
還有一次,煬帝、楊暕父子倆一起去狩獵。楊暕打到了很多麋鹿,收獲多多;隋煬帝卻什么也沒打到。煬帝身邊的官員為了推脫自己的責任,說為什么陛下您沒打到呢,因為齊王楊暕身邊的人攔住野獸,不讓野獸往您這邊來,都在他們那邊,所以他打得多。煬帝聽后就生氣了。從這兩件事來看,煬帝是很小心眼兒的人。
因為與兒子在這些生活的事情上產(chǎn)生了矛盾,后來煬帝就找茬把楊暕給處置了。找的什么茬呢?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縣令不能無故出自己本縣的縣境,楊暕卻違背了這個制度,將自己寵信的伊闕令帶到汾陽宮。有御史就向煬帝彈劾楊暕,煬帝于是派了一千名甲士,大肆搜索楊暕的府第,徹底追究這件事,把楊暕弄得灰頭土臉的。楊暕有個妃子韋氏早死,他跟韋氏的姐姐私通,生下一個女兒。有善于看相的人說韋氏這個姐姐有皇后之相,將來有可能當皇后。楊暕就想韋妃的姐姐將來能當皇后,娶了她自己就能當皇帝了??墒菞顣┯袀€心病,他已故的兄長有三個兒子,老爸到底是立皇太孫還是立他,他心里沒譜。于是他聽信人言而做巫蠱詛咒,事情敗露,煬帝大怒,殺了很多楊暕身邊的人,并賜韋妃之姊死刑。當時趙王杲年紀還小,煬帝對身邊的侍臣講,我只有楊暕一個兒子,不然的話我就把他處死,以明國法。楊暕從此恩寵日衰,隋煬帝還專門派一個禁軍將軍看住他,實際上就是將其軟禁了。這似乎重復了當年楊堅軟禁廢太子楊勇的故事。
隋煬帝特別擔憂楊暕會發(fā)動兵變,因此楊暕身邊的衛(wèi)士都是老弱病殘。太史令庚質(zhì)的兒子是齊王府的屬官,隋煬帝問庚質(zhì),你為什么不能一心侍我,讓你的兒子在齊王手下做事呢?你怎么如此心懷兩端?庚質(zhì)覺得很奇怪,說我在陛下身邊當太史令,我讓我的兒子侍奉您的兒子齊王,這是一心,怎么是二心呢?煬帝很生氣,就把他安排到外面去當縣令。隋煬帝的多疑與心胸狹隘,跟他父親何其相似。
歷史家有時候不用總是講宏大的敘事,來表達對這個政治人物的評價。這里的家事,父子之間沒有由頭的種種猜忌,特別能看出一個政治家的胸襟氣度。貞觀四年(630),唐太宗問他身邊的大臣蕭瑀(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說,愛卿啊,你在隋朝的時候,能夠常常見到你的皇后姐姐嗎?蕭瑀回答,他們自己的兒女都見不著父母,我怎么能見得著呢?就是說隋煬帝的家庭關系是冰冷的。魏徵在旁邊說,我聽說隋煬帝不相信齊王,總是讓宦官觀察他,齊王楊暕宴飲,煬帝就會問他有什么事這么高興,需要喝酒慶賀。齊王表情憂郁,說自己有心事,憂心忡忡。父子之間如此隔膜,何況他人乎?隋煬帝這個人在家庭生活當中,跟自己兒子的隔閡很深。
四、煬帝的末路
隋煬帝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35歲之前是皇子、太子時期;35歲當皇帝之后到大業(yè)十二年(616)七月從洛陽南下江南之前,是建功立業(yè)時期;最后在江南的不到兩年時間,則是頹廢被殺時期。
611年,動亂最早從山東發(fā)起,王薄起兵,作《無向遼東浪死歌》,反對遼東之役對百姓的殘害。隨后各地反叛此起彼伏。616年初秋,隋煬帝下江南的時候,內(nèi)地已經(jīng)完全亂了,農(nóng)民起義軍,官僚的起義,已經(jīng)把隋朝江山搞亂了。沒有人能夠理解,一向強悍、剛愎自用的隋煬帝,為什么不在都城長安,更不在他精心建造的洛陽組織平定各地的反叛,而是跑到江都去。煬帝年輕時曾經(jīng)在那里工作多年,他曾經(jīng)擔任多年的揚州總管,他的妻子蕭皇后也是江南人,他本人在江都接受了智顗大師所授的菩薩戒。但是,這些能構成煬帝躲避到江都去的理由嗎?
