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每逢夏日,又是許多冰品與甜食盛行的季節(jié),冰品制造商,個個費盡心思,打算推陳出新,讓客人心甘情愿從口袋里掏錢。不過也有家庭主婦擔(dān)心衛(wèi)生與糖份攝取問題,寧可家中自制。且不論何種方式,總少不了冰箱。冰箱是現(xiàn)代生活必備之物,可鮮少有人想到:沒有冰箱如何過日子?
溫帶地區(qū)冬冷夏熱,原是天經(jīng)地義,古人不免思索,如果能將冬天的冰塊保存到夏天使用,豈不美哉?三千年前,渭河邊上的居民就有“凌陰”的設(shè)計:冬天時,將河川湖泊中的冰塊切割成塊,搬入地下的大冰窖保存,可以終年不化。到了夏天,將冰塊取出,可以冰鎮(zhèn)食物,消炎炎暑熱。《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魯國的窖冰做法:日在北陸而藏冰(一到夏歷十二月,就開始窖藏冰塊),火出而畢賦(三、四月間火星出現(xiàn),就該完成貯冰工作)。天熱時,朝廷的“命夫命婦,至于老疾,無不受冰”,稱為“頒冰”,好讓大家消暑??汕f別以為這只是不靠譜的傳說,1970年代,陜西鳳翔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團隊找到了一處秦代宮室遺址,當(dāng)中就有一個“凌陰”,長寬各十余米,可以收藏190立方米的冰塊,供秦宮廷一整個夏天無虞。這只是秦國使用的眾多冰窖之一。當(dāng)時各國都有類似做法,說明古人消暑有道,創(chuàng)意無限??脊艑W(xué)者也推斷許多青銅器的功用類似今日的小冰桶。
隋唐時期,窖冰技術(shù)更為進步,官府發(fā)動人力,鑿深井藏冰。這種冰井穿重壤之十仞(往地下挖十幾丈深),用以貯存冰塊。但是,全長安城的君臣上下都要吃冰,用冰量日增,官府必須制定辦法,善為管理,《資治通鑒長編》還保留一段冰塊管理官員的報告,說當(dāng)年冬天“實收三萬八千段”冰塊,每段長度約在28到31厘米之間,若以中間數(shù)30公分計算,則一段冰塊體積約為0.3645立方米(364.5公升)。一個夏天要用約14萬立方米的冰塊,如果這是皇帝一家人使,不免驚人。不過當(dāng)時長安人口最多時有一百萬人上下,這些冰未必夠用,不免有人自行鑿冰販賣,以此營生。盡管有人經(jīng)營冰塊生意,但因人多,冰的價格居高不下,有“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的說法。
冬天藏冰,夏天吃冰的作法,一直保留到清朝。明清時期稱冰窖為“冰窯”,一樣趁著冬天湖泊河川結(jié)冰,鑿冰塊窖藏之。夏日炎炎,朝廷便發(fā)放冰塊給許多公署,大約頒冰工作從五月開始,到七月為止,每個衙門都可各按應(yīng)用數(shù)目,憑票向工部支領(lǐng)冰塊。也有民間自行開鑿、窖存冰塊,夏天兜售為生者,清代有許多筆記小說中都有記載。
滿族學(xué)者富察敦崇的生平不可考,但他寫過幾本有關(guān)北京的筆記都留了下來,其中《京師歲時記》記錄北京生活狀況。書中提到北京地區(qū)的窮人家,冬天鑿冰窖藏,不大花成本,留在夏天叫賣,也能掙點錢過日子??蓜e以為只有今天才有冰鎮(zhèn)酸梅湯吃,北京夏天的酸梅湯也是冰鎮(zhèn),歲時記說:酸梅湯以酸梅和冰糖煮之,調(diào)以玫瑰、木樨(桂花),其涼振齒。以前門九龍齋及西單牌樓邱家者為京都第一。
西方也有同樣的概念與做法,古羅馬人甚早就開始窖藏冰塊,還在北非沙漠地區(qū)利用晝夜溫差的原理,夜間制冰,白晝使用。英國研究飲食史的專家伊麗莎白·戴維寫過一本《寒冬的收成》,說明歐洲古代如何窖藏冰塊。德意志地區(qū)也有冰窖,地下挖洞,用厚磚墻隔熱保溫,窖藏冰塊,許多冰窖為啤酒廠自營,一到夏天,便以冰啤酒招徠生意。這種冰窖即使不藏冰,年均溫也在攝氏10上下,直到現(xiàn)在還有酒館利用冰窖經(jīng)營,省去不少冷氣費用。
(郭超月薦自《世界博覽》)
責(zé)編:Es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