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喆+王雪+陳雪
摘要: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動畫片逐漸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兒通過豐富多樣的動畫片、動漫、錄像等去認識和感知社會,獲取知識,從中汲取良好的營養(yǎng),比如聰明、善良、愛心等,這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與此同時,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讓孩子安全感不足、產(chǎn)生一種恐慌心理,甚至有些幼兒會模仿動畫片中的語言、動作而產(chǎn)生暴力行為。那么,如何避免動畫片對幼兒產(chǎn)生負面影響將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動畫片;幼兒;負面影響;策略
千百年來,教育承載著人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任,也備受人們關注,它直接關系到個體、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未來。然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孩子對于知識、信息的獲取途徑日益豐富,他們通常借助動畫片、動漫、圖書、錄像等,其中,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大耳朵圖圖》、《灰姑娘》等,從這些作品中,幼兒得到了良好的品質(zhì),讓他們變得聰明、善良而富有愛心,對于幼兒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影響,但是,同時,也有一些動畫片對幼兒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比如,《奧特曼》、《變形金剛》、《蠟筆小新》等,對于幼兒的情感、心理、行為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孩子安全感不足,模仿暴力行為,形成恐慌心理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試圖從家長對動畫片的題材選擇、兒童觀看動畫片的時間控制、動畫片制作商如何生產(chǎn)具有健康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有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動畫片等方面來研究,提出避免動畫片對兒童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解決策略。
一、動畫片與幼兒的關系概述
(一)動畫片的定義及類型
動畫片,是將人物、事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以畫幅的形式呈現(xiàn),再借助攝像機連續(xù)拍攝而成,廣義來講就是將原本“靜的東西”,借助現(xiàn)代影片的制作播放技術使其成為“動的展現(xiàn)”。動畫片將繪畫、漫畫、數(shù)字媒體、攝影、音樂等多門藝術集于一身,是工業(yè)社會人類尋求精神解脫的產(chǎn)物,寄托了人們渴望表達的各種思想,早期動畫片更多是以低齡兒童觀賞片中的形式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不同年齡段對動畫的喜歡,動畫的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各種有針對受眾的動畫,作為一門幻想藝術,動畫可以是紀實的,也可以將現(xiàn)實不可能看到的轉(zhuǎn)為現(xiàn)實。動畫最早起源于1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于美國,中國動畫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最初被稱之為“美術片”, 而“動畫”的中文叫法源自日本。
動畫片的類型根據(jù)標準不同有多種分類:例如根據(jù)產(chǎn)地劃分,可分為中國動畫、美國動畫、日本動畫、歐洲動畫、韓國動畫等;根據(jù)制作技術可分為傳統(tǒng)動畫、定格動畫及電腦動畫;按題材可分為科幻動畫、幻想動畫、體育動畫、搞笑動畫、偵探動畫等、根據(jù)目標人群又可分為兒童動畫、少年動畫、成人動畫等。
(二)動畫片與幼兒的關系
動畫片在很多家長眼中就是“洪水猛獸”,擔心幼兒缺乏自制力沉迷動畫;擔心動畫內(nèi)容不健康不積極;擔心幼兒被動畫內(nèi)容所誤導……于是簡單粗暴的禁止孩子看動畫,但家長忽略了動畫在幼兒成長中扮演的角色。
動畫為兒童提供審美愉悅。幼兒愛看動畫片源自孩子的認知天性,幼兒在能夠握筆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畫畫的沖動,將筆記視為形象,把此物看做彼物的表示,這種過程對幼兒來講是愉快的,即我們說的“審美愉快”,而精美而簡潔的動畫畫面是幼兒獲得審美愉悅的重要途徑。
