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嘉峪關(guān):直臣詩人出死入生命運的見證者
■劉偉
康乾盛世的虛浮之下,清王朝坐實了老大帝國的名頭,嘉慶皇帝手中的權(quán)柄接力棒是從下坡路拿到的,已不復往日的光輝。
朝廷積弊日久,如同沉疴難愈的病人。作為新一代朝廷主人的嘉慶皇帝,心中慌急的不是變革,而是如何坐穩(wěn)了自己身下的龍椅。
嘉慶皇帝于是玩起了廣開言路的游戲,一面鄭重下詔求納直諫,一面鼓勵臣子上疏言事。在臣子建言獻策與皇帝從諫如流的互動中,新君欲行新政的姿態(tài)很快做足了。
其實,開張圣聽更多時候是臣子們一廂情愿的期待,君主的雅量也多半存在于經(jīng)過文人加工的美談里。我們爭相傳頌唐太宗納諫魏征的佳話,卻有意無意忘記了魏征屢屢犯顏的背后,還有唐太宗那顆殺意滿盈的心。
忠言逆耳,說出來順耳的,忠的成分難免被稀釋,甚至變得可疑起來。因為,政治的規(guī)則首先要屈服于皇帝的人性——皇帝好美,臣子隱惡,皇帝藏拙,臣子諱上,一代代君明臣賢的朝廷不都是如此嗎?可歷史上偏偏有臣子認為自己面對的皇帝克服了人性的弱點,不惜觸逆鱗而進忠言,運氣好的被逐出朝廷做了貶官謫臣,運氣差的身首異處成了亡魂野鬼。
公元1799年,嘉慶皇帝即位后的第四年,榜眼出身的洪亮吉輕輕送出一封書信,迅速點燃了嘉慶皇帝心中的怒火。
朝廷中心知肚明的臣子在幾番象征性的議政后,對嘉慶皇帝無意或者說無力革除弊政的真相,選擇了緘默。但是,洪亮吉卻親手用白紙黑字記錄了自己謗議皇帝的罪證,并呈于皇帝眼前。
揭下帝王故作圣明賢德的畫皮,往往要付出血淋淋的代價。洪亮吉不知個中道理嗎?他知道,但當睜眼瞎,他做不到。
洪亮吉因文才而參與修訂乾隆朝實錄的工作,不意竟窺得十全老人的殘缺與病患,政怠、官貪、民苦、時衰……每每令他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有人身在腐朽,與之俱爛,任由醬缸染黑了自己,初心面目全非,以致于久戴的面具嵌入了靈魂。洪亮吉的靈魂沒有面具的保護,但“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信條卻成為禁錮他精神自由的枷鎖,不言說,他便掙不脫這靈魂的桎梏。
嘉慶皇帝以處死“貪污之王”的方式,繼承了乾隆朝最豐厚的政治遺產(chǎn)。然而,貪官污吏并未就此絕跡,他們反倒嗅出了暫時的安全,不,是很長一段時間項上人頭都會安然無恙的官場氣息。于是,他們繼續(xù)大膽地把治下的百姓牢牢按在水火之中,壓榨血汗,搜刮膏脂,放肆地腸滿肚肥。
見得久了,洪亮吉也知朝政之弊積重難返,埋首故紙堆的念想多次涌現(xiàn),告假離開就是為了可以忘卻官場之惡與民間之苦。
遏制言說的沖動,把一大堆不合時宜爛在肚子里,需要一點兒麻木與幾多糊涂才行??上В榱良置舾?,一點兒也不糊涂。走都要走了,他禁不住橫生枝節(jié),一篇指陳時政的文章抄了三份,希望假親王、尚書、御史之手呈送嘉慶皇帝。
親王助洪亮吉的這篇《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得到了嘉慶皇帝的御覽,也把洪亮吉推向了牢獄。
洪亮吉的發(fā)難,徹底撕下了嘉慶皇帝政治作秀的幕布?;蕶?quán)順勢砸下一口黑鍋,罩在洪亮吉的頭頂,這口黑鍋的名字叫作“訕上無禮”,抵換成罪名,是要人命的“大不敬”。
好在負責審理案件的親王等人運用示弱的語言技巧,把諫諍之臣的洪亮吉說作迂腐小臣,消解了嘉慶皇帝的怒氣,“斬立決”改為“戍伊犁”。
身為大學問家的洪亮吉,通經(jīng)史、精訓詁、善藏書、愛秦音。秦音,即秦腔。洪亮吉對秦音頗為喜愛,認為秦中梆子吼出來就是黃鐘大呂,雍容圓厚的聲腔之下唱響的是諷世之音。
一個江蘇籍的讀書人,竟對流行陜甘一帶的秦腔鐘愛不已,多少有點讓人驚訝,但并不費解。《清史稿》記載洪亮吉“長身火色,性豪邁,喜論當世事”,這魁偉的身材、紅色的臉膛、豪邁的性情、縱論的喜好,倒更像是關(guān)西大漢,還真是與江南的評彈小調(diào)不相配呀!
