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亮++徐全芝
摘要:近年來廣場舞日益盛行,它給人們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噪音擾民以及廣場舞群體之間爭奪活動場地等社會問題,甚至引發(fā)較為嚴重的廣場舞沖突?;诠补芾淼囊暯牵疚膹纳鐣差I域治理中公民和政府這兩大主體出發(fā),宏觀角度與微觀角度相結合探討廣場舞沖突的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廣場舞沖突;公共管理;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4.010
The Analysis of Square Dance Confl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XI Liang1,XU Quanzhi2
(1.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519085, Guangdong, China;
2.Jinan Urben 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Center, Jinan 250099,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quare Dancing is increasingly prevalent. Square Danc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ety, but simultaneously a number of social issues brings negative influences, such as noises, activity space scramble, or even more serious Square Dance conflicts occu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proceeds into two principal parts in social public, which are in the view of citizen and government, meanwhile it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that Square Dance occur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and put forward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Keywords: Square Dance confli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space
0 引言
近年來,廣場舞作為一種獨特的健身鍛煉方式,迅速在全國范圍發(fā)展起來,已成為市民戶外鍛煉的主要途徑之一,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廣場舞的大隊伍中來。廣場舞除了人們在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還有利于滿足老年人在城市化之后晚年歲月娛樂和社交的需求,以及與他人交流與群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廣場舞是社會由原子化的“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發(fā)展的紐帶與連接。隨著城市化的進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結構慢慢解體,原本依賴道德、風俗、倫理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鄉(xiāng)村社會漸漸變成依靠法治、規(guī)則的城鎮(zhèn)社會。隨之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然而,廣場舞卻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原本生疏的鄰里之間通過廣場舞交流、熟識甚至協(xié)作,從而走出了各自封閉的天地,開始“去陌生化”了。從封閉到開放,從生人到熟人,從疏遠到親密,由原子化的“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發(fā)展。[1]
但是,廣場舞帶給人們積極作用的同時,其負面影響所引起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由于廣場舞擾民問題、不同廣場舞群體爭奪活動場地等原因,廣場舞沖突事件頻頻發(fā)生。
表1 廣場舞沖突案例
時間 事件 沖突雙方 沖突緣由 公民協(xié)調
成功與否 資源競爭
程度 政府介入
情況
2011.4.10 湖口防洪堤廣場場地糾紛 不同廣場舞群體 爭奪場地 否 強 被動介入
2013.8.30 北京昌平鳴槍放藏獒事件 廣場舞者和小區(qū)業(yè)主 噪音擾民 否 強 無
2013.10.23 武漢潑糞事件 廣場舞者和小區(qū)業(yè)主 噪音擾民 否 強 無
2014.3.29 溫州高音炮事件 廣場舞者和小區(qū)業(yè)主 噪音擾民 否 強 后期被動介入
2015.12.11 常州蘆墅公園場地沖突 不同廣場舞群體 爭奪場地 否 強 被動介入
一方面,由于場地設施的限制,大多數廣場舞者們只能在社區(qū)、廣場等公共場地進行健身鍛煉,而這些地方離居民區(qū)比較近。無疑,健身時聊天談話、音響設備、器材碰撞等噪音極易影響周邊居民或小區(qū)業(yè)主。這容易引起廣場舞者與小區(qū)業(yè)主(附近居民)之間的沖突,比如北京昌平鳴槍放藏獒事件、武漢潑糞事件、溫州高音炮事件等沖突。另一方面,活動空間的有限,使得不同廣場舞隊之間在公共空間上存在競爭關系。為了爭奪場地,往往會采取一些不恰當、過激的行為,如惡語相向、加大音響音量干擾對方,甚至矛盾升級,雙方“大打出手”。這是不同廣場舞群體之間的沖突,如湖口防洪堤廣場場地糾紛、常州蘆墅公園場地沖突等沖突。
