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濤 程曉松
“小巷總理”“餃子書記”“代理媽媽”“百姓雷鋒”……將這些角色和稱謂融于一身、完美演繹的女性,是撫順市東洲區(qū)老虎臺街道惠民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張玉華。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睒銓崯o華的話語,是對這些角色和稱謂最好的注解和詮釋。
懷抱初心,情牽百姓。每一個稱謂背后,都蘊含著赤子情懷、公仆之心;每一個角色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驟然間,風緊雨急。
這是2005年撫順遭遇百年不遇的“8·13”特大洪水的當晚。張玉華一家三口正和親戚陪著從日本歸來的小姑在飯店吃飯。
雨點越來越密地敲打著窗欞,像是敲打在張玉華的心頭。
其時,社區(qū)尚未進行棚戶區(qū)改造,很多居民還居住在日偽時期建在山坡上的平房里,暴雨驟至,極有可能導致山洪暴發(fā),沖毀居民的平房……飯吃到半道,張玉華坐不住了,拉著愛人、孩子沖入瓢潑大雨之中。
到達社區(qū)居民居住的山坡地區(qū),雖然早有心理準備,眼前的景象還是讓張玉華震驚而心痛:盆盆罐罐順著洪水直瀉而下,山洪似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
險情就是命令。張玉華撥通電話,召開只有幾分鐘的“電話會議”,通知社區(qū)工作人員馬上趕赴現(xiàn)場。
“挨家挨戶排查,不能漏掉一戶居民,不能讓一位社區(qū)群眾的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兩個“不能”,蘊含的是萬般深情,面對的是萬般艱辛。
黑夜中,暴雨傾盆,一束微弱的手電光柱指引著前行的路。張玉華和丈夫、孩子、社區(qū)干部手挽手肩并肩,深一腳淺一腳,在肆虐的暴風雨中摸索前行。
腳下坑洼泥濘,衣服不知何時剮開了口子,身上不知何時留下了血痕,身患腦血栓的愛人鄧松的手機也被洪水沖走了……
上下一心,其利斷金。深夜1時左右,經過逐家逐戶摸底排查,情況匯總上來:社區(qū)沒有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但有300多戶居民家中進水,需要妥善處理。
75歲的孤寡老人武玉蘭大娘家里漏雨漏電,急需安置,但上了年紀的老人掛念著家里的老房子,說什么也不肯走。情況危急,張玉華毫不猶豫地背起大娘,在風雨交加中氣喘吁吁地將老人背到了社區(qū),并把老人安頓在社區(qū)暫住下來。
“8·13”洪水過后,老人的住房轟然倒塌。望著已成廢墟的老屋子,武大娘的熱淚不住流淌:“要不是發(fā)洪水的時候,玉華閨女硬把我背了出來,我這把老骨頭哪還有命在??!感謝玉華,感謝共產黨!”
“8·13”洪災中,社區(qū)出現(xiàn)多處滑坡,險情最重的5戶居民及時得到轉移,無一人傷亡。
從2000年起擔任老虎臺街道虎北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到2008年調任惠民社區(qū)任黨總支書記,張玉華在社區(qū)一線工作崗位上已經無怨無悔地奮斗了整整17個春秋。
熟悉張玉華的人都知道,她有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叫李斌。
如果按照生活原有的軌跡運行,李斌的人生可能不會發(fā)生任何改變——非婚生子,爸爸進了監(jiān)獄,媽媽跑了,他和奶奶靠每個月120元錢的遺屬費生活。由于沒有戶口,不僅辦不了低保,12歲時的李斌還沒有上學。
幸運的是,李斌遇見了后來被他稱為“張媽”的張玉華。
2001年元旦剛過,擔任社區(qū)書記不久,張玉華在社區(qū)走訪時,見到了衣衫襤褸、正在路邊玩耍的李斌。了解情況后,張玉華鼻子一酸,當即決定到李斌家走訪。
陰暗寒冷的小屋,患有腦血栓、瘦得皮包骨的奶奶蜷縮在土炕一角,不住發(fā)抖,晦暗的眼神呆呆地望著來訪者……
張玉華的眼淚流了下來。經過與老人的交談和深入了解,張玉華清楚了,這是一戶連吃飯都成問題的貧困家庭。
張玉華盡己所能為這戶特困家庭辦理了低保,幾經周折為李斌落了戶,并多次到區(qū)教委等部門做工作,說明情況,為當時戶口還沒有落實的李斌特批了入學手續(xù)。
