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麗
摘 要:“物化”而得之境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lǐng)域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靜觀老蓮心悟傳寫的蕓蕓眾生,吟誦老蓮揮毫信寫得靈魂詩文,畫作中的銅器、瓶花、怪石、芭蕉、古木蒼藤、高人逸士,詩文中的清梅、白雪、停云、冷泉已不再是具象之原意,而是高士、俠客、韻人,或者說這就是他自己。這便是老蓮的物化世界。
關(guān)鍵詞:物化;老蓮;繪畫作品;詩文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11-02
一、“物化”源起及陳老蓮簡介
“物化”一詞最早發(fā)端于老子哲學(xué),后成熟于莊子哲學(xué)?!肚f子-齊物論》中有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萬物本是象萬千,終又復(fù)歸于一“道”, 無論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抑或皆為沒有對立、分別、執(zhí)著、爭論的幻象,一切皆為道的“物化”現(xiàn)象?!拔锘睆?qiáng)調(diào)的是一種無我之境,對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yuǎn)影響。千百年來,秉承此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的畫家比比皆是 ,如曾云巢畫草蟲的“不知草蟲為我,我為草蟲”的高妙境界、趙子昂畫馬的“學(xué)馬滾塵狀”、石濤的“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等。今日我們才得以見到形神兼?zhèn)洹忭嵣鷦拥脑瞥膊菹x、子昂駿馬、石濤山川。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畫家陳老蓮,工詩善畫,與崔子忠齊名,號曰“南陳北崔”,其藝術(shù)造詣極高。張岱曾說:“吾友章侯,才足掞天,筆能泣鬼?!币簧m坎坷經(jīng)歷53年,但其心悟而創(chuàng)的蕓蕓眾生、揮毫信寫的靈魂詩篇終而讓我們見到一個完滿老蓮呈現(xiàn)的物化世界。繪畫上的巔峰時代莫屬其壯年時期。其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無不擅長,雖表在畫自然造化,實卻是寫老蓮之心。
二、瓶花
古人多以焚香、烹茶、插花、掛畫列為幽隱逸事。靜觀老蓮作品,可見其骨子里散發(fā)著深深的文人氣息。如《煉芝圖》、《斜倚熏籠圖》、《痛飲讀騷圖》、《觀畫圖》、《愛蓮圖》、《吟梅圖》、《聽琴圖》等等。老蓮愛花,人盡皆知,愛花之心,倍有深情。無論是其“舉頭看秋樹,低頭寫秋花”“不是梅花發(fā),緣何如此香”,還是“醉歸山月來,瓶花落滿幾”,我們都可見老蓮對花如己,花亦象征了自己人文情懷和高古品格。
同時代明末文人張德謙、袁宏道所著的《瓶花譜》、《瓶史》想必老蓮也曾讀過,我們看到位居一品九命的梅花、菊花、水仙,三品七命的竹、蓮在作品中都很常見。瓶器的選擇也講究,非瓷即銅,其高低大小與花相稱,色之深淺濃淡適宜,極為清雅。雖只一枝一瓶,卻可以體悟出綿邈深廣的大千世界,物雖精微,意卻宏遠(yuǎn)。孔子有云“吾道一以貫之”。雖不能自在騁游于大山大水,但可借一花一瓶聊以慰籍,得其道、得所樂。作于約1650年(順治七年)的《聽琴圖》,圖中女子雙手撫琴,一彈一按,案前閑坐一位名士靜心傾聽。
張潮有言:“梅令人高”,侍女身后高古的枯石上放一淺色花瓶,花瓶中安放著一枝盛放的白梅。耳畔隱隱傳來一曲梅花,暗香悠悠伴人進(jìn)入美妙意境。聽彈兩者仿佛已不再是佳人與名士,而是桓伊與子猶、伯牙與子期,若為知己,弦上自有清音出。時而洋洋乎若流水,時而巍巍乎如高山;暑可變,寒可回;寒潭秋月、碧澗流泉、梅花韻魂自然而生,此可謂美之無盡藏。老蓮筆下的瓶花,所畫的梅花不是單純的梅花,而是一種自況的精神,是一份由衷的情愫,更是他所褒贊的知己間無需言傳便可神交的心悟。
靜觀1643年(崇禎十六年)所作《痛飲讀騷圖》,1644年,明亡。靜讀其詩“竹浪亂松濤,梅花帶雪飄。遺民當(dāng)此際,痛飲讀離騷?!碑嬛幸荒凶幼鴼郑瑑墒钟谑瘞字?,邊處一枝梅花一枝竹子插于青銅花瓶之中。只見他一手奮勁拍敲石面,一手持杯痛飲不知幾何,苦悶、惆悵、悲憤、憂郁等糾一身,瞬間,屈子《離騷》已入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笔胧抢仙?,孰是屈子,梅花是否還只是梅花,竹子是否還只是竹子?我還是在讀老蓮的我嗎?看似什么都沒變,卻什么都變了。
三、高人逸士