國內學者已開展過對廣場舞沖突的討論,已有文獻對廣場舞沖突的產生原因分析僅停留在參與廣場舞活動權與社區(qū)居民休息權的沖突(岳曉林,汪火根,陳圩,2016);公民意識不強、場地緊缺(徐進訊,2016);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以及城市社區(qū)治理相關制度與法律規(guī)范不夠健全(郁彥妮,2014)等微觀層面的原因分析。本文將基于公共管理的理論視角,微觀角度與宏觀角度相結合,從公民和政府兩大主體出發(fā),探討廣場舞沖突的產生原因,并提出治理對策,希冀為今后相應的減少和緩解廣場舞沖突提供依據。endprint
1 廣場舞沖突的原因分析
廣場舞在帶給人們積極作用的同時,其負面影響所引起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由于廣場舞擾民問題、廣場舞者之間爭奪活動場地所引發(fā)的惡性事件頻頻發(fā)生,像昌平鳴槍放藏獒事件、溫州高音炮事件、武漢潑糞事件、湖口防洪堤廣場場地糾紛等廣場舞沖突事件,廣場舞沖突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宏觀視角看,廣場舞沖突的發(fā)酵與頻頻發(fā)生,根源于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兩大基本構成力量——政府與社會的力量失衡,具體表現(xiàn)為長期以來“大政府、小社會”的模式。從新中國的歷史沿革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大政府”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政府事無巨細的大包大攬,“全能政府”體制下,導致人們形成了對于行政的依賴心理[2]。相較之下,社會力量卻十分薄弱——社會組織的發(fā)育不成熟、社會資本的匱乏、公民的公共精神與公共空間意識缺乏。
于是,公共生活中,由于人們對行政的依賴,社會的自我管理被政府的行政管理取代,由此導致缺乏社會自主協(xié)商能力與社會自治能力的公民往往難以通過自主協(xié)商、談判與妥協(xié)在利益分割上達成一致意見。
從微觀視角看,現(xiàn)代政治社會中,在一定程度上,公民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使自己的滿足程度最大化為目的而自主參與政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經濟人”“理性人”。[3]
1.1 從公民的角度來看
1.1.1 缺乏同理心
廣場舞沖突所涉及各方都或多多少表現(xiàn)出缺乏同理心的一面。對廣場舞者而言,參與廣場舞的人群中不乏一些低素質的鍛煉者,他們往往只顧及切身利益,而忽略了周圍人的感受。一方面,鍛煉過程中,音量過高且持續(xù)時間長的的廣場舞音樂嚴重侵擾了周圍民眾的生活。更有甚者,面對周圍居民的阻攔行為或其他影響其跳舞的行為或言語時,會采取對抗、對峙等較為偏激的行為,與之相對而行,卻未曾設身處地地反思——跳廣場舞的活動地點是否合適,活動內容是否喧鬧,活動時間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不同舞隊之間,廣場舞者甚至會為了爭奪活動場地而“大打出手”,企圖獨占活動空間。
對于沖突所涉及的小區(qū)居民而言,由于難以容忍自身的居住環(huán)境被喧鬧的音樂騷擾,難以容忍自己的生活空間被不斷的侵擾,難以容忍循環(huán)反復的音樂不斷傷害自己的感觀神經,難以容忍公共空間不文明的跡象,而表現(xiàn)出的極端甚至暴力的行為,也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xiàn)。[4]
1.1.2 無法正確處理“利他”與“利己”的關系
人們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淡薄、無視自己行使權利的界限,無法正確處理自身的休息權與廣場舞者的活動權的關系。在近期發(fā)生的廣場舞沖突事件中,廣場舞者、附近居民和小區(qū)業(yè)主皆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過分強調自身利益和行為的正當性,忽略另一方的權利甚至譴責和反對他們,而未能設身處地地考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在廣場舞者看來,鍛煉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聽力不好,若音樂音量過小,在聽不清音樂的情況下,動作難以投入,那么也無法發(fā)揮健身鍛煉的作用。而附近居民和小區(qū)業(yè)主則表示,家中上有老人身體不好要靜養(yǎng)、下有孩子要學習,而過于喧鬧的廣場舞無疑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休息生活,侵犯了他們的休息權。針對周圍居民要求的休息權利,一些廣場舞者不以為意,完全不考慮小區(qū)業(yè)主的訴求,甚至認為他們既然在這里住,就得忍受。同時,不同廣場舞隊之間更是為了獨占公共活動場地的目的而用盡各種手段,企圖驅離其他舞隊。
誠然,廣場舞者和附近居民、小區(qū)業(yè)主皆有行使鍛煉或休息等權利的自由,但其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和合理權益。人們不能正確處理“利他”與“利己”的關系——過分強調自身利益和行為的正當性、忽略對方的利益和權利、缺乏公共精神和集體意識也是廣場舞沖突事件屢屢發(fā)生的另一重要原因。[5]
1.1.3 公共空間意識的缺失
廣場舞沖突的背后也折射了人們公共空間意識缺失的本質。首先,廣場舞者沒有考慮到廣場、公園、小區(qū)或社區(qū)公共空地是一種所有人共享的公共空間。每個人在這個公共空間內,必須要尊重對方的權利和感受。同樣的,過分譴責廣場舞的附近居民,也存在公共空間意識不足,否則就不會將矛盾升級,采用放藏獒、鳴槍、高音炮還擊、雙筒獵槍射擊、潑糞等過激手段。
1.1.4 公共空間的資源競爭性