得知李斌上學的消息,張玉華比誰都高興,給孩子買來文具、書包等學習必需品,還把自己孩子的皮夾克等衣物拿去給他穿上。而李斌得知自己終于能上學了,更是興奮得一夜無眠,第二天早上5點多就穿著皮夾克來到學校門口,等候他的“家長”——“張媽媽”把他送入學校。
從此,張玉華成為李斌的“代理媽媽”。
李斌學習跟不上進度,張玉華自費請老師給他補課,并給他買了一臺學英語用的復讀機。李斌過生日,張玉華提前預訂蛋糕,和社區(qū)工作人員一起到家中為他唱生日快樂歌。每逢春節(jié),張玉華給李斌壓歲錢,逢年過節(jié),張玉華還讓李斌到自己家中吃飯,或者帶他到外面“下館子”,到商場給他買喜歡的衣服。李斌相依為命的奶奶去世,張玉華和社區(qū)同事全程代為料理后事。
為了讓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張玉華發(fā)動組織社區(qū)黨員,于2005年成立了黨員愛民互助基金會,為200多戶困難居民提供互助資金6萬余元。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干不好工作,心里不踏實,怕對不起黨,對不起居民?!边@是張玉華17年社區(qū)書記生涯一以貫之的底蘊。
心中有愛,大愛無疆。
在張玉華的心中,家事再大,和工作比起來,也是小事。為此,她常常感到愧對丈夫和家庭。
2005年,愛人鄧松檢查出患有腦血栓。同年10月,張玉華所在的虎北社區(qū)正值棚改動遷。她整天忙在動遷一線,入戶宣傳政策,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面對患病的丈夫,張玉華何嘗不想中午抽空回家,給患有腦血栓的愛人做頓飯,而不是讓患病的愛人給自己做飯?內心深處,她深深了解丈夫對自己的愛。
鄧松理解妻子?;疾『?,考慮到妻子的工作狀況,他沒有按照醫(yī)囑住院治療,而是自己到藥房買藥,再到離家較近的私人診所扎點滴,工作時間從沒有讓妻子陪護過一次。扎完點滴,鄧松還要去市場買菜,回家再精心烹制,好讓勞累的妻子吃上可口的菜肴。連續(xù)17年,張玉華每年春節(jié)都自掏腰包為社區(qū)孤寡老人、困難戶包餃子,只要鄧松在家,他就是包餃子隊伍中的一員。
一天深夜,張玉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煮了方便面的電飯鍋打翻在地,湯湯水水灑了一地。一問愛人,才知道原來鄧松想妻子回來得晚,肯定餓,就想做一碗熱面,結果手腳不利落,把電飯鍋弄翻了,而自己也太困倦,實在沒有力氣了,只好放在了那里。
聽罷丈夫的講述,張玉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淚嘩地流下來,把愛人緊緊摟在懷中。
此次采訪,記者感受深刻的是身為社區(qū)書記的張玉華至今仍然居住在結婚時的那間不足40平方米的簡陋居室內。炎炎夏日,爬上張玉華所住樓房的最高層6樓,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了,而室內促狹,記者一行5人連就座都甚是擁擠。
虎北社區(qū)快動遷的時候,作為社區(qū)黨總支書記的張玉華知道消息比較早,有朋友勸她:“你家住房這么困難,應該買幾個動遷號?!睆堄袢A不為所動。她的姐姐也想讓妹妹幫忙買動遷號,她也一口回絕。“絕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侵占公家和群眾的利益”,這是張玉華做人處事的底線。有人說她“傻”“不開竅”“死腦筋”,張玉華付之一笑。
“扶貧助困,大愛無疆,為民解憂,愛心永存”,這是群眾贈送給張玉華的錦旗上的贊頌之詞。擔任社區(qū)書記17年來,張玉華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3000多件,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她先后被授予“遼寧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遼寧省三八紅旗手標兵”“遼寧好人·最美巾幗人物”等榮譽稱號。2017年2月,中共東洲區(qū)委作出向張玉華學習的決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