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直道滄桑

      2017-09-09 06:37王軍功
      延安文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秦直道子午嶺蒙恬

      王軍功

      序 言

      路是人類智慧的表現(xiàn)。自有了人類就有了路,傳說黃帝發(fā)明了車輪并制造了最早的車輛,因此被尊稱為軒轅氏。

      路是人類文化的結晶?!爸艿廊珥?,其直如矢”,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

      路是人類勇往直前的文化符號。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車同軌”,興路政,在原六國道路的基礎上修筑了寬敞平直的馳道,同時也修筑了被稱為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南北大通道——秦直道。

      嚴陣以待的兵馬俑,雄踞陰山的秦長城,劍指北方的秦直道,一同鑄起秦人雄視天下的霸氣。然而時光穿越2200多年后,兵馬俑成為世界八大奇跡,秦長城被譽為民族的脊梁,唯有秦直道這個雕刻在高山大漠的祖先印記,以及它千年的滄桑被湮沒在塵埃中。

      道無言而行自遠。秦直道,一個延伸了2200年的行程,一個亟待解開神秘面紗的世界奇跡,期待著人們去穿越,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

      發(fā)現(xiàn)秦直道

      子午嶺,一條南北縱貫在黃土高原腹地的神奇山脈,嶺東為陜西,嶺西為甘肅,嶺南連接關中平原,嶺西接靠橫山山脈。子午嶺歷史文化悠長久遠,據(jù)記載和傳說,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曾帶領他的臣民在這里開拓蠻荒,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嶺東側的橋山之巔。在子午嶺綿延數(shù)百公里的主脈之上,有一條人跡罕至的云中古道,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寬闊平坦,許多路段至今可以通車行人。傳說這條路循著子午嶺由關中平原通往塞北大漠,當?shù)乩习傩辗Q之為“圣人條”,意思是圣人走過的路,那么這條神秘的古道到底是什么時候修的?是誰修的?為何修這條路?它又通往哪里呢?

      唐《元和郡縣圖志》卷三《關內道·寧州·襄樂縣》記載:“秦故道,在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二年,向九原,抵云陽,即此道也?!毕鍢房h現(xiàn)為甘肅慶陽的正寧縣,縣治位于正寧縣襄樂鎮(zhèn)。此文中所記載的秦古道就是秦直道,位于正寧縣和黃陵縣交界的子午嶺艾蒿店至五里墩一段直道。

      清康熙《鄜州志》記:“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帝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按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條,寬闊可并行車二三輛,蜿蜒轉折,南通嵯峨,西達慶陽,疑即(蒙)恬所開者?!蔽闹兴涊d的圣人條就是富縣張家灣鎮(zhèn)境內的秦直道。

      最早記錄并全程走過秦直道的史學家是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對秦直道的記載達六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史記·蒙恬列傳》“(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p>

      這兩段的大意是說,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朝大將蒙恬將匈奴驅趕到陰山以北的第二年,秦始皇命令蒙恬,采用劈山填溝的方法,率眾修筑了一條由云陽通往九原、長1800里的秦直道。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二世僭立后,“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繇無已”。

      其中《史記·蒙恬列傳》中有這么一段敘述最引人注目:“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這段話的大意是公元前110年,也就是秦朝滅亡100年后,司馬遷隨同巡視北方的漢武帝,自九原到云陽全程走過了秦直道,沿途看到蒙恬所修建的長城、秦直道這些靡費民力的浩大軍事工程,司馬遷感到苛政的秦朝太把老百姓不當回事了。

      遺憾的是,在發(fā)現(xiàn)的有關秦直道的史料中,均未記載秦直道的詳細線路,就是在司馬遷的記載中,也只提到了起點和終點,途經(jīng)那些地方只字未提,這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謎。隨著現(xiàn)代交通的發(fā)展,秦直道的交通功能逐漸喪失,道路荒廢被人遺忘。在2200多年的時光里,秦直道漸漸演化成一個神奇的傳說,等待后人去發(fā)現(xiàn)去穿越。