洪亮吉的敢言由來已久,《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抖露了一地朝政的真相,拋出了振聾發(fā)聵的警告。
看得透,不說透,是老于世故的政客嘴臉;看得透,盡說透,是赤子之心的學者本色。
端坐在龍椅上的嘉慶皇帝忽然發(fā)現(xiàn)爛泥污淖就在腳下,支撐吏治的全是朽木,國將不國的恐懼逐步發(fā)酵為憤怒,又隱隱藏了些許理智。
一面是懲罰的雷厲風行,洪亮吉被革職免官,發(fā)配伊犁,即日啟程,不得拖延。
一面是反思的謹慎持重,《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被嘉慶皇帝留以備覽,隨時批閱。
嘉慶皇帝的心慈手軟讓眾人有勇氣站出來,感念洪亮吉為國進言的赤膽忠心。京師內(nèi)外、沿途各地的官員、士人、摯友紛紛為洪亮吉送行,酒食銀兩的饋贈,仆從車馬的跟隨減弱了行程萬里的凍餒之虞。
歷經(jīng)河北、山西、陜西輾轉(zhuǎn)之后,洪亮吉的足跡踏上了隴原大地,正值入冬時節(jié),物候的寒冷無形消解在人情的溫暖中。
平?jīng)觯煲滋斐龀怯?,夜晚客館長談。
定西,已經(jīng)赴任外地的王琨命人等候,迎入驛館,酒食款待,饋送食物,人未見而情卻至。
榆中,逆旅農(nóng)家,安然而眠。
蘭州,楊揆、楊芳燦、黃骍、嵇承裕、陸芝田、姜開陽、秦維岳、秦維岱、秦維巖、秦維岫……一連串名字的主人,或官或民,或宴或飲,或論或議,或贈或送,噓寒問暖,仰慕欽敬,交情篤厚,心意拳拳。
武威,同鄉(xiāng)蔡驤,關(guān)懷備至。
張掖,唐以增、周熊珂看望饋贈。
臨澤,于時兆病中宴見。
高臺,葛本崇共餐敘談。
酒泉,李景玉、李景春、徐應鵬、王儲英、韓成憲、蔣維宗、潘炯、張方齡……又是一連串的名字,又是一份份頂著威權(quán)之下的真情傳遞。
權(quán)力打壓異己發(fā)聲的手段在剝奪生命之外,還有“剜喉骨、割舌頭”的慘烈刑罰,也有“禁文字、絕書畫”的變相控制。嘉慶皇帝命令洪亮吉流放期間“不許作詩”——封了你的嘴,看你如何議論?折了你的筆,看你膽敢記述?