幼兒天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幼兒最初的內(nèi)心世界完全不存在“現(xiàn)實主義”,他們的想象力天馬行空不拘一格,但這種想象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削弱,同時家長禁止幼兒看動畫也會加速想象力的消失。
幼兒的心理特征是擬人。幼兒是天生的萬物有靈論者,現(xiàn)實世界是幼兒心理的敵人。動畫片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擬人世界,家長以現(xiàn)實人的視角對其干預只會壓制幼兒的天性。
二、動畫片對幼兒的負面影響
1.言行暴力骯臟受模仿
很多家長認為動畫片里有趣的對話能幫助幼兒學習語言,但忽視了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需要人與人的直接交流,通過動畫片中的單向語言對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幫助不大。而且我國家長缺乏會對動畫片的甄別意識和能力,對動畫片的認知還停留在“小蝌蚪找媽媽”“海爾兄弟”、“大鬧天宮”等最早的一批優(yōu)秀動畫上。但實際上,現(xiàn)在的中國動畫市場比較混亂。例如在歐美,卡通影視公司對自己出品的動畫作品是有明確的受眾年齡定位的,如果是面對孩子的卡通片,會有嚴格的規(guī)定,杜絕動畫內(nèi)容中出現(xiàn)于暴力相關的內(nèi)容,如刀、槍、大家、殺人、流血等,但在國內(nèi)還沒有相關詳細的規(guī)定,導致動畫沒有經(jīng)過家長的“甄選”直接面向幼兒,致使一些消極充滿言語行為暴力的動畫片對幼兒產(chǎn)生直接的負面影響。例如風靡一時的《熊出沒》,每一集都上演著亂砍濫伐行為,各種“暴力粗口”充斥著整集劇情,僅10多分鐘就出現(xiàn)20多句臟話,幼兒在觀看的同時也學會了“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詞語。更有甚者,江蘇有個孩子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用鍋烤活羊的情節(jié),將小伙伴燒傷。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動畫所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將直接影響還在在成長中的行為舉止。
2.對幼兒價值觀產(chǎn)生消極影響
孩子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大多集中在“習俗水平”,他們尊重權威,會以他人或社會對“好孩子”的定義來要求自己,好的動畫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而有些動畫則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價值觀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動畫片使幼兒沉溺與魔幻世界。盡管大多數(shù)動畫片所傳達的都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符合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價值觀培養(yǎng),鼓勵幼兒在遇到困難時積極面對,尋找辦法解決,來教育幼兒鍛煉堅韌不屈,善于探索的品質(zhì)。但有些動畫片加入了魔法科幻因素,將困難借助魔法的力量來解決,或者來達成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努力拼搏才能實現(xiàn)的愿望,這些虛構的情節(jié)也容易誤導孩子,部分孩子忽視了真實意圖,渴望能一瞬間達成愿望,遇到困難也幻想通過魔力來解決,最終阻礙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endprint
滋生暴力傾向。有國外心理專家做過實驗,將一批4歲的男孩分成兩組,給其中一組觀看有暴力、辱罵、抽打小丑的短片,另一組沒有給看短片,然后將孩子帶進一個有小丑玩具、塑料棒的房間,發(fā)現(xiàn)觀看了短片的小孩也會用塑料棒抽打小丑,而沒有看短片的小孩則沒有發(fā)生攻擊行為這個實驗一定程度上說明兒童會無意模仿觀看過的行為,如果說孩子經(jīng)常觀看展現(xiàn)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價值取向的動畫片,孩子就極易產(chǎn)生暴力傾向。
3.對幼兒的感官帶來負面影響
音效的類型對孩子聽力和身心發(fā)育影響很大。例如經(jīng)常聽一些刺耳的聲音,就會嚴重影響到幼兒的聽力,甚至會會誘發(fā)幼兒產(chǎn)生狂躁情緒,例如《熊出沒》中砍伐樹木的聲音。為了渲染效果,動畫片的色彩和畫面變幻速度往往會比較夸張,這都會影響幼兒視力和視神經(jīng)發(fā)育,長時間觀看,會對幼兒的視力和身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很多動畫片的情節(jié)太快,沒有給幼兒留下回應的時間,長期會使幼兒產(chǎn)生一種依賴,即恃物情結,嚴重則會影響幼兒的認知發(fā)展。其次,動畫片還會阻礙幼兒培養(yǎng)專注力,還可能束縛幼兒的思維。
三、動畫片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原因分析
