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第二十中學三好分校(原為沈陽市第三十八中學)始建于1955年。1985年,學校就有了用校園文化引領學校發(fā)展和構筑師生精神家園的樸素想法,學習雷鋒、用雷鋒精神治校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漸確立起來。1997年,學校被沈陽市教育局列為“首批重點高中”。2003年,鑒于學校二十幾年來堅持不懈地學習雷鋒、弘揚雷鋒精神,沈陽市文明辦將學校命名為“雷鋒學校”。
沙慶平校長,年近六旬,一直默默地耕耘著。他帶領全校教職員工,堅持把學雷鋒活動和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把學雷鋒活動與師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道德水平。德育副校長劉煥英、德育主任張莉都是1989年大學畢業(yè)分配到三十八中學的,她們見證并參與了學校師生在學雷鋒道路上的心路歷程。幾年來,學校先后獲得了遼寧省文明單位、遼寧省雷鋒號單位、遼寧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100多項榮譽。在以雷鋒精神治校育人的過程中,學校一直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不竭動力
以雷鋒精神為辦學之魂
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大廳,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鎏金大字——追尋雷鋒足跡,踐行雷鋒誓言,弘揚雷鋒精神。這是學校的校訓,它時刻提醒廣大師生肩上的使命,并激勵他們堅定不移地行進在學雷鋒的道路上。沿著大廳往里走,東西兩側(cè)寬敞的走廊已變成了一個文化長廊。這是學校精心打造的“雷鋒文化長廊”。這里有雷鋒成長過程中很多珍貴的資料。這個文化長廊,在沈陽也是絕無僅有的??梢哉f,這是一個小型的“雷鋒紀念館”。學校的目的就是要為師生們創(chuàng)設一種濃厚的氛圍,以便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言行,更激勵學校時刻堅持用雷鋒精神治校育人,把雷鋒精神作為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動力。
方向永明
以雷鋒精神為育人之魂
學校始終把高素質(zhì)教師團隊作為立校之本,多年來堅持開展“叫響我是雷鋒學校人”的活動,每年評選“雷鋒式教師”。這是教師們極其重視的殊榮。每到期末,學校還會組織“雷鋒式教師”“雷鋒式學生”到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慰問雷鋒班戰(zhàn)士,祭掃雷鋒墓,使他們更加近距離地了解雷鋒、感悟雷鋒,進而帶動全校師生學習雷鋒,傳承雷鋒精神。學校經(jīng)過多年的師風師德建設,教職員工的業(yè)務能力和師德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榜樣永在
以雷鋒精神為做人之魂
雷鋒生前所在的班被中央軍委命名為“雷鋒班”。20多年來,從雷鋒班第十一任班長宋若波到第二十五任班長畢萬昌,他們都是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每年的春節(jié)、元旦、八一建軍節(jié),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前往雷鋒班慰問官兵,帶去學生自發(fā)捐贈的日用品、學習用品、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等,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慰問信和一張張祝福致敬的賀年卡,表達了學生們對雷鋒班戰(zhàn)士的尊敬和思念。祭掃雷鋒墓,更是學校一直堅持的活動。每年3月,學校都會組織學雷鋒小分隊,到撫順雷鋒墓祭奠雷鋒同志,雷鋒班的班長或戰(zhàn)士也會應邀參加。他們帶領學生們在雷鋒墓前宣誓,將雷鋒精神發(fā)揚光大。這些活動使學生們了解了雷鋒,走近了雷鋒。學校還通過各種途徑,組織學生走近雷鋒,雷鋒班的官兵還利用各種機會走進學校,與師生互動。每年的開學典禮、校園四大節(jié)日等,雷鋒班的官兵都要參加,與師生們座談、做報告、同臺共演。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言談舉止,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面旗幟。今天,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凝聚全中國人民的力量,需要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之作為精神支撐,更需要培養(yǎng)新一代雷鋒式的接班人。原沈陽市第三十八中學,這所雷鋒學校,將堅持不懈地用雷鋒精神治校育人,使雷鋒精神之花開滿校園,香飄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