洪亮吉一路上小心翼翼,滯留酒泉時推不過眾人的筆墨之邀,只好題寫篆字柱帖若干,再無涉筆之事。但此刻不同尋常,放眼嘉峪關(guān)外大漠無邊,戈壁風狂,千里無人煙,生死事難料。
寧鳴而死,勝于默默死于迢迢路途。
洪亮吉出嘉峪關(guān)雇長行車二輛,車廂高過于屋,偶題一絕:
持燈行三更,
鞭屋行萬里。
削雪正欲烹,
一星生釜底。
專為長途跋涉而備的車輛形制大于普通車輛,高高的車廂里密密地堆積著干糧、水袋、飼草、柴火,洪亮吉一襲長衫也換作短打棉衣,路面平坦就坐車而行,車輛顛簸就下車步行。
有時,風沙吹過,掩埋了道路,車夫、仆從和洪亮吉只能跟隨騾馬的帶領(lǐng),迷路的風險每每相伴??偱碌R了行程,一行人幾乎是晝夜不停地向西緩緩挪動著,走了一段又一段,卻發(fā)現(xiàn)連綿起伏的祁連山一直都在遠處。
天色猛地暗下來,點亮一盞馬燈,微弱的燈光不時被深深的夜幕淹沒。車夫揮起鞭子,空中傳來一記記凄厲的響哨,向黑漆漆的天地宣告又有一位謫臣來到萬里之外的邊疆。
夜深了,人困馬乏,饑渴難耐,可車廂里的水袋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輕易開啟。支起一口鍋,架起一堆柴,倒進從祁連山上采下的冰雪,火苗舔著鍋底的當口,洪亮吉的目光穿過鍋底望見天邊的一顆星,光芒黯淡還不及柴堆迸出的火星。
自己不就是這顆被壓在鍋底的暗星嗎?洪亮吉一邊如此想著,一邊舀一勺熱水放在嘴邊吹了吹,就著口中粗糙的干糧灌下,曾經(jīng)煎水煮茶,置一盤點心暢敘幽情的日子一去難返了。
流放,考驗著一個人的忍耐力,它用漫長的時間與遙遠的空間隔絕了一個人與原有生活的聯(lián)系。
不知何日抵達的旅程,狠狠敲打著遷客的身體,把疲憊塞進每一個細胞;不見親友同仁的孤獨慢慢折磨著游子的心靈,將痛苦刻入每一次思念。
走起來,累;停下來,傷。這次第,怎一個悲字了得!
此刻,因直而謫的臣子,一路風餐露宿,形容漸趨枯槁。大半生的歲月與一瞬間的觸動匯集在洪亮吉的心胸,波瀾激蕩,抑郁難平。
半生蹤跡未曾閑,
五岳游完鬢乍斑。
卻出長城萬余里,
東西南北盡天山。
《出關(guān)作》
年過半百的詩人撫摸著斑白的兩鬢,拭去額頭的汗水,低頭看著不斷趕路浮腫起來的雙腳,西出嘉峪關(guān)“九死一生”的憂懼籠上心頭。再抬頭,邊關(guān)、長城、荒漠、天山諸般景物映入眼簾,雄奇的邊塞風光引起了詩人高昂的情緒,直臣終非懦夫。
年華逝去的驚心剎那平復如初,萬里之外的伊犁不再遙不可及,愈艱辛愈堅毅,洪亮吉沉重的步履留在了身后,坦蕩的襟懷也留在了身后。
玉門,姜華、顧光星、胡紀模先后探望。
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入口,洪亮吉品咂出家的味道,兩行滾燙的熱淚緩緩滑過臉頰。當夜的夢里,詩人的思緒可能一刻也等待不得,早已飛回家鄉(xiāng)。
萬余里外尋鄉(xiāng)郡,
三十年前夢玉關(guān)。
絕笑班超老從事,
欲從遲莫想生還。
《抵玉門縣詩》
人生遲暮,多思落葉歸根。漢代定遠侯班超晚年向皇帝上疏,情辭懇切?!俺疾桓彝迫?,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一句道盡曾經(jīng)豪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英雄的老邁心聲。
拋身萬里,思接卅載。在時空的轉(zhuǎn)換里,洪亮吉從京師走向伊犁的步步行蹤,不同于李后主“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悲嘆,卻多了一份為民請命即使葬身西域也不計生死的豪情。
苦難并不必然造就英雄,但超脫苦難的杰出人物都擁有精神的偉力。春風不度的玉門關(guān)外,洪亮吉不改治學的習慣,忍受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還能考察沿途古跡,考證古文記載。
從秋天的京師啟程,到第二年春天抵達伊犁,洪亮吉謫戍的行程共用去一百六十一天。
活著到了伊犁的洪亮吉開始倍加珍惜生命,他聽取了遠方友人們“以言語文字為戒”的忠告,過起了“閉門斷詩酒”的生活,閑讀醫(yī)書,不問世事。