由于場地的限制,居民鍛煉健身場所大多在廣場、公園以及小區(qū)或社區(qū)公共空地、道路等,離居民區(qū)比較近。而城市密度較大,健身時聊天談話、音樂設備、器材碰撞等噪音極易影響周圍民眾的正常休息生活,擾民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6]。此外,公共活動空間的有限,使得不同廣場舞舞隊之間容易出現(xiàn)因爭奪場地而引發(fā)的矛盾沖突。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居民居住越來越密集,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不斷被壓縮,現(xiàn)有城市廣場、公園及其他健身活動場地已不能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鍛煉需求。勢必出現(xiàn)廣場舞者要求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與附近居民、小區(qū)業(yè)主要求安靜私人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競爭,或者廣場舞者之間爭奪公共活動空間的競爭。不可否認,公共活動空間的緊缺,是廣場舞沖突事件頻頻發(fā)生的一重要客觀原因。
1.2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從政府的角度來分析廣場舞沖突的產生緣由,可分為兩個大維度:政府的理念層面與行為層面。理念層面包括政府的角色定位與職能定位;行為層面主要指政府在社會管理領域的監(jiān)管乏力。
1.2.1 政府理念落后
(一)角色定位偏差。一方面,政府是一個具有自我利益追求的博弈參與方。事實上,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其法定職能、規(guī)范市場交易和公民社會治理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謀求組織目標或自身利益而非社會福利,乃至犧牲公共利益的現(xiàn)象。在政府機構中,出于“自利性”、“自肥”的傾向,政府極易出現(xiàn)內部性問題,成為追求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自利者[7]。而在廣場舞沖突事件中,無論沖突能否得以解決,并不會直接對政府、部門、政府工作人員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造成實質性的影響,由此就會導致相應政府部門及其人員事實上的“漠視”類似問題。endprint
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政府“管控社會”、“大政府”集權思維的存在,社會公共領域治理中“社會力量”——公民、民間組織往往力量薄弱、處于劣勢,由此導致公眾缺乏公民意識與公共精神。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公民之間或集體之間常常缺乏基于共同規(guī)范與價值的協(xié)商、合作、互惠。事實上,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政府與社會兩種力量應各自擁有其合理的存續(xù)與運行空間。只有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制衡,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廣場舞沖突。
(二)職能定位錯誤。在行政倫理道德層面,個別地方政府官員仍是用“統(tǒng)治”、“管控”的思想來對待公民,缺乏為人民服務與提供公共服務的意識;在行政行為層面,個別地方政府自身職能定位不清、履行職能時的“選擇性執(zhí)行”,即積極履行或選擇執(zhí)行那些能為其帶來工作福利或尋租利益的經濟管理職能,而放棄或不積極主動執(zhí)行那些不能為其帶來工作福利或尋租利益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也是廣場舞沖突發(fā)生時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很少主動介入、或者被動介入后“敷衍了事”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為地方政府的缺位、職能轉換不到位,未能及時協(xié)調小區(qū)業(yè)主與廣場舞者之間、不同廣場舞隊之間的利益沖突,積極主動地為民眾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與組織社會自主調解、協(xié)商才造成了廣場舞沖突持續(xù)發(fā)酵的困境。
1.2.2 政府監(jiān)管乏力
廣場舞沖突事件的頻發(fā),不可否認,政府的監(jiān)管缺位、監(jiān)管乏力是有重要責任的。體制上的缺陷造成一些部門機構在職能上的重疊,而多頭監(jiān)管、重復監(jiān)管則會導致有利則爭、無利則推的局面。首先,廣場舞大多是在城市的各大文化廣場進行,這涉及到城管部門;其次廣場舞喧鬧的背景音樂給城市環(huán)境帶來嚴重的噪聲污染,這里便涉及到環(huán)保部門;再者,因廣場舞產生的矛盾糾紛升級,具有社會危害性時,便涉及到公安機關等部門。相關部門都對廣場舞的擾民現(xiàn)象視若無睹,甚至于在出現(xiàn)爭執(zhí)、沖突等問題時,仍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彼此“相安無事”。面對執(zhí)法部門的“不作為”“執(zhí)法不嚴”,公眾無法避免地選擇極端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以求關注和解決。
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是否積極主動承擔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職能以及相關執(zhí)法人員是否嚴格執(zhí)法是預防廣場舞沖突以及沖突最后能否得以成功解決的關鍵因素。
2 解決廣場舞沖突的對策
社會公共領域治理的成功關鍵在于以信任、互惠為基石、由具有他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關懷的公民構成的公民社會存在,更在于勇于發(fā)揮“元治理”作用的政府及其職能的積極履行。
2.1 公民
樹立“健康廣場舞”觀念,自覺抵制“自私擾民”健身。耳機廣場舞的推廣,即廣場舞者戴著耳機進行鍛煉,不僅可以滿足市民們健身鍛煉、跳廣場舞的需要,同時又不會因為音量過大,影響附近居民或小區(qū)業(yè)主的正常休息生活。
