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陶軍
摘 要:紫砂壺,從雛形起步的偏重于實用性形態(tài),至目前成為“藝術晚輩”側重于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容并蓄的形態(tài),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生活化的傳承,體現(xiàn)的是一種藝術化的靈動。
關鍵詞: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55-01
宜興紫砂壺藝歷史悠久,長盛不衰,作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制品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壺始終向世人呈現(xiàn)著美觀而獨特的視覺效果,并以深刻的文人內(nèi)涵觸動人心,從而備受人們鐘愛。藝術創(chuàng)作自古便有師法自成的規(guī)律,紫砂壺藝同樣不例外,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皆是生命的造化,這種發(fā)自本質(zhì)的美吸引著人們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目光,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素材,歷代紫砂藝人都致力于從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靈感。并以一把把優(yōu)雅的紫砂壺為載體,向世人詮釋著獨特的藝術美感。
紫砂壺是極普通的常用之物,它的功能無非是用來泡茶,然而紫砂壺從進入茶事生活起,就顯示了不凡的魅力,一團泥土泥過工匠之手,經(jīng)過烈火高溫,克服千難萬難,成為器。它的選材、它的制作、它的造型、它的顏色等,從里到外都充滿著藝人的思想、充滿著時代的痕跡。一代代技藝的傳承和改進,一代代生活的磨礪,在陶瓷器物中沉淀下的文化,是藝術。
今天的生活早已遠離了古代的氛圍,沒有隱逸山林,聽松濤的悠閑,但是紫砂壺是一個很好的寄托。一把好的紫砂壺一看“泥料”,“泥”是紫砂壺價值的根本所在,紫砂 壺獨特之外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yōu)越性。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yōu)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好壞,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艷、質(zhì)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使用、投資和收藏價值。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紫砂壺保險盒垢又一要義。其高,就高在設計上必須體現(xiàn)文化的傳承。以道家、儒家、法家、雜家等諸子百家為代表中華本土文化一脈相承的紫砂壺,必定也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元素。這樣的文化傳承,首先便于在壺型的設計。以“道”為例,“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紫砂壺則既“負陰”又“抱陽”,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上,我們都能夠感覺到陰柔與陽剛的結合;以“儒”為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靠“仁”,而紫砂壺彰顯的是一處理智、靈動的包容主義,其胸懷開闊,海納百川,立足中庸,兼容并蓄便是對“仁”的最佳詮釋。
也正是由此,紫砂壺也吸納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實現(xiàn)“反正內(nèi)求,去迷理惑”的機緣。傳承文化的設計,最為典型的便是集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和戰(zhàn)爭時期的司令工具于一體的“漢鐸壺”;吸納文化的設計,最富代表的則是集南洋外銷、東洋外銷和北洋外銷三種學說于一爐的“洋桶壺紫砂”。
如此的文化傳承,其次便在于壺的雕刻設計上。紫砂壺的雕刻藝術,綜合傳承著源遠流長的“金石文化”,逐步形成了“文學、繪畫、書法、篆刻”于一體的文化設計。“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只須切合壺型,便可刻上壺身;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姿勢,只須順勢而行,便能殖民地壺融為一體。在此貢獻尤為突出的,是“曼生十八式”,他將素善書法、酷嗜摩崖碑拓、善仿秦漢、周鼎銘文拓本常巧用于壺上金石文化之中,所刻銘文、篆、隸、楷、行皆古雅絕倫,八分書尤其簡古超逸,開創(chuàng)了文化藝術傳承的先河。
基于以上兩方面文化的傳承與吸納,作為“后輩”而崛起的紫砂壺藝術,也便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紫砂文化”。蘇東直的“東坡提梁壺”、楊鳳年的“風卷葵壺”,便是極佳的代表。
此外,“井欄壺”,取名“井欄”,不僅源于生活 中的水井,更是源于“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種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這歸于其型;而壺身雕刻或“亨泉”、或“復泉”、匱乏“方便泉”者,全因蘇州的古井欄以杉瀆的“亨泉”嚴衙前的“復泉”,畫禪寺的“方便泉”為緣由。
紫砂壺之所以和其它工藝品有很大的區(qū)別,是在于它既有實用性,也有欣賞性,更具有收藏價值。人們收藏、欣賞和使用紫砂陶,正因為它特殊的材質(zhì)所具備的特殊性能,使作品更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做壺應為紫砂陶茶文化而作壺,真正的壺與茶事的日趨精良而深化而進展。茶事為何盛,現(xiàn)代生活發(fā)展需休閑性、愉悅性、康樂性。茶藝則利用茶的品位,砂壺的造型藝術個性,環(huán)境的不同品格,泡茶的不同情趣,創(chuàng)造和拓展了茶事的整體藝術性。含蓄、質(zhì)樸代表了砂壺之特點,再加上意境傳神、有神韻才是砂壺的精髓。成功的背后是艱難的心路歷程。求氣韻,得情趣,才能有自己的紫砂語言。性格、人品、氣度,都可以從成熟的壺中窺見一斑,壺具有文化氣息為上品。
綜上所述,從做壺的創(chuàng)作設計而言,必須是創(chuàng)作者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扎實的文化底蘊以及積極科學的審美情趣,并將這三者與自我的內(nèi)心高度融合,以“心”設計,用“情”創(chuàng)作,方能成為紫砂藝術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4]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