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云照
一座百米高的小山能有什么內(nèi)存?不走近它看不出它的獨到之處,不攀緣到它的懷抱不知道它的博大精深;看不到它的獨到之處就不能目睹立體的歷史畫卷;看不到它的博大精深就很難理解佛文化的源遠流長。
印象中的西北大漠荒原、黃土高坡、溝壑縱橫,沒想到甘肅天水市有著江南蔥蘢潤澤的韻致,有著“天河注水”故事的城市又因麥積山的魅力,平添一個美麗的注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麥積山的名字通俗易懂,平淡無奇,因其狀如麥秸垛而得名。山勢走向造就了麥積山這座孤峰,秦嶺山脈是它巨大的屏風,絲綢之路筑成它文化藝術(shù)的驛站。千百年來,群“仙”畢至成就了她的卓爾不群。眾“仙”各具神態(tài),多姿多彩,它們在一個令人仰望的高度飄逸或端坐,注視著蒼生或閉目默念經(jīng)書。
棧道長廊悠悠 尋覓“仙蹤”處處
成百上千的“仙”從何處來?歷經(jīng)不斷地開鑿和修繕,小小的麥積山薈萃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
追溯歷史,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很快成了中國先民們的精神信仰,許多地方留下了與佛有關(guān)的藝術(shù)文物,特別是石刻雕塑藝術(shù),更成了中國雕刻藝術(shù)的主流。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常選擇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后因封建統(tǒng)治者為加強其統(tǒng)治地位而大興佛教文化,于是佛教石窟得到大規(guī)模的興建,也逐漸形成了密集的石窟群。后秦時期,佛教在關(guān)中得到大力傳播,麥積山石窟即是此時開鑿的。
“仙蹤”何處尋覓?麥積山石窟開窟在凌空的崖壁上,目光到達的地方腳步卻很難抵達,只有憑借“空中長廊”——棧道的延伸才能看到眾“仙”的真面目。
石窟空間錯落有致,散點排陣,極富韻律,與修筑石窟時留下的木樁序列孔洞彼此呼應(yīng),猶如佛祖的念珠一顆顆的鑲嵌于佛閣的四周,使整個石窟的立面與現(xiàn)代的平面構(gòu)成藝術(shù)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Z”字形設(shè)計的棧道層層疊疊,這些棧道很是刺激,很有尋古之況味。人在棧道游,佛在窟中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jié)合,懸浮于空中的棧道使人們于空中的自然景觀達到了完美的契合,人們會在此刻真正感受肌膚與風的摩擦、瞳孔與山巒的交匯和人性心靈與彌陀凈土的碰撞,從而達到一種藝術(shù)享受;從審美角度講,在完全閉合或完全開場的空間模式下,營造出一個靈活的灰度空間,使整個石窟藝術(shù)更富于層次感。
棧道設(shè)計與山體和石窟達到了同生共長的結(jié)合,而這種融入自然的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了“隨形而彎,依勢而曲”的意境。隨著山勢的走向,這些懸浮在空間中的長廊時而狹窄急促,時而小如洞穴,時而陡峭高聳,時而又豁然開闊,移步一景的多層次空間變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距地面50米高的第13窟菩薩與佛,建于隋代,長達15.70米高的佛像依聳著山崖的西南部,是石窟中最高的佛雕,工匠們在其東、西兩側(cè)分別建造了四層蜿蜒曲折的棧道長廊,而只有在每個長廊的盡頭才能看到懸浮于空中的大佛,由于佛像巨大,觀者只能仰望或是俯視巨佛的某處局部。
引渡心靈的空間 “得道”于精妙設(shè)計
顫顫巍巍踩在棧道上,俯瞰腳下的小徑,人影如蟻,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隨著一個個佛龕、石窟在眼前掠過,覺得自身慢慢地進入了佛的世界,儼然忘記自己身懸峭壁,腳踩青云的處境?;厥滓煌?,松檜陰森,橫云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
這里的“超度”可以理解為一方面是凈化心靈的表現(xiàn)手法,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民族化融合的產(chǎn)物
麥積山石窟所宣揚的佛法精神選用了一種“引渡”的手法,它在整個石窟的設(shè)計中并不是單單采用高度差的手法來渲染對佛的崇高,而是讓人們通過懸挑出來棧道一步步的爬到佛龕的所在地,讓人們站在佛的高度去感悟和參禪,也許這正是中國儒雅的神佛觀念——普渡眾生與眾生得道的思想。
從人文情懷來看,朱砂色的圍欄使麥積山石窟蒙上了更加濃郁的佛教色彩,蜿蜒盤旋于山體與石龕之間,而僅有一米略寬的棧道設(shè)計更加凸顯了佛教僧侶們苦修、出世、四大皆空的修佛之道,排除了以威嚴和肅穆的表現(xiàn)手法,而借自然之手來渲染環(huán)境。
與全國各大石窟的空間藝術(shù)作品相比,麥積山石窟在空間的營造上可謂是獨樹一幟,另辟蹊徑,它是國內(nèi)石窟空間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不僅拓展了西魏之后佛殿空間藝術(shù)樣式,而且對北周、隋唐、宋等時期的石窟藝術(shù)均有極大的影響力。麥積山石窟和諧地將民族文化融到石窟建造之中,是中國留給世界文化的一筆寶貴遺產(chǎn)。