      1962年,延安地區(qū)富縣報社的記者蘭草,隨一個陜甘邊界考察隊來到位于富縣西50多公里處子午嶺上進行邊界考察,在人煙稀少的山嶺上他偶然看到一條蒼茫寬闊的古道肆意穿行在山脊之上,勢無可擋地伸向遠方,路雖無言卻顯露出一種攝人魂魄的霸氣,蘭草覺得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震驚世人的秘密。隨后他多方研究考證,認定這條古道就是秦直道。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秦直道》的散文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不久海內外眾多學者寫信詢問,蘭草所發(fā)現(xiàn)的這段秦直道就是位于富縣張家灣鎮(zhèn)的車路梁,它完整保存了4公里的路面,是秦直道全線最具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的一段,蘭草也成為當代發(fā)現(xiàn)秦直道第一人。

      12年后,內蒙古也有人發(fā)現(xiàn)了秦直道的遺跡,直道遺址就位于今天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的城梁壕。1974年7月,內蒙古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田廣金帶領伊克昭盟文物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在現(xiàn)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一帶開展田野文物調查實習,發(fā)掘秦直道的遺跡。因為通過研究,田廣金認為秦直道肯定經(jīng)過東勝區(qū)一帶,最終在他們在東勝縣(今鄂爾多斯東勝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段殘存長度約100米,具有明顯人工填墊道路路基的遺跡,從此遺跡向北一看,迎面的幾個丘陵頂部有明顯的“豁口”,這些豁口在綿延起伏的丘陵中時隱時現(xiàn)直線向北延伸,和《史記》記載的“塹山堙谷,直通之”的秦直道相吻合。隨后通過挖掘考古,發(fā)現(xiàn)了夯土層,他們判斷這就是秦直道遺跡。

      1975年,《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第3期一篇名為《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的論文在史學界引起了轟動。這篇文章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地考察研究了秦直道,文章的作者是中國歷史地理的泰斗、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史念海先生。1971年,史念海先生被時任蘭州軍區(qū)司令員皮定均將軍從牛棚里請了出來,編寫陜西歷史地理軍事志,秦直道正是他們必須考證的一個重要古代軍事工程。1972年6月到7月,史念海先生一行6人,對秦直道進行了全程考察,這篇文章就是他們的考察成果。文中史念海教授首次考證了秦直道起點和終點,首次明確了秦直道全程的具體路線,即南起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鎮(zhèn)梁武帝村的漢甘泉宮遺址,沿子午嶺主脈北上,經(jīng)旬邑、黃陵,再由黃陵興隆關轉向甘肅慶陽、陜西榆林,經(jīng)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至終點包頭市麻池古城,也就是秦代的九原郡遺址。史念海教授所確定的這條線路被學術界稱為秦直道西線說。endprint

      自史念海先生發(fā)表《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以后,國內逐漸興起了秦直道熱,沿途的陜西、甘肅、內蒙先后組織秦直道考察組,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考察秦直道,并提出各自的秦直道線路說,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著名油畫家靳之林先生提出的東線說。

      當年,自愿落戶在延安工作的靳之林在考察陜北石窟時,發(fā)現(xiàn)這些石窟基本是沿著一條古道分布的,當時他就產(chǎn)生了考察這條古道的想法,這條古道就是秦直道。從1978年到1984年的7年中,靳之林徒步三千里考察秦直道,首次提出了秦直道東線說,即秦直道南起陜西省咸陽市淳化縣云陽鎮(zhèn)的梁武帝村的漢甘泉宮遺址,沿子午嶺北上經(jīng)淳化、旬邑,進入延安市的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五縣,再由安塞進入陜西榆林市的靖邊、橫山、榆陽,由榆陽進入內蒙古東勝市的伊金霍洛旗、東勝區(qū)、達拉特旗,由達拉特旗向北經(jīng)昭君墳渡黃河進入包頭,抵達終點陰山的包頭市麻池古城的秦九原郡遺址。這條路線南段的大部分就是子午嶺上的圣人條。

