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據(jù)“視覺中國”網站報道,2017年9月16日河南丹江庫區(qū)水位上漲,大魚出沒,捕魚者布下“迷魂陣”,抓住了一條足足有一人多高的“魚王”。最終這條大魚被人用起重機吊進卡車里運走了,估計是被高價賣給了餐館。
水庫里的魚屬于野生動物,捕魚就相當于打獵,需要遵循打獵的一些基本原則,比如盡量不打懷孕的雌獸,以及不傷害幼獸等。所有這些原則都是為了盡可能地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的健康,以便讓狩獵成為一種可持續(xù)的行當。
大部分陸地哺乳動物都和人一樣會衰老,年紀大的獵物不但行動遲緩,而且生殖力也會下降,對于維持種群數(shù)量的貢獻值要比青壯年動物低很多,所以獵手們往往會專門盯著那些老動物打,盡量避免傷及幼獸。
捕魚業(yè)繼承了陸上狩獵行業(yè)的慣例,對魚的尺寸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小于一定規(guī)格的都必須放回去,這個做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與此同時,捕魚業(yè)對于年齡大因此體形也大的魚類缺乏保護措施,甚至因為消費者的偏好而專門捕撈大魚,這個做法在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爭議。反對者認為,魚類等水產品和陸地動物有很大不同,越老價值越高,應該和幼魚一樣加以保護。
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早在1990年就做過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體重在0.8公斤左右的年輕雌性石斑魚一次可以產卵15萬粒,體重在2公斤左右的中年石斑魚一次可以產卵70萬粒,而體重在3.4公斤左右的老年石斑魚一次產卵的數(shù)量可以高達170萬粒,是年輕石斑魚的11倍!不但如此,老年石斑魚所產的卵的存活率也比年輕石斑魚的更高,捕殺一條老年石斑魚對石斑種群再生能力的破壞程度遠高于捕殺10條年輕石斑魚。
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水下環(huán)境和陸地不同,水生生物的衰老模式和陸地生物有著本質區(qū)別。不少水生生物的年齡不但遠比大家想象得更老,而且衰老的速率也要慢得多,有些品種甚至越活越健康,繁殖力也越強。只是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撈,才使得江河湖海中的大魚大蝦變得越來越稀少了,這不是一種正?,F(xiàn)象。
比如,產自美國東海岸的龍蝦曾經是一種沒人愿意吃的動物,美國麻省監(jiān)獄當年為了省錢,天天煮龍蝦給犯人吃,沒想到此舉遭到了犯人們的集體絕食抗議,要求監(jiān)獄改善伙食!因為這個緣故,當年的美國龍蝦個頭超大,漁民捕撈到的個頭最大的一只龍蝦重達20公斤。這樣的巨無霸繁殖能力超強,只需幾只就可以滿足一大片海域的種群更新需求。
隨著全球吃貨們對龍蝦態(tài)度的反轉,美國東海岸的龍蝦個頭直線下降,如今已經很難捕撈到一公斤以上的龍蝦了。很多人因此而誤以為龍蝦最多也就能長到一兩公斤,這是極大的誤解。
龍蝦的遭遇不是個案,而是目前地球水生生物的普遍現(xiàn)象。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路易斯·巴奈特(Lewis Barnett)博士及其同事們在2017年9月14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研究統(tǒng)計了63個海洋魚類種群,發(fā)現(xiàn)大魚的比例比過去下降了79%到97%之多。
研究者們認為,野生動物種群的年齡結構越復雜,應對惡劣自然條件的能力也就越強。老魚就像是一種保險,保證魚群能夠安全度過艱難歲月。但是因為捕撈的關系,大自然中的老魚越來越少了,這不利于魚類種群的迅速恢復,因此巴奈特建議各國漁政管理機構修改政策,不但要保護幼魚,更要保護大魚。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進捕魚方式,給大魚們一條生路。像底拖網、電魚甚至下毒這類不分青紅皂白的捕撈方式都應該被禁止。前文提到的“迷魂陣”屬于一種“倒關門”式的捕撈方式,魚無論大小,一旦游進來就會迷路,有去無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