伊犁將軍保寧洞悉嘉慶皇帝對洪亮吉“此等迂腐之人,不必與之計較”的態(tài)度后,順勢給予了洪亮吉優(yōu)容的待遇。
大難不死,多有后福。
京師久旱不雨,嘉慶皇帝面對異常天象的警示,宣布大赦天下。居留伊犁不過百日,洪亮吉等到了嘉慶皇帝特赦的諭旨,與“少則三年,多則老死”戍發(fā)伊犁的其他犯官相比,洪亮吉無疑是幸運的。
上天對嘉慶皇帝的祈雨做出了回應,特赦洪亮吉的諭旨午時頒發(fā),當夜子時便天降大雨,京師周邊雨水豐沛,及時緩解了旱情。
貶戍,彰顯皇權(quán)的威嚴;赦免,宣示皇恩的浩蕩。有時揮起殺戮的屠刀,有時丟下救命的稻草,權(quán)力的衣袖里藏著暴力與懷柔的兩只手腕。
嘉慶皇帝接手的權(quán)力攤子,呈現(xiàn)中衰的跡象,貪污橫行、白蓮教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鴉片流入……件件棘手,相形之下洪亮吉進諫犯顏似乎無足輕重了,反倒可以用寬宥來成全仁德的美名。
只能說,洪亮吉真的太幸運了。
洪亮吉得知關(guān)于自己發(fā)回原籍的特赦諭旨后,隨即呈報伊犁將軍保寧,恨不得插上翅膀就此離開。
同一條路,來時難,去時易。洪亮吉日夜兼程,伊犁、哈密、星星峽、嘉峪關(guān)……別新疆,回甘肅,詩人登上嘉峪關(guān)城樓,死里逃生的狂喜猶在心頭。
瀚海亦已窮,關(guān)門忽高矗。
風沙東南驅(qū),到此勢已縮。
候門余數(shù)騎,駿足植如木。
風遞管鑰聲,巖高忽然拓。
城垣金碧麗,始見瓦作屋。
羌回分畛域,中外此樞軸。
曉日上北樓,長城莽遙矚。
平衢馳若砥,雪嶺俯如伏。
天形界西域,地勢極南服。
數(shù)折向郭東,泉清手堪掬。
尤慚關(guān)令尹,來往餉芻牧。
駐馬官道旁,生還慶童仆。
《入嘉峪關(guān)》
漫漫沙漠終于到了盡頭,西北雄關(guān)的大門忽然矗立于眼前。詩人勒韁下馬,發(fā)現(xiàn)一路緊追的狂風沙暴,到這里勢頭終于弱了下來。一行寥寥數(shù)人等待打開關(guān)門,奔馳不息的駿馬累得四腿僵直。正聽得呼嘯的風中傳來鑰匙開門的聲音,險峻的門戶一下子就推開了。見慣了西域地區(qū)土石堆砌的房屋,城墻上的高樓金碧輝煌,原來是層層的瓦片在陽光的照射下異常耀眼。嘉峪關(guān)既是漢族與關(guān)外少數(shù)民族生活區(qū)域的分界線,又是關(guān)內(nèi)外往來的交通樞紐。
清晨登上嘉峪關(guān)北樓,望長城內(nèi)外,莽莽無際。城內(nèi)平坦的道路四通八達,光滑的路面猶如磨刀石,連綿的雪山好像伏臥的巨獸。這里的自然地形成為西域和中原的天然分界,距離國都還十分遙遠。詩人沿著小路多次轉(zhuǎn)折來到外城,掬一捧嘉峪關(guān)城東南的九眼泉飲下,清冽的泉水如同甘甜的美酒。人的酒食豐盛,馬的草料充足,詩人接受嘉峪關(guān)長官的款待,卻因犯官的身份而心懷愧意。在官道邊暫作停留,同行的仆人也慶幸活著回來了。
去年出關(guān)之際,何曾料到今年即能入關(guān),洪亮吉感慨挫于筆端,唏噓化作詩句,同是嘉峪關(guān)一地,心情卻兩樣。夏季的《入嘉峪關(guān)》與冬季的《出關(guān)作》遙相呼應,死一次又活一回,詩人冷暖自知,悲喜交加。
而后,洪亮吉出甘入陜,最終在清秋時節(jié)回到了常州老家。
曠達超然的蘇軾也曾問“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每一個貶謫臣子的悲情哀嘆不應被忘卻。洪亮吉一封書信兩年顛沛,流放遇赦生還故里的命運不也是一場驚夢嗎?
洪亮吉死里逃生后,涼透的那顆熱心徹底失去了問政的可能,生命最后的十年里專心著述,回歸了大學問家的身份。
余生冬季或夏季的夜深時分,洪亮吉會不會想起自己兩次路過嘉峪關(guān)出死入生的經(jīng)歷呢?
劉偉,男,漢族,1980年生,山東省龍口市人?,F(xiàn)為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教師,平時酷愛文學創(chuàng)作,曾在榮獲中國北方優(yōu)秀期刊和首屆甘肅省“十佳期刊”的知名文學期刊《飛天》以及《語文報》《文學教育》等報刊上發(fā)表過多篇散文、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