      自靳之林提出東線說之后,學術界圍繞秦直道中段線路之爭分成西線說和東線說,展開了長期的學術爭論。東線說認為秦直道中段途經(jīng)陜西延安的富縣、志丹、安塞,榆林的靖邊、橫山,線路設計大體走直線,是劍指北方;而西線說是秦直道中段是途經(jīng)甘肅慶陽、榆林定邊,在甘肅繞了一個彎,是曲指北方。盡管雙方提出了各自的線路說,但均未對秦直道進行過真正的考古發(fā)掘。在雙方的不斷爭議中,陜西的咸陽、延安,甘肅的慶陽,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開始了申報秦直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2006年陜西旬邑、內蒙古鄂爾多斯段境內的秦直道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家文物局又將陜西延安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四個縣的直道遺址和甘肅慶陽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的直道遺址共同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秦直道作為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項目立項,研究員張在明帶隊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隊成立。2006年至2008年,考古隊相繼對陜西咸陽、延安和甘肅慶陽三市九個縣的直道進行了考古調查,并對陜西富縣車路梁和黃陵南桂花兩個地點進行了考古鉆探和試掘。

      2008年12月,國家高速公路青蘭線陜西富縣段開工建設,當施工至陜甘交界的富縣張家灣鎮(zhèn)五里鋪村樺溝口一帶時,一群人多次來到工地上,提出青蘭高速穿越了秦直道,工程必須停止。原來這群人是富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按照設計,樺溝口的這段高速公路就覆蓋在秦直道遺址上,一旦展開施工,秦直道這段下山過河的珍貴遺址就蕩然無存。經(jīng)過省考古隊和延安市文保部門的爭取,施工方陜西省交通廳停止施工并增加投資1億元對青蘭線進行改道。2009年3月,秦直道考古隊對樺溝口的這段秦直道遺址進行保護性考古發(fā)掘。

      由于千年塵土的覆蓋和積淀,包含豐富歷史信息的古道路路層被掩蓋在不同厚度的黃土之下,挖掘到這些路層,就能依照路層上的歷史附著物斷定古道路的年代。通過三個月大面積挖掘,考古隊在約20至70厘米的土層下,發(fā)現(xiàn)了上下兩個年代的路層,路層上遺留有大量呈千層餅狀的車轍印、建筑遺跡及墓葬、銅鏃、錢幣等物。通過檢測這些遺跡遺物,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上層路面年代為西漢中晚期,下層路面年代為秦朝至西漢早期。按照張在明的說法,通過這個挖掘,考古成果為東線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同時也是第一次卡死了秦直道的絕對年代。這次發(fā)掘是國家對秦直道遺跡的首次大面積考古發(fā)掘,它對中國北方秦漢古道路的考古具有開拓意義??脊懦晒唤?jīng)公布,便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2010年6月,國家文物局在蘇州公布了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其中《富縣秦直道遺址秦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赫然在冊。這也是陜北地區(qū)文物考古史上第一個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項目。評選中,樺溝口考古項目點評人、秦漢史著名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認為:本次對秦直道富縣樺溝口段進行的考古發(fā)掘,是對這條重要古代道路的第一次科學發(fā)掘。發(fā)掘以斷代明確的出土資料,否定了以為“秦直道并非南北筆直,而推斷其路線向西北迂回至于華池、定邊,再東北折向烏審旗”的意見。

      2009年的富縣秦直道考古成果,為東線說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并且精確地卡定了秦直道的年代,但要進一步確認東線說,還需新的考古成果支持。2010年7月,張在明又一次帶領考古隊進駐人跡罕至的興隆關(沮源關)。位于黃陵縣子午嶺上的興隆關是子午嶺的主脈,沮河的源頭。2200年前,這里是秦直道很重要的一個關口,而在2200年后,這里成為秦直道東西線的分歧點:西線說認為秦直道從這里折向西北,走了甘肅慶陽;東線說認為秦直道從這里由東折向北方,走了延安。張在明希望再一次通過考證地下不同路層的年代,來破解秦直道的走向之迷。

      4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在興隆關通向南、北、東三個方向的古道路上發(fā)掘8條探溝,得到了4個不同年代的路層,其中在興隆關以東挖掘出的2個路層,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富縣樺溝口秦直道的路層高度一致。至此,在這場持續(xù)了30多年的爭論中,東線說有了新的科學的考古支持,有關秦直道的線路之爭似乎不那么激烈了。目前,秦直道考古隊正在秦直道的起點——咸陽市淳化縣漢甘泉宮遺址進行考古,考古人員正在努力尋找秦直道起點的證據(jù)。

