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法國最年輕的畫家亨利.德.圖盧茲.勞特雷克在畫壇上是一個才華橫溢卻頗受爭議的奇才。勞特雷克1864年11月24日出生于法國阿爾比,長長的名字顯示著他高傲的貴族身份。勞特雷克的家系可追溯到中世紀查理曼大帝時代法國有名的圖盧茲伯爵與勞特雷克子爵這兩大顯赫家族。
幼年時期的勞特雷克活潑伶俐,深得父母的喜愛。貴族的出身讓他從小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家族風氣的影響與對生活的熱情使年幼的勞特雷克對繪畫有著癡迷的熱愛。然而命運之神對于幼小的勞特雷克并沒有特別的眷顧,在他14歲的一天,當他從椅子上站起來時突然被腳下的東西絆倒,摔斷了左腿。第二年,同母親在療養(yǎng)院散步時掉進了路邊一米多深的小溝里折斷了右腿。照常理來說十多歲的孩子的骨骼極具韌性不易骨折,即便是發(fā)生骨折在接好后應(yīng)繼續(xù)生長,但由于祖輩世代為了保持貴族血統(tǒng)的近親結(jié)婚,導(dǎo)致勞特雷克從小就患有“多岐骨端癥”。勞特雷克所患的先天性骨骼疾病使他的雙腿從此停止了發(fā)育,這也導(dǎo)致了他后來身體的畸形:短小的雙腿支撐著碩大的身軀,僅有1.5米的身高,這就是成年后的勞特雷克的形象。
成年的勞特雷克在旁人眼中是殘廢和丑陋的。人們注視他的不再是他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與貴族血統(tǒng),而是那如孩童般長短的雙腳。盡管勞特雷克才華橫溢,但在他生活的時代,才智是不為世人所推崇與尊重的,身體上的殘疾與家族遺傳給他的傲慢,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使他比常人更渴望真誠與愛。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生活與苦悶心情,使行動不便的勞特雷克比以往更鐘情于繪畫。
(一)題材選擇中的善
題材的選擇,十九世紀傳統(tǒng)的中斷,給藝術(shù)家了選擇的范圍。要畫風景畫還是畫戲劇性場面,取材于尼爾頓,還是取材于古典作品。采用維達德的古典主義復(fù)興式的克制的手法,還是采用浪漫主義大師的奇幻手法,這都由他們做出選擇。但是選擇的范圍變得越大,藝術(shù)家的趣味就越不可能跟他的公眾趣味相吻合。勞特雷克所選擇的題材恰恰是背離了當時的所謂美的判斷標準,成了具有爭議性的繪畫題材。
勞特雷克作品的題材更多的關(guān)注了蒙馬特爾下層婦女不幸的生活。勞特雷克出身高貴但身有殘疾,舞女們地位卑微卻擁有著健美與靈巧的腿腳。他們相互同情,并形成了一種平衡關(guān)系。使他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彼此的內(nèi)心世界。勞特雷克對他們的描繪沒有絲毫窺視的欲望。她們過著沒有陽光的生活,狹小的空間產(chǎn)生的摩擦,沒有愛的性使她們變得偏激與神經(jīng)質(zhì)。時常相互爭吵謾罵。畫家筆下的舞女們并不美,甚至有幾分丑化,丑化中有幾分顧影自憐的愛憐與同情。
勞特雷克在妓院題材的作品中對妓女的描繪從無下流的含義,不同于常人對她們的鄙視,他知道妓院中的女人是社會中最委曲求全的人,被人當做待價而沽的尤物。這些妓女因為被畫家了解而產(chǎn)生的憐憫使得她們身上融入了畫家的呼吸和生命,即使是淫靡的場所也流露著不易察覺的溫情。而這恰恰就是勞特雷克敏銳的洞察力賦予畫面獨特的審美建構(gòu)。藝術(shù)作品的特點也正是要讓欣賞者從中品味出作品中含有的審美的特殊思想感情意蘊,才算得上是上品藝術(shù)。這正是藝術(shù)家的觀察力與感受力賦予題材以更深的意義而與一般人不同的特點所在。勞特雷克在長期對妓女,舞女的觀察中了解她們內(nèi)心世界后客觀的做出了應(yīng)分的評價。體會到了處于下層社會女子艱辛的生活更有助于畫家真實表現(xiàn)她們的精神狀態(tài)。勞特雷克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語言將十九世紀末頹廢的蒙馬特夜世界呈獻給觀者,他客觀的從各個側(cè)面反映女子復(fù)雜的心態(tài),從而把這一題材提煉到莊嚴意境,使觀者去反思社會和人生。
(二)情感中蘊含的善——對底層人們的同情
如果說題材中蘊含的善屬于勞特雷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客觀與外在方面的展現(xiàn),那么情感中蘊含的善則是畫家主觀與內(nèi)在的流露。藝術(shù)離不開情感,離開了真實情感的藝術(shù)只能予以人空洞乏味之感。情感的真實對于提升藝術(shù)的感染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他的畫讓人們穿過了時間的長河看到了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的迷茫,放縱的瞬間。那被剝削階級壓榨的洗衣婦,為生計而出賣肉體與靈魂的舞女們,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內(nèi)心的悲苦,她們心底積壓的怨恨用激烈的讓人喘息的舞蹈發(fā)泄著。這舞蹈并不快樂。舞娘們的麻木思想與令人激動的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所有的一切被畫家敏銳的洞悉到并記錄在他的作品中,讓我們看到的是放縱,滑稽,殘酷和凄涼,為我們透過表象揭示出了當時社會虛假的本質(zhì)提供了最好的途徑。身體的殘疾使勞特雷克備受煎熬,但他沒有怨恨父母,怨恨社會蛻變成極端主義的怪胎。正是由于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憧憬,使他對常人認為低俗的舞女充滿了憐憫。體會她們的無奈與苦澀,了解她們艱辛生活背后對生活殘存的希望,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給予溫暖與關(guān)愛。善良的看待周圍的一切使他的藝術(shù)脫離了現(xiàn)實題材描繪對象類型的制約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作者簡介:劉媛(1982—)女,河南洛陽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油畫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