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男
刷屏過多,引起反感;投放少了,隔靴搔癢。什么樣的播放頻次能正好擊中人心?
刷屏也是“剛需”
傳統(tǒng)的電視廣告一般都是30秒,但根據(jù)尼爾森數(shù)字廣告監(jiān)測,網(wǎng)上的消費者是沒有耐心看30秒廣告的,15秒是他們能接受的范圍,或者說,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是15秒。以前,做一支15秒的廣告片,是在前面講很多故事,最后打一個Logo??赡芮?0秒鐘消費者都不知道這是哪個牌子,一定要看到后5秒才知道。
但是,線上播放的數(shù)字廣告前5秒非常重要。很有可能在前5秒消費者還不知道是哪個品牌的廣告,廣告就被關(guān)掉了。
因此在電視上的溝通方式跟在消費者有更強自主選擇權(quán)的數(shù)字媒體上的溝通方式不同,廣告片的長度、在哪里突出品牌以及哪幾秒鐘是比較重要的,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同時,在移動端,消費者不僅觀看廣告的時間變短了,而且觀看隨意性較大,他可以選擇看,也可以選擇不看,這樣就需要增加投放頻次來達到30秒的效果。
這就給廣告主的投放選擇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刷屏過多,引起反感;投放少了,隔靴搔癢。什么樣的播放頻次能正好擊中人心?
決定投放頻次的三個因素
首先,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去計算頻次。
在中國,雖然廣告主花費很多錢投入了數(shù)字媒體廣告,但是計量方式比較落后,無法獲得理想的投放效果。
現(xiàn)在市面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根據(jù)Cookie計算頻次,而非自然人。這就意味著,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兩個人各看了一遍廣告,但實際情況可能是一個人看了兩遍廣告。例如,如果A先生分別在自己的手機、電腦和Pad上看到同一則數(shù)字廣告,這個廣告的曝光是3次,但用傳統(tǒng)調(diào)研去重推算,有可能推算成2個人。尼爾森數(shù)字廣告收視率(DAR)測量下會自然認出3個曝光來自同1個人,3種設(shè)備。
DAR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nèi)獲得廣泛推廣和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其運用了如今非常重要的賬號概念,從原始的認設(shè)備、Cookie,再通過傳統(tǒng)調(diào)研方式跨屏去重推算人群,革新為通過賬號識別背后人群,真正做到自然去重,測量真實觸達。
其次,要看廣告的性質(zhì)。
比如促銷類廣告,需要不斷重復打折信息以加深消費者的記憶,這類廣告觸達面不需要非常廣,但頻次要高過正常頻次。但對一般品牌類型的廣告而言,過高的頻次可能會引起消費者反感。
同時,不同屏幕間的資源配比也會影響投放頻次。
在通投情況下,手機端的人群,男女配比、地域分布比較均勻,擁有更高的命中率,但容易高頻;而在PC端,52%都是18歲以上的男性,只有32%是18歲以上的女性。如果要在PC端觸達18到35歲的女性,目標命中率會比移動端低很多。
在移動端,消費者不僅觀看廣告的時間變短了,而且觀看隨意性較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