      探秘秦直道

      秦直道全長750多公里,東線南段主要穿行在子午嶺和橫山山脈上,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二,有“古道不下嶺”之說。秦直道南段在延安境內有385公里,大部分路段可以行人,其中富縣、甘泉、黃陵、正寧等縣是全線原貌保存最好的路段,有的甚至可以行車。北段的秦直道則逶迤在大漠風沙和草原地帶,一路向北穿越陜西榆林橫山縣、靖邊縣、榆陽區(qū)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包頭兩市,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的小部分直道遺址保留較好外,其它雖能大體確定線路,但很難尋覓完好的遺跡。

      2000多年前,行走在秦直道上的司馬遷發(fā)出了“固輕百姓力”的感慨,但在今天,秦直道無疑是世界道路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奇跡,堪與秦長城、兵馬俑齊名。張在明認為它是兩千年來,遭受人類文明干擾最少的一個中國古道路活化石,也可以說是中國保存最好的一條古道路,最接近原始風貌的古道路。它的塹山路面,特別是地處山脊上的塹山路面,兩千年來基本保存了下來,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非常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endprint

      從嚴格意義上講,秦直道的起點應該是秦代的林光宮而非漢代的甘泉宮。林光宮位于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鎮(zhèn)的梁武帝村,秦朝滅亡時被毀,后來漢武帝又在這里修建了規(guī)模更加宏大的夏宮——甘泉宮。如今浩大的宮殿群已經(jīng)成為一片片農(nóng)田,但隨處可見的秦磚漢瓦,高大的承水臺和望母臺,似乎在訴說著這里的前世今生。這里位于子午嶺南端的山麓下,秦直道以此為起點,秦軍可以迅速登上子午嶺北行抵達終點九原郡。九原郡遺址位于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qū)麻池鄉(xiāng)的麻池古城,是蒙恬防御匈奴的前線指揮部,位于陰山南麓和黃河北岸之間,至今還保留著較完整的城郭遺址,古城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連接,扼守陰山南北通道。專家考證,麻池古城始建于趙武靈王,為戰(zhàn)國趙國九原縣治所,后被匈奴人所占領。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北卻匈奴七百余里,這里便成為秦九原郡治所。隨后蒙恬率眾在陰山上筑起了秦長城,修筑了由云陽到九原的秦直道。

      如今,行走在秦直道上,秦王朝那種一統(tǒng)天下、不可阻擋的氣勢撲面而來,不由得欽佩祖先的智慧和能力。

      秦直道的線路設計很精妙,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今人很難想象秦人是如何在黃土高原溝壑丘陵區(qū)、草原沙漠區(qū),勘探設計出這條精準的道路來。750多公里的路程,設計者采取沿山脊和高地選線的方式,避開了子午嶺、橫山山脈的多數(shù)川道河流,避開了鄂爾多斯臺地的水澤沼地,建成了中國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選線的國家級交通大道。

      從保留的遺跡來看,秦直道寬、平、直、緩,具備了現(xiàn)代高速公路的主要特點。為了取直路面減少彎道降低坡度,修筑者不惜人力,逢山開山,逢坡挖坡,遇溝填溝,過河架橋;在鄂爾多斯東勝區(qū)的直道遺址,專家發(fā)現(xiàn)連續(xù)4個人工開挖的豁口南北一線相望,可以想象當時這段路面是何等的平直;在旬邑石門關段、黃陵五里墩、富縣車路梁、甘泉尋行鋪、鄂爾多斯東勝區(qū)等路段,專家發(fā)現(xiàn)秦直道平均寬度在30多米,可同時并排行駛10輛大卡車,彎道處最寬達到65米;在富縣樺樹溝口、水磨坪秦直道上下山及過河遺址,專家發(fā)現(xiàn)為了便于快速通行戰(zhàn)車,秦人采用之字形盤道降低路面坡度;而在甘泉縣方家河秦直道過河遺址,專家發(fā)現(xiàn)秦人采取了類似現(xiàn)代交通環(huán)島的方式以降低路面坡度。

      秦直道的修建,和長城、阿房宮以及秦始皇陵一樣,都是當時耗費民力的驚人浩大工程,但秦人的施工效率是相當高的。據(jù)史料記載,扶蘇和蒙恬指揮30萬士兵和民夫,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就基本通行車馬。這樣的工作量,就是放到機械化施工的今天,也是難以想象的。

