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
隨著經濟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學校的資助工作取得長足發(fā)展。對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就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三項教育”工作方法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資助勵志誠信感恩新世紀以來,我國不斷完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基本實現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內容的全覆蓋,基本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然而,如何將資助工作和育人功能兩者有機結合,培養(yǎng)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資助工作者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在做好傳統(tǒng)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上,還迫切需要開拓創(chuàng)新,以求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根本任務。
一、我國高等學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現狀研究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深入,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貧困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21世紀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各高?,F已普遍形成了以“獎、貸、勤、助、補、免”為基礎的資助局面,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了基本保障。2016年7月28日,教育部召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資助育人作為新時期資助工作的新使命,各高校要樹立資助育人理念,要不斷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三項教育”,培養(yǎng)青年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質。由此可見,教育體制的改革,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1.資助育人工作隊伍散漫,缺乏監(jiān)督機制
近年來,各高校陸續(xù)設置了“資助育人中心”,配以專任教師負責整體資助工作開展,然而,相比學科建設、黨團建設等,高校對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視還明顯不足。許多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主要由輔導員負責開展實施,一名輔導員通常面向200~300名大學生開展資助育人工作。輔導員們已經對傳統(tǒng)的獎、貸、勤、助工作感到應接不暇,自然就更容易忽略資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即使有些輔導員已經開始重視“三項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育人體系構建不完善、缺乏對學生骨干力量的把握等原因,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同時,高校普遍缺乏成體系的資助育人工作監(jiān)督機制,容易形成“喊口號”的問題,對“三項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很大阻力。
2.受助學生勵志效果不顯著
(1)獎學金吸引力不夠,激勵作用還需加強?,F有的國家資助體系下,高校學生可以申請的獎學金比例約為30~40%,其中高額獎學金比例卻不超過10%,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大打折扣。同時,高額獎學金能夠激勵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向品學兼優(yōu)看齊,但對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同學來說,他們可能更愿意去做一些項目或兼職活動來鍛煉自身。
(2)部分受助學生出現自卑心理。一些高校在學生認定貧困等級或申請助學貸款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臺上演講自己家庭經濟如何困難,然后組織評議員進行等級評定,甚至將學生的家庭經濟信息公示在網絡上,對學生造成很大心理陰影,使得一些原本就很自卑的同學,在受助后變得越發(fā)自卑、消極。
(3)結合資助工作開展的勵志教育不足。資助工作者們在進行獎助學金或助學貸款的工作中,往往過于注重“事務”的開展過程,而對“事務”的教育意義、勵志動員、經驗總結存在許多欠缺。這既是由教育者理念的缺失,也是由教育者工作方法的缺失所造成的。
3.受助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凸顯
(1)受助學生認定過程中的誠信缺失。由于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人數眾多,經濟困難認定機制不夠完善,許多地方和高校都僅靠學生自主申報和班級測評來評定學生的困難與否,甚至有些高校僅靠輔導員或班主任一人之力即可對學生困難等級做出評定,這樣的評價體制,容易導致學生巴結討好老師、胡亂開具貧困證明等不誠信現象的發(fā)生。
(2)學生貸款約束力不足,出現不誠信現象。當前面向高校大學生的貸款主要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貸款兩類,前者是學生委托學校向銀行貸款,后者是學生直接面向銀行貸款。以上兩者對學生的約束力都很弱,有些畢業(yè)生離校之后,出現違約、逾期、拒償貸款的現象,不僅使得銀行的貸款工作受到阻礙,更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出現信用危機。
4.受助學生感恩意識淡薄
經調查研究發(fā)現,造成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學生對感恩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部分資助工作者對感恩教育沒有引起重視;傳統(tǒng)的感恩教育方法不再適用;高校感恩教育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
三、資助育人“三項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1.加強資助育人隊伍建設,配套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
構建“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兩支隊伍,其中教師隊伍應當涵蓋高校領導、資助育人專項工作負責人、思想政治輔導員、班導師,學生隊伍應當以班委、寢室長等學生骨干為主,兩支隊伍統(tǒng)籌規(guī)劃,形成合力。定期對從事學生資助工作的人員進行政策培訓,提高隊伍業(yè)務素質。
2.落實成效,將資助與勵志相結合
以資助工作為切入點,開展勵志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自立自強,是“三項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獎學金激勵作用,樹立標桿。從獎學金設立、評選、宣傳多個角度宣傳獎學金的意義,為學生樹立優(yōu)秀的標桿,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向優(yōu)秀看齊。落實成效,科學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各高校應以實際出發(fā),根據受資助學生情況,合理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吸納受助學生加入勤工助學隊伍,通過一系列技能培訓、素質拓展、學習分享、經驗沙龍活動,提升受助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減少受助生自卑心理,并注重開展效果,形成總結。
3.精準資助,將資助與誠信相結合
首先,動態(tài)管理受助學生數據庫,精準資助。豐富資助群體認定工作內涵,在原有認定機制的情況下,增加資助群體動態(tài)管理機制,定期走訪學生家庭、走訪學生宿舍、走訪相關教育機構、跟蹤學生消費情況、與學生談心、接受學生之間相互舉報等,對每個受資助學生的信息數據庫進行更新維護,從根源上力求做到精準資助。其次,利用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時機,開展學生誠信、履約教育。宣傳誠信相關知識,包括征信知識、信用記錄、有關誠信的法律知識、金融知識等等,形式上可以從主題講座,海報、橫幅展示,微信、微博公眾號推送,網絡QQ群發(fā)等貼近同學們日常生活的方式來廣泛宣傳。
4.創(chuàng)新渠道,將資助與感恩相結合
首先,資助工作者要對感恩教育工作引起重視,輔導員要以身作則,也要發(fā)現和樹立供同齡人學習的榜樣,可以播放一些有感染力、影響力的影片,弘揚感恩正能量,加強學生感恩意識。其次,建立“高校—學生—家長—社會”四位一體的聯(lián)動教育模式。該模式強調高校、家長和社會都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負有責任,也強調受資助學生要懂得感恩學校、家長和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借勢借力,爭取做到全員育人,實現受助學生全覆蓋,最大化發(fā)揮感恩教育的作用。再者,結合新媒體、新形勢下學生的需求,開展具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感恩教育活動。
四、結語
資助育人就是在切實做好資助工作的前提下,以“立德樹人”為培養(yǎng)目標,幫助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和責任感恩意識,最終培養(yǎng)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學校在進行資助育人“三項教育”工作中,應集思廣益,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新方法,以促進資助育人功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安江燕,劉永智,陳玉冰.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實踐和探索——以河北農業(yè)大學為例[C].管理創(chuàng)新、智能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研討會,2012.146-149.
[2]韓成英.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缺失及對策研究[C].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2009.
[3]莊素娟.貧困生資助育人模式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