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斌
摘要:《歡喜冤家》作為一部艷情小說,其藝術(shù)品格“世俗”而不“惡俗”。作者結(jié)合世俗審美消費心理和趣味,在結(jié)構(gòu)模式、人物形象、語言風(fēng)格等方面用力,使作品呈現(xiàn)出濃重的喜劇意味,與同時代其它重宗教意味、說教意味和性意味的“惡俗”之作,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
關(guān)鍵詞:《歡喜冤家》 世俗 喜劇意味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6-0121-02
《歡喜冤家》又名《貪歡報》《歡喜奇觀》等,共二十四回,書署“西湖漁隱主人撰”?!稓g喜冤家》每回寫一個故事,集中描寫各種曲折奇異的婚姻悲喜劇,生動形象的展示了明代社會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態(tài),既有對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自由所表示出的同情,也有對禁欲主義虛偽性的大膽揭露,還有對女性獨立人格及聰明才智的充分肯定。內(nèi)容描寫上,小說流露出明顯的文人和市民趣味,在當(dāng)時很受讀者歡迎。
《歡喜冤家》作為一部艷情小說,具有濃郁的世俗趣味,難能可貴的是其“世俗”而不“惡俗”:一方面,它不像某些艷情小說,通部充斥著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思想,或彌漫著迂腐的倫理道德說教;另一方面,它對性的描寫比較適度,雖然該書中對性的描寫(既有散文,也有韻文)真實、露骨,但從全書二十四回故事來看,沒有一回的性是變態(tài)、扭曲的,就性關(guān)系類型而言,沒有亂倫、聚牝、獸交、奸殺等,而在具體描寫中,也不惡俗地去描摹性器官或性行為,而這些在其他艷情小說中卻被經(jīng)??吹?。這說明作者鼓勵對肉欲的追求和滿足,但人的自然欲望的宣泄,仍要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底限,而其反應(yīng)在文藝作品中,也不能沖破起碼的審美底限。
與重宗教意味、說教意味和重性意味的“惡俗”的艷情小說相比,該書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世俗”性極強的喜劇意味,反應(yīng)在多方面:
首先在結(jié)構(gòu)模式上,它基本上將故事都處理成“妻子—丈夫—第三者”的“三角”模式,這種“三角”模式是簡單封閉的。而“簡單化”,本身就是一種最基本、最常見的喜劇化手法,若干個故事的“三角”模式,又形成一種重復(fù)的關(guān)系,而“重復(fù)”又是一種古老而常見的喜劇手法。當(dāng)然,簡單的重復(fù)容易走向形式化、單調(diào)化,最后呈現(xiàn)出一種“惡俗”的喜劇效果。因此,作者筆下“三角”模式中三方的關(guān)系是多元化的,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復(fù)雜的,而非我們熟悉的“武大郎模式”,即“淫婦—奸夫—愚夫”模式。在“武大郎模式”中,矛盾其實可以被處理成二元對立的矛盾,矛盾的焦點是“性”,而前者是受道德批判的,但在《歡喜冤家》中不是這樣。這里有妻子、第三者與丈夫的對立,如第一回、第四回、第九回、第十五回等,也有妻子、丈夫與第三者的對立,如五回、第十六回、第十九回、第二十一回等,而這種對立關(guān)系是可以轉(zhuǎn)化的:
可以是由妻子、第三者與丈夫的對立,轉(zhuǎn)化為妻子、丈夫與第三者的對立,如第三回《李月仙割愛救親夫》;也可以是由妻子、丈夫與第三者的對立,轉(zhuǎn)化為妻子、第三者與丈夫的對立,如第九回。
