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楓逸
山西省婁煩縣某村用下?lián)艿?0萬元買了60頭驢,全村483口人每8人分一頭驢合伙喂養(yǎng)。結果驢越養(yǎng)越瘦,還沒養(yǎng)大就全賣了,直接分錢。養(yǎng)殖脫貧本是好事,但正如3個和尚沒水吃的寓言,8個人養(yǎng)一頭驢最終也養(yǎng)不下去了,這種“大鍋飯”式扶貧,看似很公平,一個都沒少,實則誰也吃不飽,扶不了貧還浪費了資金。
這生動地映射出當下基層的扶貧困局,一些地方仍停留在粗放扶貧的層面,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人情扶貧現(xiàn)象嚴重。農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宗族關系、人際關系錯綜復雜,村干部擔心產生矛盾,于是搞平均主義,顯然背離了精準扶貧的精神,低質,低效。
其實,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就能夠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糾紛。扶貧工作中,“大鍋飯”要變?yōu)椤白灾汀?,進一步吃透“精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