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與古羅馬、古巴比倫、古中國文明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其混合著多民族、多文化發(fā)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在各種類型的思想交流、碰撞中,逐漸形成的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形式,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印度美術在印度文化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發(fā)展歷史悠久,以其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神秘深奧的內容含義,對亞洲地區(qū)多個國家的美術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詞】:印度美術;美術哲學
引言
研究某一美術史學科內容中的美術客體,必定要使這一美術客體有所指,做到準確明晰,更重要的是做到處身其中。舉個俗事閑言來說,就像烹飪,規(guī)規(guī)矩矩按照前人菜譜做出的料理一定不如食譜研發(fā)者的成果美味。這其中,其要領作用的,是我的思維開闊度,也就是行為主體的殫精竭慮,靈感頓悟。古代印度宗教美術中是否具有哲學思維元素的體現(xiàn)呢?回答這個論題,結合本文提到古代印度宗教美術須得首先對古代印度宗教進行說明,這個說明涵蓋了本次論題對象的大致范圍和選擇思路。在考量范圍內,完善從事實,經驗,藝術品,猜想,敘述等方面衍生重構新的以思維結論點為論題要目的品史成果報告。
一、本次論題的主要客體研究對象之范圍概述
1.印度宗教美術
印度宗教使得本國政治以及印度民眾的受到了多方呈現(xiàn)的廣泛影響,至今印度可以說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觸及到了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由于古代印度主流宗教本身具有的宗族特征以及階層構建,文化翻印了社會狀態(tài),反映到日常生活,宗教美術便自然而然的存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以某種宗教活動或者宗教活動產物擔負著不同的職能。時至今日宗教仍舊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處于中心地位。走進今天的美術館,我們仍舊能夠看到許多印度藝術家的畫作中出現(xiàn)了許多宗教元素,包括頭戴青白黃的光環(huán),袈裟,佩戴珠串的牛羊等等元素,色彩飽和,民族風情濃郁。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韋陀教和婆羅門教,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吸收了更多的民間信仰成分的宗教傾向。從數據來看,印度教作為印度本土民族宗教處于主導地位,目前全印度有約百分之八十三的人口約七億人是印度教徒。其美術作品主要包括工藝美術、巖畫、雕塑等 ;現(xiàn)如今雖然在印度已經沒有當時的繁盛信封風潮然而已經在后世的變遷過程中成為世界性宗教之一。對東方藝術尤其是中國和日本佛教造像藝術有著極大的影響。
2.什么叫哲學意味呢
中國大眾化的中學教材把哲學歸類到思想政治這本教材里,粗略介紹了西方學術史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其實是十分片面而單薄的,單從這一行為來看就西方學術史,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罢軐W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p>
在東方種族的影響下,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表示個人對生活的某種思考和基本原則反映到個人或家庭集體為單位的價值觀、思想、活動。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產生辯證的思考和懷疑,根據可考證的所謂事實試圖對這些理論原則進行理性基礎上的重建,即形而上的理性在藝術的學術范圍內,哲學問題是什么呢?丹納在著述《藝術哲學》開篇就提到“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哲學問題談論的就是本質問題——不是藝術里包含的表現(xiàn)問題,概括問題,也不是科學里提出的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被哲學問題引導——知識是要素,智慧是要義。
3.宗教美術定性
廣義范圍內,印度宗教美術行為可以說是印度宗教外化的一種行為。其承載物為各具職能特色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除了必不可少的對宗教元素的想象描繪,還在隱喻的層面帶有宗教行為的構建因素,這一點同東方的哲學視野有所關聯(lián)。同民間的世俗化信仰不同,雖然精神對象相同,但是記載留存的宗教美術是要求一定程序化,有據可循的。
4.回答問題——古代印度宗教美術中是含有哲學性思維傾向的
古印度哲學作為一個宗教國家的智慧成果有其獨到的哲學風氣和理論建設。但是其中體現(xiàn)的哲學思維卻并不稚拙單一,甚至在當今哲學的學術理論中仍有很強的借鑒探究意義。根據古印度經典的吠陀和奧義書時期記載的史料文獻可以總結出印度哲學的幾點經典意義。
第一,印度古代宗教哲學中倡導一種否定常識思維方式:古印度智慧認為人類判斷總是存在偏差的,只能通過不斷排除舊的片面認識來逐步接近真理。
其二,印度古代宗教哲學強調智慧的解脫救贖意義。強調正確的認識對改變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有決定性作用。
之三,印度古代宗教哲學觀點中具有辯證的傾向。由“因果論”可證他們相信世間萬象之間的聯(lián)系和變化是普遍存在的。
之四,印度古代宗教哲學觀點引導人“作為”并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按照西方古希臘傳統(tǒng)考量,通常認為西方最早的哲學家是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在自然派首先出現(xiàn)了哲學的概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的思考中出現(xiàn)了理性因素,將提出的論點應用理性論據作為支撐,并以此與迷信作出區(qū)分;用這種方法論解釋自然、科學、人文等等,從而繼承“愛智慧”的哲學道義。代表人物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他們在哲學領域提出的建設直至今天仍為哲學學廣泛研修。從西方哲學論來看,哲學本身便是脫離宗教范疇重生的一門科學,是將所謂擊破“迷信”的無支撐觀念,用客體依據淘汰宗教靈性思維。因而在這一角度,印度宗教美術中含有西方哲學思維是不成立的。
但是印度宗教獨特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一點就在于其極強的包容性。在哲學方法論層面看,宗教信仰這一活動作為人類模仿行為的發(fā)展再創(chuàng)造,印度宗教美術已然在描繪的基礎上增添了主觀性因素,從美術形式和美術內容來看都能清晰的發(fā)現(xiàn)宗教美術不再是單純的記錄,盡管帶有非純真行為的目的性,也是古印度知識分子希望重構并試圖對現(xiàn)象作出合理解釋。把這種對古代印度宗教美術本質維度的理解牽引到當代唯物主義哲學觀念中來,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種尋找解決現(xiàn)象的思路是存在相似性的。古代印度宗教美術中是含有哲學性思維傾向的。
二、印度宗教美術本質上是一個行為
宗教美術是一個宗教行為,是一項具有儀式性志的宗教活動,是在宗教體驗過程中完成的藝術活動。宗教美術作品是以是否滿足構建合理結構為目的的媒介。印度美術無論在東西方美術史上來看,都有其獨特存在意義。印度美術源遠流長,對東方各國尤其是中國美術在特定時期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甚是可以說印度美術是東方美術的起源。是什么隱含在印度美術金碧輝煌的面相下具有如此之多的能量呢?大約就在于它的宗教思想指導下的現(xiàn)世反饋特性,這種過程化的藝術形式賦予了它獨特綿長的生命力。它不像西方美術邏輯清晰,自成體系的美術造像系統(tǒng)與西方門類完善的美學結構不同,印度美術更偏向于宗教美術,向神性是整個印度宗教哲學的審美化體現(xiàn)。實際上印度美術不是十分在意這個審美表現(xiàn),相對于種種外化視覺假象,它更傾向于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這個“本質”是具有宗教特色的,是對于梵天,對于最終的追尋。把里面的東西講出來,這種追尋證實印度美術實際上是一種行為;行為是本能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化,創(chuàng)造可以反映人類一切思想成果。以美術史的眼光解讀印度美術的身份涵義,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美術史還是印度美術都是一種不同維度上的探求。本著這種探求的認識論,事實才有可能愿意被我們真正吸納接受。
作者簡介:張艾嘉(1996.04—),女,學歷:本科,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