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
行走在德國,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城市建設特別注重對歷史記憶的延續(xù)和展示,大大小小各類建筑物上的細節(jié)都鐫刻著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
舊屋不換新顏,在街道上“學歷史”
初到德國,人們可能會覺得這座城市看上去不那么“現(xiàn)代化”,不少商店都“藏”在老建筑里。其實,這種城市的滄桑感正體現(xiàn)了德國人對歷史建筑的充分保護、修繕和利用。
從外觀上看,很多建筑可能已經(jīng)“老掉牙”了,在某些角度觀察,甚至讓人覺得有些“搖搖欲墜”。但不用擔心,這些老建筑其實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修舊如舊的工程,保留這樣的外觀是“故意為之”,目的是展示德國在某一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作為城市歷史風貌的一部分。
走進建筑內(nèi)部就會發(fā)現(xiàn),修繕后的老建筑都很結實。經(jīng)歷了時間變遷后,它們依然具有各種用途,可以作為住宅或是像商店、咖啡館、書店那樣的公共空間,繼續(xù)“為人民服務”。
世界各地對于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筑都會作出標示,德國也是如此。在一些歷史文化名城,老建筑會被“掛牌”,也就是說,居民和游客都能迅速了解到這棟房子曾經(jīng)居住過哪位名人、曾見證了哪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樣的趣聞軼事。
德國人認為,城市的歷史一直在居民身邊,人應該能在行走中遇見歷史。因此,這里就連道路的名稱都能給居民傳遞歷史文化知識。
在不少城市,道路的名稱會以德國歷史人物或文化名人命名,所以多個城市里都會有歌德大街、席勒大街、康德大街。對于那些名氣不如歌德與席勒響但德國人同樣引以為豪的名人姓名命名的街道,路牌的下方則會貼心地掛一塊解釋牌,用兩三行字解釋這位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工作領域和特別貢獻。這樣一來,在無形中就向人們傳達了歷史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當?shù)厝说奈幕J同感。
從銘牌到博物館,尊重每一個逝去的生命
在德國待久了,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們對納粹時期歷史的反思。敢于直面自己不光彩的歷史,深刻反思,繼而理性而清醒地建設當今的國家。
集中營是德國納粹時期關押和屠殺猶太人的場所。如今,這些遍布各處的集中營都被修繕后建成免費的博物館,保留當時的內(nèi)部設施(包括毒氣室、焚尸處)供人參觀。參觀時,人們還能結合搜集而來的歷史圖片、實物資料增進了解,甚至有多媒體影像展示當時的狀況。這些集中營博物館有一個共同的指導理念,即“紀念逝者、警誡生者”。
其實,德國人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不僅表現(xiàn)在集中營博物館等政府出資修建的機構和建筑中,在如今人們生活工作的街道上、建筑里也能看見這些痕跡。
例如,歷史名城魏瑪市中心的火車站在當時曾經(jīng)充當了轉運猶太人的交通樞紐。如今,在這座建筑風格優(yōu)雅的火車站通道出口的墻上,就專門掛了一個說明牌,記錄了這段恥辱的歷史,以紀念那些被屠殺的犧牲者。
那些曾見證過德國納粹歷史的普通房屋也留下了歷史的印跡。在不少房屋前的人行道上,都會嵌上一塊金屬銘牌,刻上這里曾經(jīng)居住過的猶太人的姓名,以及他們哪年哪月被抓捕并送至集中營。
此外,在紐倫堡這個曾經(jīng)審判過納粹戰(zhàn)犯的城市中,有一條著名的人權之路,里面用多國語言注刻了聯(lián)合國的人權宣言。在人權之路的一頭樹立著一塊紀念牌,記錄了在2000—2007年之間,德國新納粹主義罪犯在7個城市殺害10人的暴行。每一位參觀者都可以看見紀念牌上刻著令人振聾發(fā)聵的一句話:“經(jīng)過多年,這種恐怖主義的暴行仍然沒有被視為出于蔑視人權的謀殺,我們?yōu)榇烁械秸痼@和恥辱。對此,我們要說,勿蹈覆轍!”
總而言之,德國城市的發(fā)展建設中,歷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元素。德國人不會盲目從新,而是處處考慮如何從歷史中學習,將歷史與現(xiàn)代意識和技術相結合,向世人展現(xiàn)自己的過去與現(xiàn)在,從而探索未來更好的發(fā)展道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