(一)動畫片題材選擇不當
主要受兩方面原因所致,其一是我國動畫產(chǎn)業(yè)及市場的現(xiàn)狀。
我國的動畫發(fā)展起步晚、速度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只有中央電視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寥寥無幾的幾家單位能制作,受管理體制落后的制約,商業(yè)運營效率低,制作播放動畫賠錢多賺錢少。反觀國外動漫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道路,從前期都是經(jīng)過大量市場調(diào)研,根據(jù)市場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做出來的,而國內(nèi)動畫行業(yè)對動畫的認識普遍處在初級階段,市場投資非常盲目,重視的指標更多是圍繞經(jīng)濟效益,對幼兒的成長導向考慮較少。還有我國的盜版問題,對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不力及市場人為因素破壞,使得中國缺乏一個很好的產(chǎn)權保護機制來保護動畫產(chǎn)業(yè),例如2011年播出的《高鐵俠》飽受爭議,有批評該作品疑似抄襲了日本動畫《鐵膽火車俠》,還有《大嘴巴嘟嘟》、《馬拉松王子》都疑似抄襲。
上述幾方面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動畫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市場上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少,選擇自然難。
另一方面就是家長缺乏對動畫的甄別意識與能力。在中國家長的眼里,動畫片都是給孩子當休閑放松用的,里面的內(nèi)容不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或給孩子帶了負面影響,但實際是,一些垃圾的動畫片正在逐漸的誤導著幼兒對成長的正確認知。有些父母對動畫片的危害更多理解為“浪費時間、耽誤學習”之類,少有考慮到動畫片本身的內(nèi)容可能對幼兒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家長也不會主動去了解幼兒最近在看什么動畫片,動畫的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家長缺乏幫助孩子挑選把關動畫片是否健康積極向上的意識與行為。
(二)父母對幼兒陪伴的缺失
在中國家庭里,很少有家長會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陪幼兒看動畫片,孩子只有獨自一個人根據(jù)直觀喜好來選擇,這種陪伴的缺失不單單是讓孩子獨自看動畫,也失去了在觀看的過程中,家長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動畫所要表達真實意圖的機會,失去了父母判斷及引導的這道屏障,幼兒自行識別的能力幾近于無,動畫通過闡述事件想要傳達的意思孩子很多不了解,獨自看更多是看熱鬧,但動畫中的粗話、暴力相比故事蘊含的道理來講更加直白,所以反而孩子更容易學習這種不好,結果就好像變成“好的不學壞的學”,這其實真的不能責怪孩子。在了解家長對陪伴幼兒觀看動畫片方面,通過對200名幼兒及其家長采用調(diào)查問卷,其中托班60人、小班60人、中大班80人,結果如表1。
通過調(diào)查可以看到,沒有意識也從不陪伴幼兒看動畫片的比例占到43.5%,幾乎占到一半,而56.5%的有陪伴幼兒觀看動畫片習慣的家長中,只有29%的家長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會經(jīng)常陪幼兒看動畫片,27.5%的家長只是偶爾陪伴,并沒有意識到陪伴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還有,部分家長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會主動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更多是希望孩子開心,在觀看過程中,也會從家長的視角來判斷,引導孩子去學習認知一些好的品質(zhì),例如百折不饒、團結友愛等,但對一些粗話、臟口,家長卻沒意識到對孩子的危害,降低了陪伴的有效性。
(三)幼兒無法控制好看動畫片的時間
對幼兒來說,行為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對事物的選擇全憑喜好,而隨著電視在學校以及各類公共場所的普及,兒童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美國心理學家Huston研究發(fā)現(xiàn),3~7歲的美國兒童每天用于觀看電視的時間約為2.59小時,其中大多數(shù)時間用于收看動畫片。在了解幼兒收看動畫片的時間的問卷調(diào)查中,結果如表2。
通過調(diào)查結果可以看出,只有5%的幼兒每天看動畫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這個比例尚不到每天看2.5小時人數(shù)的一半,每天看2至2.5小時動畫的幼兒占比最多,達到了39%。這個結果也可以看出幼兒對動畫片的喜愛,以及家長對幼兒看動畫片時間的控制情況較差。
