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木林清風
一名小職員的諾獎之路
文/ 木林清風
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之一。他的獲獎在日本國內(nèi)引起了極大震撼。因為與以往的諾貝爾獎獲者相比,田中的經(jīng)歷非常平凡。他沒有高學歷,之前只是一家公司的小職員。在獲獎之前,低調(diào)、羞澀、不善言辭的田中在日本學術(shù)界默默無聞。他的獲獎歷程,被日本媒體稱為“小職員的奇跡”。
田中于1958年出生在日本富士山市。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26天不幸去世,于是,他被過繼給叔叔撫養(yǎng)。但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叔叔的養(yǎng)子。直到自己上大學時,叔叔才把這個消息告訴田中。得知這一事實,他很震驚。從此,他立志于研究醫(yī)用測試儀器,用于提升醫(yī)療水平。
大學時,田中就讀于日本著名的東北大學,所學的是電氣工學專業(yè)。雖然他學習很刻苦,每天都復習到深夜,但成績依然很差。由于大學二年級必修的德語掛科,田中留級一年重修。大學畢業(yè)后,當他滿懷期待地去索尼公司應(yīng)聘時,第一輪就被殘酷地淘汰了。無奈之下,田中來到了一家名為島津制作所的企業(yè)。這是一家生產(chǎn)科學測試儀器的公司,當時在日本只能算一家名氣不大的中小企業(yè)。
進入公司以后,田中懷著極大的熱情埋頭于科學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和名譽升遷統(tǒng)統(tǒng)置之度外。因為不愿意脫離研究第一線,田中拒絕了所有的升職考試。在公司,許多同齡甚至年輕的同事都晉升了,他卻仍然只停留在公司的底層位置。但是,在公司,不管哪個同事,只要問到他實驗上的事情,他都會認真解答或者一同思考,直到問題解決。在日本,企業(yè)的工資是與職務(wù)掛鉤的。由于不能升職,田中在經(jīng)濟上并不富裕,甚至被視為“怪人”。但田中仍然埋頭于科學研究之中,對自己的境況并不在意。
一次,公司為了制造儀器進行化學實驗,派田中作為實驗人員測定生物大分子的質(zhì)量。由于田中大學不是化學專業(yè),他的化學知識儲備并不多??墒菫榱斯ぷ?,他只能迎難而上。當時,學術(shù)界有一個常識,用激光電離的方法測量分子量,最多只能測定分子量在1000左右的化合物。田中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常識,依然用激光轟擊大分子。根據(jù)前期實驗和有限的知識積累,田中確定了研究方案并開展了大量試驗。一天,在測量維生素B12時,田中不小心把甘油酯當做丙酮醇與金屬超細粉末混在了一起。因為金屬超細粉末很貴重,田中覺得扔掉太可惜,就決定再試一下。為了早一點兒看到結(jié)果,他還沒有等到甘油酯變干就去測定。結(jié)果出乎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檢測到了。而等到甘油酯變干再去測量,卻又無法測定了。就這樣,他分離出了分子量超過1萬的化合物。正是源于這一次意外的“重大失誤”,他觀察到了未曾看到的新現(xiàn)象。也正是這種偶然的失誤,才成就了田中的諾貝爾獎。
隨后,田中通過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的研究成果,制作出一臺分析儀器,并為這臺儀器與自己的研究方法申請了專利。盡管公司因為儀器的發(fā)明賺取了許多利潤,但田中僅獲得了11000日元的微薄獎勵。但他并不在意,仍然默默工作。他把這次研究成果寫成了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這也是他當時發(fā)表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論文之一。
2002年,不惑之年的田中依然在公司最底層辛苦地工作著,拿著很少的錢,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天晚上,田中正在公司加班,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用英語激動地說著什么。田中并沒有聽明白,只是模糊地聽到了“諾貝爾獎”和“祝賀”。當時,他還以為是別人的惡作劇。
半個小時后,公司的電話又響了起來。全世界的媒體都打來了電話,全日本的電視臺都堵在門外等待采訪他。然后,全世界的觀眾,看到了一個露著靦腆笑容的小職員。這一年,田中才43歲。全日本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沒有一個人認識他。日本的學者資料庫里面,也沒有他的信息。媒體最初還是通過上網(wǎng)搜索他的名字,才找到他的聯(lián)系方式。
作為諾貝爾化學獎100多年來首位以“學士”學歷獲獎的研究者,田中無疑是幸運的。田中身上濃縮了科學界的匠人氣質(zhì)。他在獲獎后每一個場合的談話中,對于研究成果,總是提到“興趣”這個關(guān)鍵詞。田中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個最樸實的道理:興趣是學問的源頭,也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