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昭和
烏梅偏方可療頑疾
文/蒲昭和
烏梅又稱“酸梅”“青梅”,是以未成熟的梅子經(jīng)熏制而成的。烏梅是一種食用干果,也是一味治病良藥。中醫(yī)認(rèn)為,烏梅味酸、微澀,性平,主要有斂肺、澀腸、生津之功效,常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便血及子宮出血等疾病。下面介紹幾個烏梅(或以烏梅為主)治病偏方。
方法:烏梅30克,麥冬50克,加水慢煎約30分鐘,取液300毫升,分2次服,1日1劑,服時加點蜂蜜,可治胃熱有火、熱甚傷津引起的嚴(yán)重口渴、大便干結(jié)等。
簡析:烏梅味酸生津,麥冬味甘滋陰,二味合用,生津止渴的效力顯著,并對外感病、內(nèi)傷雜病所致的胃熱津傷、消渴、便結(jié)不通等均有效,尤其對久瀉傷陰形成的便秘或暴渴收效顯著。加蜂蜜可潤腸通便。本方對肺燥傷陰、胃火熾盛引起的口渴咽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結(jié)等證,都有較好的效果。
方法:烏梅25克,板栗殼50克,醋適量。將板栗殼去蒂膜,用醋炒,烏梅焙干,共研成末。每次服10克,臨睡前開水送服,連服5天。治久咳、自汗有效。
簡析:板栗殼是板栗成熟時剝下的外面帶刺的殼(殼斗),可入藥,有祛痰、散結(jié)、止咳、抗炎功效;烏梅味酸,能斂肺止咳、生津,善治久咳、煩渴、便血等,并對多種病菌有較強抑制效果。二味合用,可增強收斂、解毒、抗炎、散瘀效果。對久咳、自汗當(dāng)有一定療效。不過,服后咳嗽緩解當(dāng)停用,不宜久用,以免損傷正氣。
方法:烏梅、青果、山楂各10克,煎水于睡前30分鐘服,連服1個月??删徑獯蝼螖?shù)。
簡析:打鼾(打呼嚕)常與扁桃體腫大、鼻咽部肥大、鼻炎、咽喉炎、嗜酒等因素有關(guān)。烏梅收斂肺氣,且有生津、抗炎、止咳作用;青果(橄欖)能清肺、利咽、生津、解毒,善治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等,還可解酒毒;山楂能消食化積、散瘀行滯。三味合用可起斂肺生津、化痰散結(jié)、抗炎利咽效果。本方對扁桃體腫、鼻咽肥大以及咽喉炎引起的打鼾,有一定效果。
方法:烏梅l0枚,艾葉60克。烏梅用溫水浸泡1小時,與艾葉加水同煎,將藥液倒入腳盆中,先熏蒸(用衣服遮蓋盆上),水溫適當(dāng)時將足跟用水浸泡,1日l~2次,連用7~10天。藥液可反復(fù)用2~3天(用時加溫)。
簡析:足跟痛可由跟骨增生、足跟脂肪墊炎、跟腱炎等引起。烏梅能活血散瘀、止痛。艾葉芳香,能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除濕。研究表明,艾葉有鎮(zhèn)痛、抗炎功效。二味煎湯熏蒸、浸泡,能起活血散瘀、除濕止痛之效,對炎癥所致的足跟痛、局部水腫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