在這些矛盾中,“性”不是唯一的焦點,“經(jīng)濟”也是一個焦點。自然科學(xué)研究早就指出所謂“愛情”,不過是一種人體內(nèi)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性”與“經(jīng)濟”才是維持婚姻的兩個核心因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就指出了家庭作為經(jīng)濟團體的本質(zhì)。傳統(tǒng)的“武大郎模式”,基本都以“一個性關(guān)系的打破”為開始,以“另一個性關(guān)系的打破”為結(jié)局;但《歡喜冤家》中“三角模式”往往是以“一個經(jīng)濟互助組的打破”為開始,以“一個經(jīng)濟互助組的恢復(fù),或另一個經(jīng)濟互助組的建立”為結(jié)局。相比之下,前者是從“打破”到“打破”,后者則是從“打破”到“恢復(fù)”或“建立”,《歡喜冤家》中的結(jié)構(gòu)模式無疑更具喜劇效果。而對“經(jīng)濟”的強調(diào),也可以消解在對“性”的過分關(guān)注中所可能產(chǎn)生的道德判斷對喜劇接受的妨害。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同多數(shù)艷情小說一樣,將“妻子”作為三角關(guān)系中的焦點,但作者筆下的“淫婦”,很多是不受道德譴責(zé)的,她們不但不給人以可惡、可恨的印象,反而讓人同情,甚至覺得可親、可愛。
她們對于性的要求是符合人性的,是正常的。在既成的婚姻關(guān)系中,她們對性的要求往往得不到滿足:花二娘的丈夫嗜酒而疏于夫妻云雨之情;李月仙的丈夫常年在外販貨;莫氏只與丈夫良宵一夜,丈夫便到外地赴任,兩年不歸等,作者絲毫不隱晦她們對性的渴望和要求,也毫不掩飾地描摹出其在欲望獲得滿足時的真實的生理反應(yīng)和心理狀態(tài)。而在彼此挑逗、試探,即干柴近乎烈火的過程中,一些女性表現(xiàn)得很主動,如花二娘、李月仙、香姐等,她們表現(xiàn)得很強勢,但并未因性而扭曲。而另一部分沒有采取主動的女性,也沒有給人“被侮辱被損害”的感覺,如王二娘、元娘、猶氏、馬玉貞、蓮姑等,她們對待失身,并沒有表現(xiàn)得多么痛苦、糾結(jié),而是接受事實、享受歡愉。應(yīng)該說,作者是把她們作為一群有正常的生理欲求的真實的人去塑造的。
作者在描寫她們正常的性心理和行為的同時,更為她們附加了一些正面的品格,如隱忍、堅強、勇敢等,其中兩個最突出的品格是善良和機智。這兩點是書中多個女性,特別是那些雖然與人通奸,但結(jié)局美滿的女性所具有的(如花二娘、李月仙、王二娘、蓮姑等)。
而與之對應(yīng),作者對男性形象則進行了矮化,如第八回《鐵念三激怒誅淫婦》,該回的故事情節(jié)上跟唐傳奇中的《馮燕傳》相像,但作者沒有丑化“淫婦”香姐,卻相應(yīng)的矮化了“義士”鐵念三。二人通奸雖系香姐主動引誘,但鐵念三本身就不是正人君子,香姐在和他的交談中就敏感地察覺到:“看著黑黑蠻子不出,倒要想白白得人妻子?!雹勹F念三誅殺香姐的原因是二人幽會的一夜,本應(yīng)守城的丈夫福來忽然回家,香姐將念三躲在背光處,福來欲上床取暖,被香姐拒絕,福來又欲取火,被香姐一碗水將爐火澆滅,無奈只得離家。念三看她如此薄情,好生憤恨,但關(guān)鍵是怕日后事發(fā),“雙雙問成死罪”,才下了毒手。之后買水人何立無意間發(fā)現(xiàn)尸體,被疑殺人兇手,念三知無辜者遭害,而不敢自首,最終香姐魂魄附體,道出實情,還何立清白,救得何母姓名,所以結(jié)尾處何氏母子感激香姐,燒紙祭拜,祝其“女轉(zhuǎn)男身,早升蓮界”。這里,鐵念三不是什么俠士,而香姐倒有一番義舉。endprint
作者對傳統(tǒng)的“淫婦”形象有所撥正,相應(yīng)的矮化了男性形象,但矮化不是丑化,作者不丑化任何一方。在二十四回故事中的主人公里,固然有可恨者如第二回中的章必英、第續(xù)七回中的張仁、續(xù)九回中的朱道明,但他們都不是小丑式的人物。這些故事的結(jié)局都是善良者得到了救贖,邪惡者得到了懲罰,結(jié)局是喜劇式的美滿,而不是鬧劇式的混亂。