      半填半挖是我們現(xiàn)在一個重要的筑路技術,而在2200年前,我們的祖先在修筑秦直道時就熟練地使用了這個方法,那就是“塹山堙谷”?!皦q山堙谷”是司馬遷對秦直道修筑方法最簡潔準確的概括。在富縣張家灣樺樹溝口以南的秦直道上,雖然路面為高大的樹木覆蓋,但沿途大段大段“塹山堙谷”的痕跡非常明顯。在甘泉方家河秦直道上山遺址,專家也發(fā)現(xiàn)了典型的堙谷痕跡。在黃陵興隆關秦直道遺址,專家還發(fā)現(xiàn)了寬達66米的最寬塹山路面遺跡。此外,考古人員在富縣樺樹溝口直道遺址、旬邑石門關直道遺址挖掘時發(fā)現(xiàn),秦人還采用了夯土、護坡、排水等筑路技術,而這些技術是我們現(xiàn)在修路的基本技術。

      經(jīng)過2200年的人為破壞和風雨蠶食,如今秦直道沿線仍保留有大量的行宮、兵站、關卡、烽燧等建筑遺址,秦直道沿線老百姓有“5里一墩、30里一兵站、80里一宮殿”的傳說,行走在秦直道上,不經(jīng)意就能發(fā)現(xiàn)沿線有許多建筑遺址,地面散落著大量的秦磚漢瓦殘片。任窯則村位于延安市志丹縣周河鄉(xiāng)的子午嶺山脊上,秦直道就在村北頭由西向東蜿蜒而過。直道旁有一個營盤山,但令他們奇怪的是這個山峁和別的不同,好像是人工一層層夯筑起來的,附近村民稱之為層層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經(jīng)文物工作考證,發(fā)現(xiàn)這是個典型的秦漢高等級建筑遺跡,應為行宮遺址。類似的還有安塞紅花園直道建筑遺址,也采用了高臺夯土的建筑工藝??脊殴ぷ髡呦群髮η刂钡姥厥T關行宮遺址、富縣樺溝口兵站遺址、甘泉方家河過河遺址的挖掘中,均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瓦當、筒瓦、板瓦、鋪地磚、空心磚、排水管等秦漢建筑材料。這些歷史的遺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成為專家學者破解秦直道走向的重要依據(jù)。

      然而,秦直道還有許多謎團等待破解,還有許多學術爭議未有定論:設計者是怎樣在復雜多變的地貌勘探線路的;秦直道是如何穿越黃河、無定河等河流的;秦直道是如何穿越庫布齊沙漠的;秦直道在榆林的具體走向如何……這些未解之謎吸引著當今無數(shù)歷史學者、考古學者和眾多秦直道熱愛人士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也許有一天能揭曉謎底,也許隨著歷史的塵埃和時空的變遷將難覓蹤跡,但卻給這條千年古道增添無窮的神奇魅力。

      穿越秦直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北宋范仲淹這首《漁家傲》所描述的,就是陜北歷史一個典型意境。自春秋以來,陜北作為中原王朝北方的邊界,一直是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割據(jù)之地,陜北的人、陜北的山,一切的一切無不打上了烽火的烙印,而當時的千里秦直道上,更是邊聲連起,狼煙不斷,就讓我們翻開一頁頁塵封的歷史,穿越它,感受它。

      戰(zhàn)國末期,當秦始皇忙于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北方剽悍的匈奴乘機南下占領了河南地,即今天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草原,漢匈邊界一度南移到今天的橫山山脈(白于山),這樣一來,大秦最柔軟的腹部——西北邊界便暴露在百萬匈奴面前,他們南向枕戈而對關中虎視眈眈,嘶鳴的馬隊和轔轔的戰(zhàn)車不時擄掠北方,匈奴成為秦朝統(tǒng)一江山后的主要威脅,陜北便成為秦朝和匈奴對峙的前線。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后,著手解決北方的威脅,他使蒙恬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服河南地,在陰山防線修筑長城。

      收復河南地后,秦始皇在河南地設置44個縣,從內地大量移民守邊。如此浩大的軍事行動和國防工程,需要在陜西關中和內蒙古北方前線之間快速輸送兵馬輜重、人員給養(yǎng)、情報指令,為了在戰(zhàn)略層面徹底解決北方匈奴的侵擾,于是繼秦長城之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將蒙恬實施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國防交通工程——秦直道。通過這條道路,秦朝虎狼之師三天三夜就從關中迅速趕赴陰山前線,從而保證西北邊界的安全。endprint