神態(tài)各具眾佛像 巧奪天工冠中華
在狹窄的棧道上,有時臉緊貼著巖壁,如此近距離中卻不能觸摸到“大仙”,因為每一處石窟都用細密的鐵網(wǎng)阻隔著,只能透過漁網(wǎng)狀的空隙觀看“眾仙”。“大仙”們?nèi)蕴庴@不亂,默然無語,五彩塑像已經(jīng)被歲月的塵埃磨礪得褪色一些,但仍能看出斑駁的色澤,驚嘆那些朝代的工藝和聰慧。
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各代塑像同處一堂,神態(tài)各異。
麥積山經(jīng)歷大地震后分裂成東、西兩崖。數(shù)千尊塑像感覺中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七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tài)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丑惡,表現(xiàn)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還有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眾多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后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有伎樂天人12個,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tài)。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shù)中,都是稀有的珍品。endprint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shù)的代表之一,由于保存得相對完整,所以比較生動具體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藝術(shù)在中國的發(fā)展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抒發(fā)書卷畫中情 藝術(shù)魅力麥積山
大自然賦予如此壯美的山峰,經(jīng)過先人和傳承者的智慧打磨,麥積山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jīng)成為一幅畫、一本書、一座藝術(shù)的殿堂、一個朝圣的地方、一處精美的建筑。
遠看麥積山,赭紅色沙礫巖似油彩鋪底,棧道劃過山間,曲曲折折,廊腰縵回,層層遞進;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大佛像貼著巖壁聳立,顯示出威嚴和神圣,小佛像藏身石窟,神秘莫測,引人向往。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棧道外,綿延起伏的秦嶺把視野帶進遠方,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是本立體的史書,一座山峰被削掉了一面,這是一處充當著歷史的剖面,粗糲的砂巖和密如蜂房的石窟見證著多少朝代風雨的變化。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麥積山石窟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
麥積山是一座藝術(shù)的殿堂,精美的雕塑博物館。這里佛教窟龕數(shù)量眾多,如前文所述,有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身,壁畫1300余平方米。這里絕大部分為泥塑彩妝,被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這里的泥塑以形傳神,神形兼?zhèn)?,反映的?nèi)容具有徹底的世俗和濃厚的生活情趣。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滿著人間世俗的感情,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石窟在這樣潮濕的環(huán)境中歷經(jīng)了千年的風雨,這些泥塑造像為什么還能完好的保存到今天呢?據(jù)說為了提高泥的硬度,工匠們在精選的細泥當中還添加了細麻絲、棉花、雞蛋清、糯米漿汁。這些配料的加入使得干透的泥塑造像堅硬無比,有些泥塑的硬度堪比燒陶制品。
麥積山玲瓏精致,神秘莫測,或許在不能企及的高度還有一些神像被保護著;在某一個深處,或許還有不被發(fā)現(xiàn)的精妙作品,這個地方也許就在你觸摸過石壁的后面,也許就在某一個神龕的背面,隱藏著神奇,隱藏著智慧,隱藏著歲月,這些都耐人尋味,都會令人意猶未盡。麥積山是用智慧、勇氣和堅韌開掘的藝術(shù)之山,讓一座不起眼的獨峰擁有了藝術(shù)的內(nèi)涵和氣質(zh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