第三,在文字上,作者往往使用“游戲筆墨”。書中的“游戲筆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人的“遣情筆墨”。二十四回中幾乎每回都有至少一篇長段詞賦,這些詞賦有時與故事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而僅僅是作者一種文人消遣寄情的文字游戲。如第七回陳彩害死潘璘,轉(zhuǎn)娶猶氏,猶氏為其育一子,書中寫道:“且說猶氏,因產(chǎn)已滿月,身上垢膩,喚使女燒湯,到房中沐浴。正下蘭湯,渾似太真遺景。有新浴詞為記?!雹谙旅婢弯浟艘黄靶略≡~”。而用“太真遺景”來比喻寡婦洗浴,本已不堪,后面的長篇大套的新浴詞,又與情節(jié)沒有絲毫關(guān)系。再如第四回,寫張英在京做官,妻子亡故,心中煩悶,“遂尋書遣悶,有個《半鰥賦》,遂爾讀曰”,下面所錄“半鰥賦”篇幅漫長,達將近800字,③但對情節(jié)沒有絲毫的推動作用,書中只寫“看罷一笑”,算是為這篇漫長的引文做了了結(jié)。此外,許多回目中,都有大量的集唐詩句,也是文人的消遣筆墨。
然而,《歡喜冤家》的喜劇意味是世俗的,而非文人雅士的。書中更多的“游戲筆墨”是為了迎合一種世俗的趣味,其中很突出的一點,就是語言中使用韻語,而這些韻語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詞。如第十回許玄之與蓉娘非禮媾和,被人發(fā)現(xiàn),送進衙門,侍女秋紅自告奮勇到衙門救許生。掌印官要枷秋鴻,秋鴻道情愿納糧,縣官道:“也罷,方才呈兒詞語清新,你今將枷你的光景形容,做一個詞兒。做得好時,準(zhǔn)你贖罪?!雹芮秫櫵熳饕辉~,掌印官稱賞,道:“再作一詞來,放你回家?!鼻秫櫽肿饕辉~。官員大笑,放其歸家,將許生蓉娘判成夫婦。又有山歌,如第八回,鐵念三與香姐對話調(diào)情,香姐就用了兩首吳哥,一首是涉及性器官的,一首是猜拳行酒的。也有詩,如第第二回知縣批捕小二的呈文是:此狀鬼使神差,該縣火速行牌。去拘兇身小二,同鄰驗取尸骸。限定午時聽音,差人不許延捱。若是徇情賣放,辦了棺木進來。⑤現(xiàn)實中的呈文是不可能如此的。此外還有集千字文、對聯(lián)、訴狀、判詞等等,其中都可以見一種世俗化的語言智慧和文字游戲。
以上,筆者從結(jié)構(gòu)模式、人物塑造、語言風(fēng)格等方面,對《歡喜冤家》的喜劇意味進行了分析。當(dāng)然,喜劇意味并非《歡喜冤家》所特有的,而是通俗小說在朝“適俗性”方向努力時,每每表露出的局部品格,但像《歡喜冤家》這樣能夠貫穿始終,覆蓋各個單元故事,以整體藝術(shù)風(fēng)貌呈現(xiàn)者并不多見,尤其考慮到本書作為艷情小說之一部,卻能盡量擺脫宗教意味、說教意味和性意味的牢籠,則更是難能可貴的。
注釋:
①[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7頁.
②[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第305頁.
③[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第168頁.
④[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第454頁.
⑤[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第78-79頁.
參考文獻:
[1]劉鳳.《歡喜冤家》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3年.
[2]郭小苗.《歡喜冤家》中的性倫理思想探微[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苗懷明.突破封建禮法的新追求──對《歡喜冤家》情愛觀的現(xiàn)代解讀[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09).
[4][明]西湖漁隱.歡喜冤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