      秦朝時,陜北為秦朝36郡之一的上郡,上郡遺址在今天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的魚河堡一帶,處于秦直道的沿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病逝,胡亥、趙高、李斯陰謀策劃了“沙丘之變”,他們秘不發(fā)喪篡改詔書,假傳圣旨賜太子扶蘇、大將蒙恬以死。而當時,秦大將蒙恬正在奉秦始皇之命,在上郡監(jiān)修秦直道,經(jīng)過兩年多的修筑,秦直道趨于完工。

      接到假圣旨之后,忠君忠父的扶蘇就自殺了,而蒙恬很懷疑這個圣旨的真假,拒不自殺,隨被囚于陽周。有專家認為陽周遺址在今天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楊橋畔鄉(xiāng),由上郡南下100多公里便是陽周,陽周為上郡所轄,秦昭王長城在這里和秦直道交匯,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

      為掩蓋尸臭,趙高命人在秦始皇的辒辌車里載滿臭咸魚,在炎熱的7月由沙丘來到直道終點九原郡,再由九原沿著秦直道回到甘泉宮?;氐较剃柡?,胡亥登基為秦二世,起初他準備釋放蒙恬,但在趙高的一再挑唆下,二世派使者到陽周逼蒙恬自殺,吞藥自殺前,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最后他給自己找到了被自殺的理由,那就是他率眾修長城通直道,動了秦朝的地脈,不得不死。傳說二人冤死之后,蒙恬的屬下便將二人分別安葬在今天綏德縣城西邊的疏屬山上和大理河畔,后人則在這里建起祠廟。2200多年過去了,他們二人北驅匈奴,修長城通直道的豐功偉業(yè)一直被后人傳頌,而他們的千古奇冤亦讓人唏噓不已難以釋懷,唐代詩人胡曾作詩《殺子谷》:舉國賢良盡垂淚,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自秦以后的2000多年里,秦直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中國北方南北交通最為快捷的道路。在戰(zhàn)爭年代它是一把雙刃劍,秦直道不僅深深地印下了關中王朝轔轔戰(zhàn)車北上的車轍,也留下了北方游牧民族蕭蕭鐵騎南下的踏痕。

      《史記》記載,秦末秦二世還命人繼續(xù)修筑秦直道,以期繼續(xù)震懾北方的匈奴;西漢時期,匈奴依然是中原帝國最大的威脅,西漢初期國力孱弱,河南地又被匈奴人占領,幾代皇帝采取和親求得北方邊塞的安寧。漢武帝時代,國力強盛,秦直道又成為中原王朝劍指北方的利器,漢武帝重用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人,經(jīng)秦直道北上抗擊匈奴,將匈奴人從河南地驅逐到漠北。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勒兵十八萬騎北巡邊疆,震懾匈奴,并由九原郡沿秦直道南下回到云陽,中途還專門到黃帝陵拜謁黃帝,留下了掛甲柏、祭仙臺的傳說。

      在亂哄哄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王朝偏安江南,而中原大地則是戰(zhàn)火紛飛,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的五個北方游牧民族,走馬燈似地在北方建立國家,制造了無數(shù)的殺戮和苦難。公元407年,匈奴的后人赫連勃勃在陜北一帶建立大夏國,在秦直道邊上修建了都城統(tǒng)萬城。公元418年赫連勃勃沿著秦直道揮師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長安,并在灞上稱帝。唐朝時,秦直道又成為唐朝軍隊北擊突厥人的軍事要道,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兵10萬沿秦直道北上巡察朔方。

      然而,2000多年的秦直道上,并不都是刀光劍影,歷史學者研究認為,秦直道更多的時候是一派熙熙攘攘的和平景象,它把中原農(nóng)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連接起來,成為一條民族交流融合之路。

      秦朝時期,蒙恬率秦軍占領河南地之后,秦始皇下令從中原地區(qū)沿秦直道大量向河南地移民,使之迅速富庶起來,其繁華程度不亞于八百里秦川,被稱為新秦中,可以想象當時連接關中和新秦中兩大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秦直道是何等的繁忙。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wèi)青率領漢軍奪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南地,多次從內地沿秦直道向河南地移民,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有的專家研究認為西漢末期昭君出塞和親,就是沿秦直道北行的,昭君出塞帶來了漢匈60多年的和平,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至今直道沿途流傳有許多關于王昭君的美麗傳說,在內蒙古境達拉特旗黃河岸邊的直道遺址旁內還有昭君墓、落雁崖等古跡,隔河相望的就是秦直道終點麻池古城。