四、避免動畫片對幼兒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策略
(一)精選動畫片題材,避免對幼兒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目前,中國市場上有許多動畫片備受幼兒喜愛,其中一些粗制濫造的動畫片對于幼兒產(chǎn)生的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比如,風靡一時的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迎合人們的情色口味,對于女性的身體特征給予了夸張的表現(xiàn),而且,內(nèi)容中有許多不堪入目的成人話題,這對于幼兒將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還有《火影忍者》中的動畫角色動輒就口出狂言“我要殺死你”。而且,各個角色之間無休止的斗爭、殘殺一直充斥著畫面,《奧特曼》中,也是充滿了打斗、怪異的動畫場景,里面的怪獸和變性人強烈刺激著幼兒的感官。幼兒們從中吸取的是另一個國家對暴力的大肆宣揚和推行,這種價值理念、文化理念對于幼兒形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這種“隱性”的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軍事侵略、經(jīng)濟侵略對一個國家的傷害更為深遠。 因此,對于幼兒觀看的動畫片題材,家長應該進行精心挑選,需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征,并結合幼兒的實際狀況,挑選適合幼兒,且有益幼兒身心健康的動畫片。endprint
(二)陪伴孩子,并積極給予正確的引導
眾所周知,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通常具有較弱的自控能力,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和辨識也十分欠缺,自己獨立的意識仍然未形成,所以,對于動畫片中的一些場景等容易產(chǎn)生篤信的心理,甚至與現(xiàn)實混淆。比如,《迪迦奧特曼》一直都深受幼兒喜愛,動畫片中的篇名設計也十分震撼,比如,怪獸、惡魔、語言、第三類接觸、奴隸等,這些抽象的詞語讓幼兒既感覺陌生又充滿好奇,盡管這些都遠離幼兒的世界,但是,以幼兒仍然尚未成熟的心智而言,這些內(nèi)容的出現(xiàn)會讓幼兒產(chǎn)生一種幻覺,甚至將虛擬的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混為一談,他們無法判斷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幻的,當他們沉浸在動畫片中營造的世界中時,就會忘記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而當面對現(xiàn)實社會的時候,就無法很快從虛幻的場景中走出來,而意識、思維一直徘徊其中。
幼兒喜歡色彩鮮艷、畫面快速變化、有擁有許多可愛造型的動畫片,他們的大多數(shù)知識和信息也是源于動畫片,因此,動畫片也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多數(shù)幼兒而言,動畫片中的奧特曼、變形金剛、怪獸等角色,都成為他們經(jīng)常模仿的對象,幼兒擁有較弱的自制力,他們會不分場合、時間地進行模仿,而且,這些動畫片中許多場景相對而言都是十分危險的,很容易對他們造成傷害或者傷害到幼兒自己。另外,蠟筆小新是大家所熟知的角色,他和許多幼兒一樣生活在幼兒園,年齡相仿,為此成為許多幼兒的好朋友和模仿的對象,但是,小新挑食、任性,當父母無法滿足他的想法時,便會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或者將捉弄小朋友和老師作為樂趣,這些內(nèi)容都將影響到幼兒正常的生活、學習,也成為你幼兒模仿的主要內(nèi)容,尤為重要的是,幼兒缺乏對一些語言、行為正確的辨識,他們甚至以為這種做法十分有趣,根本沒意識到這樣的行為習慣是錯誤的。
為了有效避免這種狀況,家長可以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給予講解和引導,也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當孩子對動畫片中一些角色或者場景產(chǎn)生恐懼時,大人們可以耐心的告訴幼兒,動畫片中的世界是虛擬的,是假的,生活中根本沒有那些東西,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而且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保護。同時,對于幼兒一些錯誤的行為應該進行及時的糾正,并告訴幼兒,動畫片中的一些行為是錯誤的,缺乏禮貌的,而將正確的做法教給幼兒。這樣一來,就能有效消除幼兒的恐懼心理,讓他們在喜歡、崇拜、學習那些角色的同時,也免受怪獸的困然,同時能正確區(qū)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從而讓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控制好幼兒觀看動畫片的時間
