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殿順
20年的孜孜以求,“皮書”已覆蓋600多個研究領域,形成2000余種、30億字的內容體量,為世界了解當代中國打開一扇認知之窗。
8月,青海省會西寧迎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而一場高規(guī)格的學術和出版盛會的舉行為這座高原古城平添了別樣的色彩。
4號至5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承辦的第十八次全國皮書年會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青海省省長王建軍等一眾重量級嘉賓到場,對“皮書”二十年來為我國學術與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進行系統(tǒng)總結,為未來新型智庫建設形勢下的“皮書”發(fā)展出謀劃策。
“皮書”,既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智慧產物,也是極具獨創(chuàng)性和樣本價值的出版品牌。20年的孜孜以求,“皮書”在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樹起了一道獨特景觀:從幾位學者的自發(fā)摸索,到近800個研究機構、3萬余位專家的共同參與,如今,“皮書”已覆蓋600多個研究領域,形成2000余種、30億字、50余萬張數(shù)據(jù)表格這樣蔚為大觀的內容體量,并為世界了解當代中國打開一扇認知之窗。
皮書誕生記
時鐘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世紀之交的中國正遭遇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也正面臨全球化的挑戰(zhàn)。
1991年,按照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對社科院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成立,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同志從總理預備金中撥付了專項經費支持研究。該年底,《199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出版發(fā)行,因封面為藍色得名“經濟藍皮書”,由此也拉開了“皮書”出版的序幕。
而“皮書”作為一種獨特的門類,走上專業(yè)化出版之路是從1997年開始。當年秋天,謝壽光調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并主持工作,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皮書”所蘊藏的巨大學術價值和市場空間,以極具前瞻性的眼光對“皮書”進行了全方位的規(guī)劃和打造,使其走上了系列化、市場化、品牌化、數(shù)字化、國際化和平臺化的發(fā)展道路。
自此,“皮書”成為了一個專有術語,并成為應用對策研究和智庫成果的代名詞。
20年來,“皮書”作為重要的智庫成果,始終致力于成為海量信息時代的知識航標燈,成為預測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風向標,成為政策制定、評估、調整的思想庫。
在探索的過程中,“皮書”的概念不斷延展,種類更加豐富,功能日漸多樣。從1997年的兩種發(fā)展到今天的近400種,“皮書”主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領域,涵蓋了近百個行業(yè)門類,有近800家研究機構、3萬多位各領域專家學者參與其中,每年舉辦百余場新聞發(fā)布會,中、英、俄、日、韓等12個語種共同出版。
數(shù)字化賦新生
時代在發(fā)展,隨著受眾信息接受方式的轉變,社科文獻社也不斷創(chuàng)新,以數(shù)字化的方式賦予了“皮書”新的生命。
2003年12月,“皮書”首推數(shù)據(jù)庫光盤,并實現(xiàn)了不同年份圖書的智能累加與檢索,大大提高了“皮書”使用的便捷性。2004年,“皮書數(shù)據(jù)庫”開始籌建,2007年正式發(fā)布,后幾經升級改版,已經與“皮書”一起成為中國智庫面向政府、企業(yè)、公眾發(fā)布最新研究成果和面向海外傳播“中國學術話語”的重要載體。
截至2017年7月,“皮書”數(shù)據(jù)庫已收錄圖書7136本,報告15.1萬篇,圖片圖表51.1萬個,字數(shù)達31.6億字。目前,已有專業(yè)機構用戶1134家,年點擊量72萬次,累計頁面瀏覽量416萬次,皮書報告點擊量近151萬次。不僅中國上千家高校和科研機構把皮書數(shù)據(jù)庫列為必備參考文獻,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世界著名大學和智庫也把“皮書數(shù)據(jù)庫”選為重要的學術資源。
認識當代中國的一面窗口
2005年,赴日本訪問期間,謝壽光遇到了一位在日任教的中國籍教授。這位教授告訴謝壽光,他在向日本學生們講授“中國當代經濟與社會”課程時,首選社科文獻社出版的各類“皮書”作為參考教材。這段偶然的經歷,堅定了謝壽光要把“皮書”系列推向世界的決心。
2006年,第一本英文版“皮書”由擁有330年歷史的著名學術出版機構荷蘭博睿(BRILL)出版公司推出。到目前,“皮書”外文出版規(guī)模達到100多種。在法蘭克福書展、美國亞洲年會等重要出版界和學術界的交流場合,社科文獻出版社先后舉辦多場“皮書”發(fā)布會和報告會,并邀請數(shù)十位“皮書”主編和專家在世界各地發(fā)布學術演講,推廣“皮書”的成果,傳播中國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曾到訪哈佛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在那里他看到很多“皮書”擺在書架上,成為國外學者了解中國發(fā)展和中國經驗一個重要平臺和窗口?!啊俏覀儑乙粋€比較特色的產品,據(jù)我了解,在其他國家還沒有一個如此大規(guī)模地對一個國家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做出年度的分析系列報告。”李培林說。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皮書”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本圖書,也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品牌,而成為一個融合了紙書出版和數(shù)字出版的平臺,一個融合了科研與出版、研創(chuàng)與傳播的平臺,一個融合了學術研究與智庫建設的平臺,一個融合了國際交流與中國話語權的平臺。
第十八次全國皮書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表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應用對策性研究成果,“皮書”20年來不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發(fā)揮黨和國家“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應用研究、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寬廣的智庫成果出版與傳播平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在會議上也對“皮書”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20年來,“皮書”已經成為我國出版界、學術界的知名品牌,為我國的學術出版和精品出版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他希望“皮書”出版工作要著力提升出版質量,探索融合發(fā)展路徑,推動“皮書”出版走出去,加強“皮書”品牌建設。
可以說,“皮書”二十年的成長軌跡,不僅銘刻了中國二十年來改革開放宏偉歷程的“成長年輪”,也是社科文獻出版社二十年來以匠人之心不斷探索轉型和謀求創(chuàng)新的客觀見證。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在這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皮書的研創(chuàng)出版一定能20年再出發(fā),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大的輝煌!”謝壽光寄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