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婷+楊玲玲
摘要:文章以云南省為典型樣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了2000~2015年間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發(fā)現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投入量對當地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具有正向作用關系。因此,文章認為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扶貧工作應該加大產業(yè)扶貧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扶貧開發(fā)工作不僅要因地制宜,更要因時制宜。
關鍵詞:云南省扶貧資金;運用結構;扶貧資金使用績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fā),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扶貧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wěn)步提高,貧困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明顯,社會事業(yè)不斷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我國對扶貧工作十分重視,西南邊疆地區(qū)貧困人口相對較多,貧困深度相對較大,扶貧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難度,要實現完全脫貧依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本文將選取云南省作為西南地區(qū)的典型對象,對2000~2015年間云南省扶貧資金運用結構及其使用績效進行分析,來窺探西南邊疆地區(qū)扶貧資金運用結構及績效的整體情況。
一、云南省扶貧資金結構及其使用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將在介紹云南省扶貧工作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扶貧資金來源結構及其投向結構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歸納影響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主要因素,為后文實證分析奠定基礎。
(一)云南省扶貧工作基本情況
我國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劃定貧困線,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為標準來確定。列入貧困線的標準共有兩大類:一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二是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云南省仍有滇西邊境山區(qū)、烏蒙山區(qū)、迪慶藏區(qū)、石漠化地區(qū)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此外,云南省有73個國家級貧困縣。云南省的扶貧對象不僅是貧困地區(qū),而且是貧困地區(qū)的貧困人口。
我國的扶貧標準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而做出調整,云南省也是如此。2000年云南省將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作為扶貧標準,根據省情變化扶貧標準不斷地上升,到2007年云南省的扶貧標準是1067元,與國家劃定的貧困標準一致。與近年相比,2011年的貧困標準增加了近1000多元,增量較大。2011~2014年間,扶貧標準為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
(二)云南省扶貧資金的來源與投向結構
云南省扶貧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扶貧專項貸款、財政扶貧資金(包括中央專項扶貧資金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外資和上海定點幫扶資金,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梢钥闯觯颇鲜〉姆鲐氋Y金總量在逐年增加。其中,財政扶貧資金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次是信貸扶貧資金,再次就是上海援滇資金,比重最小的是引進外資扶貧。信貸扶貧資金投入可以說是逐年增加,但是略有波動。在2014年,信貸扶貧資金投入量達到了16年間的最大值,為150億。上海援滇的扶貧資金基本上每年都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從2010年開始逐步增加,2015年達到了最大值5.3億元。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在2000~2002年期間逐年增加,2003年投入與之前相比有所降低,但是從2003~2015年期間,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逐年增加。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在2008年以前保持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略有增長。從2009年開始逐年增加。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從總量上看逐年增加,期間略有波動。引進外資扶貧資金2000~2015年期間,從量上看在波動中增長。
從云南省扶貧資金的投向結構來看,本文著重研究主要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扶貧、科技推廣扶貧和易地搬遷等四大投向。由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扶貧資金在投向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數額在四項中占較大比重,其次是易地搬遷的資金投向,產業(yè)扶貧緊跟其后,所占比重最小的是科技推廣扶貧投入。
(三)影響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因素分析
根據上文對云南省扶貧資金結構的分析,本文認為影響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分別是中央及省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總量、信貸扶貧資金量和扶貧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放量。
1. 中央及省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
在云南省扶貧資金的主要來源結構中,省級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占據很大的比重,說明扶貧攻堅是國家工作的重點內容。由于扶貧標準的變化,貧困人口數和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隨之變化。2000~2010年間,云南省的扶貧標準逐年上升,在國家的關注與省政府的努力之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與之相對應的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在此期間呈波動趨勢。2011年開始上調扶貧標準至2300元,比2010年高出將近一半,而2011年云南省的貧困人口將近是2010年的兩倍,而以此為根據,2011年的財政扶貧資金也比2010年有大幅增長,2011~2015年間,省級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扶貧資金投放量直接影響著貧困區(qū)脫貧的水平和進度,也影響著扶貧資金使用的績效。
2. 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
信貸扶貧資金主要運用在在易地搬遷、產業(yè)扶貧以及溫飽安居工程,科技扶持農戶,發(fā)展生產。2000~2015年期間,云南省的信貸扶貧資金總體上呈現出的是波動增長的趨勢,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較大,2014年的信貸扶貧資金量達到16年間的最大值,2015年的投入量又有所下降。扶貧資金在投放過程中多層級的特點,會造成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存在時滯,以及扶貧資金短缺等現象,因此,扶貧資金的投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扶貧資金的使用績效。endprint
3. 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投放量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以生產為主的基礎設施、以生活為主的基礎設施和以服務為主的基礎設施?;A設施建設扶貧資金主要就是運用在貧困地區(qū)和貧困村的公路建設、通網、通電、飲水工程等方面。2000~2015年間,云南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扶貧資金的投入量總體上處于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并且伴有小幅的波動。積極推進農村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非常有意義的一環(huán),能夠從各方面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文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的投放量也影響著扶貧資金的使用績效。
二、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回歸分析
本文通過回歸來解決影響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因素的問題,用云南省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將中央及省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投入量、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作為解釋變量。