      到明清時期,子午嶺上的秦直道還是一條重要的商道,貿(mào)易的發(fā)展帶動了沿途經(jīng)濟的繁榮。清朝乾隆《正寧縣志》記載:“此路一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明時以其道直抵銀、夏,故商賈經(jīng)行?!比缃裨邳S陵、富縣、甘泉、志丹子午嶺上秦直道沿途,仍保留許多廢棄的古村落、古城堡和廟宇,顯現(xiàn)出當年的繁華景象。在甘泉縣墩梁一帶秦直道上的一座古廟里,有3塊清朝康熙到嘉慶年間的石碑,碑文記載了山西商人在風景優(yōu)美的墩梁集資修建關帝廟,祈求生意興隆的事情。清朝同治以后,因戰(zhàn)亂、環(huán)境惡化原因,子午嶺人口急劇減少,秦直道才趨于荒廢至今。

      歷史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秦直道南北往來的人群中,有不少方外之人虔誠布道的身影,秦直道還是一條佛教東傳之路。上世紀80年代,著名畫家靳之林實地考察研究陜北佛教石窟時發(fā)現(xiàn),陜北的佛教石窟大多開鑿在曾經(jīng)繁華的廢棄古道旁,如果把這些石窟連起來,就發(fā)現(xiàn)這些石窟分布在秦直道沿線。有學者考察發(fā)現(xiàn),秦直道沿線兩側分布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各代佛教石窟,雖然規(guī)模較小,但是地域集中,時代較早,持續(xù)時間長,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明清時代,前后達1000多年,是璀璨奪目的佛教文化遺存。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秦直道知名度的提高,穿行在子午嶺森林深處的秦直道,逐漸成為一條國內知名的戶外探險線路,熱點路段就是位于延安市黃陵、富縣、甘泉三縣的秦直道,這些地方人煙稀少森林茂密風景優(yōu)美,更重要的是直道原貌保存很好,國內的徒步愛好者、戶外探險愛好者、攝影愛好者、汽車越野愛好者、自行車越野愛好者紛紛登上秦直道,觸摸陜北大地,感受直道風采,探尋歷史真諦。

      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總有很大的距離,秦直道沉寂得太久了,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直道認識秦直道行在秦直道上,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旅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陜北這塊大地上體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眾多燦爛的文化遺存讓我們有點應接不暇,以至于許多寶貴的遺產(chǎn)要么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要么自生自滅了。

      后 記

      當我們回顧陜北歷史的時候,聚焦某一歷史片段是必須的,但回望5000年的滄海桑田更是必要的,這都是我們陜北人值得深藏的記憶和驕傲,這樣一個穿越時空的赫赫古道,這樣一個無與倫比的人類奇跡,這樣一個應與秦長城、秦兵馬俑齊名的大秦記憶,我們應該給與他應有的榮耀,不要讓他繼續(xù)落寞地穿行在荒野之中,自生自滅了。endprint

      猜你喜歡
      秦直道子午嶺蒙恬
      子午嶺國有林場皂角育苗思考
      秦直道
      子午嶺林區(qū)絲棉木育苗技術
      子午嶺茶條槭苗木培育技術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門關遺跡
      毛筆是蒙恬發(fā)明的嗎?
      秦直道懷古
      博物館讓秦直道重現(xiàn)昔日輝煌
      蒙恬
      平顶山市| 正安县| 福建省| 寿宁县| 会东县| 突泉县| 长武县| 东方市| 广饶县| 兴国县| 徐州市| 沾化县| 邹平县| 巨野县| 台江县| 登封市| 松原市| 望奎县| 陆河县| 丽水市| 江西省| 双鸭山市| 东兴市| 含山县| 西盟| 晋城| 秦安县| 磐石市| 丽江市| 铁岭县| 开原市| 长宁区| 阜新| 曲靖市| 宁武县| 南丰县| 嘉禾县| 阜南县| 邵武市| 新干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