《資治通鑒》記載說,隋煬帝在宮中建了一百多個屋子,讓美人去住,每天到某一房做客,宴飲不絕,每日長醉,說天下危亂,擾擾不安,他要抓緊時間享受。他夜里喝酒的時候,看著天象,對蕭皇后說,外面歹人要算計我,但是即使這樣,我也不失為長城公,你也不失為沈后,咱們好好快樂快樂吧。長城公指的是陳后主陳叔寶,他的皇后是沈后,意思是說大不了我們在新的朝代里面,還可以過一個悠閑的日子。
當然,隋煬帝是否真的是這樣想,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隋煬帝晚年,確實是面對亂局不想作為,只想像縮頭烏龜那樣躲起來。前期的隋煬帝,意氣風發(fā),修東都,修運河,搞各種外交活動,而且還有很多的改革政策,三次打高句麗失敗之后,他一下子就泄氣了。這特別像一個冒冒失失的年輕人,開始干勁沖天,干著干著,碰到釘子了,一下就消沉了,意志力嚴重不足。
隋煬帝最后是怎么死的呢?跟著隋煬帝在江南的禁軍,大都家在關中。這些禁軍離開家鄉(xiāng),妻子也不在,家人也不在,時間長了,看不到回家的日子,便思鄉(xiāng)心切,加之待遇也不行,就有禁軍要謀反。一個叫司馬德戡的禁軍將領擁戴宇文化及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了隋煬帝。在要殺隋煬帝的時候,隋煬帝說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加鋒刃,應該飲毒酒而死。隋煬帝此前就準備好了毒酒,可是到他索要毒酒的時候,連保管毒酒的人都跑了。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隋煬帝的荒唐和頹廢,真就是無可救藥了。
宇文化及殺害了煬帝及皇室人員,只有蕭后沒有死,他立煬帝之侄秦王浩(楊俊長子)為傀儡皇帝。楊暕被殺時,以為是父皇隋煬帝派人下的手,說孩兒無罪。煬帝死前也以為是兒子楊暕在背后作亂。父子至死不相明,不知道最后到底是誰殺了誰。endprint
五、煬帝的評價
隋煬帝與秦二世一樣,都是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的亡國之君。也有史家為他抱不平,說他雖然亡國了,卻不失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統(tǒng)治的大業(yè)年間,確實有幾件大事業(yè)不能不說。比如,營建東都洛陽,修建京杭大運河,西巡出塞,開拓疆土,開設進士科。還有一些不為公眾所關注的成就。比如,隋煬帝曾經(jīng)下詔大力發(fā)展教育和學術事業(yè),“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a。因為楊廣確實是一個文化人。隋末大學者王通(584—617)在煬帝繼位時剛20歲,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都是他的學生,王通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在大業(yè)時期。
后世批評隋煬帝的人,偏好指責他的“私生活”。類似《迷樓記》(魯迅推測是北宋人的作品)中的記載,我覺得添油加醋的成分偏多。隋煬帝楊廣早婚,582年,即隋建國的第二年,年方14歲的楊廣就迎娶了比自己大兩歲的后梁公主蕭氏(567—647)。蕭氏次年懷孕,584年正月,生下大兒子楊昭;585年生下次子楊暕;586年生下女兒南陽公主。幾乎一年生一胎。
煬帝被殺時50歲,共有四個兒子(一人早夭)、兩個女兒。在活下來的五個孩子中,至少有兩子一女是蕭皇后所生。說隋煬帝荒淫,不知從何說起。相比較而言,李世民(599—649)活了51歲,留下14個皇子、21個公主,是35個孩子的父親。隋煬帝的子女只是李世民的一個零頭,說煬帝荒淫好色,至少從這一點來看,是不真實的。蕭皇后是煬帝一生的最愛;沒有人能編排出來,隋煬帝在蕭皇后之外,還有什么寵妃得到了他的特別青睞。
那么隋煬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隋煬帝雄心雖大,能力卻跟不上。隋煬帝的雄心是想追隨秦皇漢武,建立偉大功業(yè)。但是,他的能力卻不體現(xiàn)在這里。隋煬帝的能力是什么呢?他“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諸子中特所鐘愛”a。煬帝的文學水平也是很高的,他自己說,憑科舉考試,他也可以當上天子。煬帝也有不錯的戰(zhàn)功。589年平陳之役,21歲的楊廣是全軍總司令。雖然高熲、楊素是實際的軍事指揮,賀若弼、韓擒虎是前線軍將。但是,楊廣的功勞顯然不能抹殺??墒牵幢闳绱?,隋煬帝作為大隋的最高統(tǒng)治者,還是亡國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貞觀二年(628)唐太宗談到隋煬帝時說,看了隋煬帝的文集,他的文辭很好,也懂得堯舜之道,怎么做的事那么悖謬呢?魏徵回答說,人君即便是圣哲,也應該謙虛,也應該容人,用謙卑、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來待人接物,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不是這樣,他自視甚高,自恃其是俊才,驕矜自用,故而敗亡。魏徵批評隋煬帝太高傲了,太自以為了不起了,太看不起別人了,所以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以至于覆亡。唐太宗說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這段對話討論的是隋煬帝失敗的原因。
一個帝王,不管有多大的本事,都應該謙卑謹慎。謙卑不僅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應有的工作態(tài)度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因為天下之大,世界之復雜,一個帝王再有本事,也不可能事事都應對得體,都能夠拿出相應的政策和方案來處理復雜局面,只有謙卑低調(diào),才能夠凝聚人才,使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隋煬帝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是缺乏領導力的。他有治理天下之智,卻沒有治理天下之才。他的文采斐然,他的個人能力,作為一個專家可以,但是要做一個帝王,治理好天下,首先應該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其次要做出正確的決策。而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必須集思廣益,如此才能激勵部下去做事。這就是唐太宗、魏徵君臣所討論的隋煬帝失敗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