動畫片總是以生動的情結、鮮艷的色彩、變化的畫面吸引著幼兒的目光,所以,會讓幼兒長時間坐在電視前觀看,而長時間的觀看電視,將對于成長期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根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看電視容易患“電視綜合征”,愛看電視的兒童通常會表現(xiàn)出心神煩躁、無法專注和安靜的狀況,社會新來學家將這種狀況稱為“電視綜合癥”?;歼@種癥狀的幼兒將無法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變得沖動、愛打架、喜歡講話、心神不定。《奧特曼》中,每一集都有奧特曼和怪獸,孩子們記住英雄的同時也會記住那些長相丑陋、兇惡、會吃人、會摧毀房子的怪獸,對于幼兒而言,仍然無法獨立、完全、正確的對真實事物和虛假事物進行判斷,更沒有辦法從假象、恐懼和不安之中獨立走出來,有的時候,只能用哭鬧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將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
對于電視所引發(fā)的“電視孤獨癥”,英國的瑪麗·溫女士用8年時間對兒童看電視的狀況做了研究和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喜歡看電視的孩子比不喜歡看電視的孩子更容易得“電視孤獨癥”,原因是由于孩子喜歡看電視,通常會沉浸在電視中,同其他孩子和家長的交流、溝通就會減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走向自閉,變得害怕與周圍的人交流和溝通,只有在電視中,他們才能得到身心滿足,而大多學校班級中,總會有一些孩子任性、孤僻,與其他孩子缺少交流,當與其他孩子發(fā)生沖突時,他們總是躲開或者哭喊,不懂得去主動邀請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戲,只是呆呆的看著或者哭泣,課堂上也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很少參與和融入到集體生活之中,據(jù)他們的家長介紹,這些孩子大多都十分喜歡觀看動畫片,從幼兒園一到家里就一個躲起來看動畫片,且持續(xù)時間很長,而且,這些孩子在家里也是十分任性,一旦他們的想法得不到滿足,便會大哭大鬧。
幼兒時期是幼兒通過學習逐漸走向社會化的過程,這一階段,不僅關系到幼兒發(fā)展基礎的扎實奠定,同時,也決定著幼兒以后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假如這一時期,幼兒沒有學會處理簡單的人際關系,不懂得與人交往和溝通,或者在溝通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自卑感、挫敗心理,那么,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而這一時期,如果長期接觸不良的動畫片,那么,對于幼兒思維能力及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將產(chǎn)生難以預料的影響,長期沉浸于動漫世界的孩子,難免在行為和思想上習慣上不成為一個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脫離干的“動畫人”,在動畫內(nèi)容的引導下,他們或許將形成難以驅(qū)除的“動畫人格”。 對于這種狀況,家長可以通過控制幼兒觀看動畫片的時間來有效避免。期間,需要明白的是,幼兒習慣的養(yǎng)成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所以,這一過程中,家長需要長期堅持。
綜上所述,每件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動畫片對于幼兒的影響也是利弊共存,在眾多的動畫片題材中,也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作品讓幼兒們從中吸取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讓他們擁有了各種好的品質(zhì)、品行和習慣,相反,為了避免動畫片給幼兒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就需要我們對動畫片題材進行精心選擇,對于幼兒觀看動畫片的時間進行嚴格限制,同時,家長應該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幼兒,從而有效避免動畫片對幼兒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鄭益樂.動畫片對幼兒成長的負面影響及其防治措施[J].文教資料,2011(27):117-118 .
[2]帥慧卉.動畫片中的暴力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研究[J].好家長,2014(10):68-72.
[3]史文秀.動畫片對幼兒的不良影響及其防治對策[J].學理論,2013(20):255-256.
[4]劉文穎.電視動畫片對兒童的不良影響[J].成功(教育),2007(6):143-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