培育社會資本,提升公民的自主自治意識。加強和培育公民意識,培育公共精神,促進公民相互之間的認同、信任、協(xié)商與合作,提高公民社會自主協(xié)商能力與社會自治能力。在此基礎上,加強發(fā)展民間組織,培育社會資本。經政府引導或公民自發(fā)組織,發(fā)展民間組織,如成立廣場舞愛好者協(xié)會等組織,促進廣場舞者和附近居民、小區(qū)業(yè)主在公共文化領域的有序參與。
2.2 政府
轉變觀念,扮演“元治理”的角色。政府要改變“管控社會”的慣性思維,發(fā)揮“元治理”的作用——扮演好規(guī)則制定者、沖突調節(jié)者的角色。為解決廣場舞沖突提供一定的規(guī)則、制度的基礎上,厘清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實現(xiàn)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通過權力下放以及在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資金方面支持民間組織和公民力量的發(fā)展,培育其社會自主治理能力與社會自主協(xié)商能力,讓其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治理主體。在此基礎上,協(xié)調擾民矛盾,以真正實現(xiàn)便民利民目的。
科學規(guī)劃城市空間,增強財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增強城市規(guī)劃設施的投入,做好廣場舞的場所設施規(guī)劃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對現(xiàn)有場地的整合,通過專項財政資源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健身場所,完善更新相關的設備,像照明燈、音響設備、遮陽棚、雨棚等設施的建設。同時,加強新場地的開發(fā)利用。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責任人。其一,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歸屬,實現(xiàn)權責統(tǒng)一。其二,健全問責機制,加強對執(zhí)法人員“不作為”的追責。其三,加強多部門聯(lián)動,促進多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廣場舞沖突涉及環(huán)保局、城管、文體局及社區(qū),需要多部門聯(lián)動、實現(xiàn)整體性治理,方可有效預防和解決沖突。
加快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制定公共空間沖突對策。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較為滯后,一些法律制度都不適用于當前社會公共領域治理中凸顯出來的實際情況,無法解決實際問題。而現(xiàn)行的相關規(guī)定也沒有就公共空間沖突事件的處理、紛爭的協(xié)調作出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一些城市的執(zhí)法人員在面對廣場舞沖突時,由于缺乏相應法律依據和治理對策,往往顯得束手無策。因此,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公共空間沖突預防與應對機制的健全迫在眉睫。
3 總結與討論
在筆者看來,本文對廣場舞沖突的分析也適用于社會公共領域治理上其他社會問題的分析。
在宏觀層次上,基于長期以來“大政府、小社會”的模式,“全能政府”體制造成了人們對于行政的過度依賴。公共生活中,由于人們對行政的依賴,社會的自我管理被政府的行政管理取代。
在微觀層次上,從公民角度來看,首先,由于公民“自利性”的存在,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極容易出現(xiàn)缺乏同理心,以及無法正確處理“利他”和“利己”的關系等現(xiàn)象。其次,由于長期以來對行政的過度依賴,事無巨細都找政府,當社會公共領域出現(xiàn)沖突時,缺乏社會自主協(xié)商能力與社會自治能力的公民往往難以通過自主協(xié)商、談判與妥協(xié)在利益分割上達成一致同意。此外,公共場地的有限,更是加劇了廣場舞沖突頻發(fā)的態(tài)勢。從政府角度來看,作為自我利益追求的博弈參與方,政府長期以來“管控社會”集權思維的存在,使得在社會公共治理領域政府力量與社會力量不對等,而社會力量的薄弱、社會資本的不足,又該如何讓廣場舞沖突能在基層自主協(xié)商、成功解決?
希冀本文對廣場舞沖突事件的分析以及相應的對策,能為今后廣場舞沖突的化解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zhí)炫?廣場舞:從集體空間到公共空間[J]. 南風窗,2014(15):88-90.
[2] 李新萌.從“大政府、小社會”到“小政府、大社會”引發(fā)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0(9):49-50.
[3] 謝秋山,許源源.“央強地弱”政治信任結構與抗爭性利益表達方式——基于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結構的定量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 2012(4):12-20+122-123.
[4] 陳曉宏.廣場舞沖突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15(12):71-78.
[5] 謝秋山.地方政府職能墮距與社會公共領域治理困境——基于廣場舞沖突案例的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5(3):23-32+155-156.
[6] 向婧翥.廣場舞擾民現(xiàn)象調查及治理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 2015.
[7] 趙靜,陳玲,薛瀾.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選擇和行為差異[J].管理世界,2013(2):90-106.
(編輯:龍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