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軍
近代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列強用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赌暇l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中都割占了中國領土,中國喪失了大片國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的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清政府與英、美、法、日、俄、德、意、奧八國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額最多、主權喪失最嚴重的《辛丑條約》中怎么沒有割地的規(guī)定呢?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原因之一是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迫使列強放棄對中國的領土要求。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lián)軍2 000多人強占由天津駛往北京的火車,企圖直接進入北京城,遭到義和團的頑強抵抗,清軍聶士成、董福祥等部也與義和團并肩戰(zhàn)斗,將侵略軍圍堵在落岱、廊坊、楊村一帶,義和團和愛國將領奮勇抵抗,打得西摩爾率領的軍隊潰不成軍,其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列強海軍進攻天津大沽口炮臺,盡管清軍戰(zhàn)力吃緊,仍然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多人。雖然大沽口炮臺最后失守,但列強的軍隊也已膽戰(zhàn)心驚。面對中國如此頑強的抵抗,八國聯(lián)軍雖然最后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但在擬定侵略條約時卻下筆遲疑了。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當時寫了一封信給德國皇帝,信中有這樣一些話:“無論歐日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tǒng)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從信中這一內容可以看出,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軍民抵抗侵略的頑強意志心有余悸。中國人民敢于同帝國主義列強血拼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使帝國主義列強認識到要強占中國領土是不可能成功的。
原因之二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尖銳的矛盾直接促成列強接受一個“完整”中國的現(xiàn)狀。列強本來各懷鬼胎,在鎮(zhèn)壓中國義和團運動過程中,既相互勾結,又爭斗不斷。占領北京以后,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充分顯現(xiàn)并空前激化。其主要矛盾有俄日矛盾、英法矛盾、英俄矛盾、美國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沙俄趁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際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而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早有貪圖,俄、日矛盾因而激化。在瓜分中國問題上,各國之間均有類似俄、日這種矛盾。正如時任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的瓦德西在《瓦德西拳亂筆記》中所述:英國極不愿意法國進據云南、日本占領福建。日本方面對于德國之據有山東,則認為危險萬分。各國方面對于英人之壟斷長江,認為很難坐視。至于美國方面,更早已決定,反對一切瓜分之舉。俄國方面若能聽其獨占滿洲,毫不加以阻撓,則該國對于他國之實行瓜分中國,當可袖手旁觀,蓋彼固深信,各國對于此事,彼此之間必將發(fā)生無限糾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現(xiàn)瓜分一事,實系毫無益處之舉。一旦分贓不均,重則有可能引發(fā)列強之間的戰(zhàn)爭。
原因之三是帝國主義列強為了拉攏清政府,使他們心存感激,更加心甘情愿、唯唯諾諾地為其效勞,決定改變侵華方針,由原來公開赤裸裸的軍事侵略調整為“以華治華”“扶植在華代理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慈禧太后在倉皇逃往西安途中,下令清軍對義和團“嚴行查辦,務凈根株”。為此列強決定繼續(xù)承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執(zhí)掌中國政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十分感激。1901年2月14日,清廷頒布上諭:本年夏間,拳匪搆亂,開釁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疊命……大學士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昨據……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yè)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jié)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既有悔禍之機,宜頒自責之詔……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這一上諭充分表現(xiàn)出義和團運動后,腐朽無能的清政府賣國求榮的可惡嘴臉。胡繩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一書中表述得更加明確:這道上諭說,朝廷的態(tài)度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就是說它一定要把“中華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來,巴結這些武裝占領了首都的“與國”。有如此聽話之政府,列強何復他求?有鑒于此,列強覺得不能再用割地刺激中國了。
綜上所述,雖然帝國主義很想瓜分中國,極度腐朽的清政府也給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可乘之機,但由于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和列強之間盤根錯節(jié)的矛盾沖突,最終列強不得不在《辛丑條約》中放棄了對中國領土的割占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