老子有云:“不爭”,真正得道、擁有智慧的人外表看起來更寧靜、更謙和,不爭不搶?;ㄩ_讀書、花落賦詩,靜聽雨夜芭蕉聲、靜觀云卷云又舒。人生若夢,用心相待,不可過于執(zhí)著,應(yīng)如雁過寒潭、風(fēng)過疏竹般不留痕跡。這或許也是老蓮心中的高人逸士吧。
《羲之籠鵝圖》,約作于1649年(順治六年),圖中所繪兩名男子,一前一后,身著紅袍寬袖者約為王羲之?!稌x書·王羲之傳》中記載大意如下:王羲之自小愛鵝,當(dāng)時其書已名滿天下,有一道士特別想得王羲之手抄《黃庭經(jīng)》,后王羲之見道士養(yǎng)的白鵝甚是喜愛,遂真以書相換,讓人倍覺王羲之可愛至極。這種任性率真的性情或許也是晚年老蓮的鐘愛,故有1651年“題花卉山鳥圖卷”中言:“辛卯暮春,老蓮得以一金得文衡山先生畫一幅,以示茂齊,茂齊愛之,便贈之。數(shù)日后,丁秋平之子病篤,老蓮借茂齊一金,贈以滋湯藥。孟冬,老蓮以《博古葉子》餉茂齊,時邸中卻米,實無一文錢,便向茂齊乞米,茂齊遺我一金??謮嬍械溃鞔顺曛?,以矯夫世之取人之物一如寄焉者?!蔽铱吹搅死仙徣缤豸酥愕娜涡月蔬_(dá),對喜愛之物不惜重金也要買來欣賞,但發(fā)現(xiàn)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甚愛之時,便不假思索地贈送于他。朋友有難,自己外借也要幫忙,以盡朋友之義。待自己貧困無米下鍋之時,好友也會回贈援助之手。得一朋友、知己,懂己、惜己,無關(guān)乎己私、金錢、名利,只有真性情,此生幸事。這種真性情在《羲之籠鵝圖》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愛蓮圖》,約作于1648年(順治五年),畫中三位男子,兩人撫彈樂器,一人斜倚,專注地欣賞插在銅瓶的蓮花,最美的當(dāng)下莫過于有琴、有花、有知己。周茂叔的《愛蓮說》也隨著美音款款而來:“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直,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茂叔大可不必有“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之憂,如今看來,至少有老蓮,至少也有我。
四、怪象—怪石、怪女、男人簪花
老蓮是位個性的畫家。個性并不代表奇怪,而是對萬物、生命、天地、宇宙有著自己獨特而不同于別人的看法,藝術(shù)上寧可追求夸張怪誕,也不與大眾趣味相投而顯得媚俗。
老蓮的一生,尤其是壯年時期過得十分艱難痛苦,在亡國后的初幾年中,整日以淚洗面,詩有“酣身五十年,今日始知哭”,其所遇見承受的不順多靠繪畫得以抒發(fā)出來。繪畫是觸及他敏感、易傷心靈最柔軟的方式。正如他畫中出現(xiàn)的怪石、怪女、男人簪花,懂他的人,不會簡單的評價他怪與正常否,而是忍不住會疼惜會沉靜,會更理解完滿的老蓮。唯有在畫中、詩文中、反復(fù)的思考中,他穿越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擺脫了現(xiàn)實的束縛,沒有了你我之別,人、地、天、道、自然已經(jīng)打通,進(jìn)入了和合為一的生命狀態(tài)。
五、結(jié)語
藝術(shù)最有意義的價值并非只是描摹自然造化,而是看其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何種啟發(fā)。靜觀老蓮作品和詩文,那個本模糊朦朧的身影逐漸清晰真實起來,嘆吾此生有幸神交了一位對生命不停思考、活出自己完滿人格的陳老蓮。錢穆先生曾說過:“只有以心走向心,把自己的心來照察別人之心………己心和他心和合為一,才是人之心,人之心之所照察,才是一人文世界中之宇宙,而此宇宙也會和人心融凝和合而為一……….此一宇宙是大道運行之宇宙?!彪m與老蓮時距近400年之久,但他卻如摯友一般親近,以我心入蓮心,時而心憤“遺民當(dāng)此際,痛飲讀離騷”,時而身閑“是非不入松風(fēng)耳,花開花落只讀書”時而目滿“夕陽依秋樹”“一窗鳥雀鳴”,可獨飲于雪夜,亦可共詩于好友,此狀此境,不知老蓮為我,我為老蓮,妙哉妙哉!此“物化”世界,是老蓮的,也是我的,更屬于大道運行的宇宙。
參考文獻(xiàn):
[1](明)陳洪綬,吳敢點(校).陳洪綬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明)陳洪綬(繪),陳傳席(編).陳洪綬全集[M].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
[3](明)顧春.六子全書之《莊子》世德堂刊本[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tuán)有限公司,2010.
[4]錢穆.人生十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