(一)樣本選擇、指標設計及數據來源
本文實證將以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按照胡祥勇和范永忠(2014)等的研究經驗,以云南省貧困地區(qū)年人均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的代理指標,指標名稱為IN。此外,以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量即包括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作為一項解釋變量(PF),信貸扶貧資金作為第二項解釋變量(CF),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投放量作為第三項解釋變量(IF)。
本文實證樣本期間是2000~2015年,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云南經濟年鑒》、《云南扶貧開發(fā)年鑒》、《云南小康年鑒》和云南省扶貧辦的相關網站數據統(tǒng)計等。
(二)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績效回歸模型的構建
根據以上的指標設定,本文將貧困地區(qū)年人均純收入作為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指標構建線性回歸模型,模型設定形式為:
IN=β1+β2×PF+β3×CF+β4×IF+μi
(三)回歸分析過程及結果
本文通過上述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檢驗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總量、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投放量與貧困區(q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之間的關系。通過借助Eviews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通過以上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前提下,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每增長1億元,平均說來貧困區(q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將增加29.90元;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每增長1億元,平均說來貧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25.22元;當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投放量每增加1億元,平均說來貧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844.77元。由此可知,在扶貧資金使用過程中,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量,信貸扶貧資金投放到易地搬遷、產業(yè)扶貧和溫飽安居工程等方面,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的投入會使得貧困區(q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所增加,可以看出扶貧資金的使用具有緩解貧困,增加貧困區(qū)農民人均收入的效果。
三、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
結合前文的實證結果來說,云南省省級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量、信貸扶貧資金投放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的投入量增加都能拉動貧困地區(q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相應增加,云南省的扶貧資金的使用確實達到了減緩貧困的效果。
由圖1可以看出,在2000~2015年期間,隨著每年扶貧資金投入變化,云南省貧困地區(qū)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說明云南省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說明扶貧工作具有一定的成效。扶貧資金在使用過程中,省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量的增加,信貸扶貧資金的投放量的增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的增加,都會使得貧困地區(q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逐年穩(wěn)定增加,也會使得云南省人均GDP逐年上升。由此可以說明云南省扶貧資金使用有較優(yōu)的績效。
四、提高西南邊疆貧困地區(qū)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建議
本文通過以云南省為典型分析對象,選取了2000~2015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并進行了績效分析與評價,由此提出了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扶貧資金運用的對策建議。
(一)拓寬扶貧開發(fā)資金的籌集渠道
繼續(xù)堅持將扶貧攻堅作為西南邊疆扶貧開發(fā)工作的一項重點,國家和省政府繼續(xù)支持扶貧開發(fā)工作,提供主要的資金保障。此外,積極聯(lián)系社會各界的定點幫扶、結對幫扶、加強與上海市的溝通協(xié)調與配合,增加扶貧資金的來源等,拓寬扶貧資金的來源渠道。保證扶貧資金充足,總量大、增量多、增速快。
(二)扶貧投入因地因時制宜
根據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各地區(qū)、各貧困縣的基本情況,實事求是地給予扶貧資金投入,不僅要將扶貧資金投放到貧困區(qū),還要將扶貧資金投入到貧困區(qū)的貧困縣,做到扶貧資金投放精準,帶動貧困區(qū)經濟發(fā)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經濟的進步,舊標準的貧困消除,新標準的貧困也會隨著產生,因此在籌備扶貧工作開發(fā)的同時,也要做出預測和評估,將扶貧資金真正的運用得當。
(三)促進產業(yè)化扶貧開發(fā)
將貧困區(qū)當地的主產品推向專業(yè)化生產,助力民族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等可以成為產業(yè)化扶貧開發(fā)的一個新的著力點。扶持有發(fā)展?jié)摿Φ男袠I(yè),將其推向產業(yè)化、專業(yè)化和對外開放化,從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此外,可以結合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山水景觀具有特色的特點,加大旅游扶貧的力度,同時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帶領農民通過開發(fā)旅游業(yè)致富。
(四)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發(fā)展當地經濟的基礎,在扶貧開發(fā)過程中,繼續(xù)完善貧困區(qū)、縣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地造福當地人民,通水、通路、通電等相關工程應有效地于以工代賑相結合,讓貧困區(qū)的人民參與到其中并從中獲益。
(五)健全扶貧資金使用的管理條例
在扶貧資金投放和使用的過程當中,存在扶貧資金不到位,到位存在時滯,使得有部分的扶貧資金不能及時到達百姓手中。因此,健全扶貧資金使用的管理條例和辦法,能夠有效地制約扶貧資金在使用過程中“不到位”問題,使得百姓真正的能夠接受到扶貧,從而高效脫貧、實際脫貧。
參考文獻:
[1]陳凡,楊越.中國扶貧資金投入對緩解貧困的作用[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3(06).
[2]高波,王善平.財政扶貧資金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5(05).
[3]Bhatta S D.Ar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harmful for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1(23).
[4]孫璐.扶貧項目績效評估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
[5]Tangh?j E.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oor: A study of 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Uganda and Bolivia from a civil-society perspective[J].Statsvetenskap,2007.
[6]蔡昉,陳凡,張車偉.政府開發(fā)式扶貧資金政策與投資效率[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02).
[7]朱乾宇.政府扶貧資金投入方式與扶貧績效的多元回歸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07).
[8]汪三貴,李文,李蕓.我國扶貧資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4(05).
[9]潘經韜.農村扶貧資金投入及其扶貧效果有化探究[J].農業(yè)經濟與科技,2014(06).
[10]胡祥勇,范永忠.中國農村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實證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4(03).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楊玲玲為通訊作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