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璋佩
摘要:關(guān)中方言是漢族語言中一支很古老的語言,渭南位于陜西省關(guān)中渭河平原東部,渭南方言隸屬于關(guān)中方言。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通過對渭南方言特殊分類詞匯的考釋,有助于我們了解這些詞匯在歷史上演變的軌跡,指出它與其他方言的差異,研究這一地區(qū)語言背后所蘊含的的豐富文化、歷史變遷和社會風俗。
關(guān)鍵詞:關(guān)中方言渭南方言;方言詞
渭南位于陜西省關(guān)中渭河平原東部,東與山西、河南相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與秦嶺、商洛為界,北與延安、銅川接壤,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八百里秦川最開闊的地帶。渭南市下轄:臨渭區(qū)、華州區(qū)2個直轄區(qū),韓城市、華陰市2個縣級市,潼關(guān)縣、大荔縣、澄城縣、合陽縣、蒲城縣、富平縣、白水縣7個縣。渭南市居民以漢族為主,說關(guān)中方言。關(guān)中方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時期,它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漢族語言中一支很古老的語言,在漢語發(fā)展史上長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方言古詞還具有“活化石”的性質(zhì),①對探索關(guān)中的人文歷史有著重要價值。
現(xiàn)代的關(guān)中方言,主要以西安話為代表。關(guān)中方言內(nèi)部依照語音上的差別,可將其分為:(1)東府話:分布在渭南地區(qū)和銅川市;(2)西安話:分布在西安市;(3)西府話:分布在咸陽和寶雞一帶。②渭南方言隸屬于關(guān)中方言,且位于西安的東北部,因此屬于東府話。渭南方言作為關(guān)中方言的分支,雖和關(guān)中方言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差異性。
本文以渭南方言地區(qū)下屬的澄城縣(位于渭南市北部)居民所講方言為例,主要輯錄澄城方言中所常見的漢語詞匯(數(shù)量多且使用頻率高,多見于其他文學作品中),對該地的某些特殊方言詞進行考釋,通過研究概括渭南方言詞的特點,了解方言詞的詞義發(fā)展和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因篇幅有限,僅選取部分方言詞匯進行分類闡釋,每條詞先寫漢字,再注釋音義。
(一)形容身體某個部位或臉部標志
1.肐膝:元雜劇《酷寒亭》(元·楊顯:《鄭孔目風雪酷寒亭》)第三折,[罵玉郎]:“當日紛紛雪片席來大,衣服向身上剝,井水向堦下潑,肐膝兒精磚上過。”(“堦”,同“階”。“精”,光。)“肐膝”就是膝?!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肐”是“胳”的異體字,與“膝”字意義無關(guān)?!稄V韻·下平》七歌:“,膝骨也”,苦何切?!薄豆沤褡忠魧φ帐謨浴贰啊币鬕ē?!懊I”普通話音gē。元代北方話入聲消失,“肐”與“”同為平聲歌韻,但“肐”讀時不送氣,讀“”時送氣?!犊岷ぁ纷髡邨铒@依方音記錄戲詞,以“肐”代“”。
渭南方言稱膝蓋為“肐[kh21]膝[thi21]蓋[ki44]”,“膝”應(yīng)該是收自元代的“肐膝”而來。連讀時“”的韻母脫落,“膝”音讀成[kh21][thi21]。如:“跑完步后,記得要活動下肐膝蓋。”
2.額顱:元雜劇《百花亭》第二折,[隨尾煞]:“皂頭巾裹著額顱,斑竹籃提在手?!鳖檶W頡《元曲釋詞》第一冊:“額顱,即額頭,俗稱腦門?!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顱”是“頭的上部,包括顱骨和腦。”“額顱”一詞在元雜劇、元曲中多見,如《西廂記》、《曲江池》、《風光好》、《秋胡戲妻》,都使用了“額顱”這一詞,也被寫作“額樓”,《太平樂府》中“皂紗片深深地裹著額樓”,變“顱”為“樓”,與方音有關(guān)。
現(xiàn)在渭南方言稱額頭為“額[24]樓[lou44]子[ts0]”,說話時常帶詞綴“子”,也將額頭稱為“額[mi24]樓[lou44]子[ts0]”。如:“你剛睡起來,出去的時候把額樓子搓一下,以防感冒?!?/p>
(二)形容雨量的方言詞
1.白雨:急促的大雨、暴雨,一般在夏季發(fā)生。江藍生認為“古人以白色描繪無色之水,這是對顏色的模糊描寫?!睆埳鲀x《方言別錄》引《表異錄》云:“關(guān)中謂雹曰白雨。”清人李鐘璧《燕喜堂詩文集》卷三《白雨》:“夏日山居多奇創(chuàng),白雨乘風魄力壯?!逼渥宰⒃疲骸班l(xiāng)人呼暴雨為白雨。”陸游《村居初夏》:“壓車麥穗黃云卷,食葉蠶聲白雨來。”白居易《悟真寺》:“赤日間白雨,陰晴同一川?!薄段靼卜窖栽~典》把“白雨”解釋為“陣雨”?!蛾兾鞣窖源笤~典》把“白雨”解釋為“大雨、雷陣雨。如:民間諺語: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出來下白雨?!?/p>
渭南方言把雷陣雨或者瓢潑大雨都稱作“白[pei24]雨[y42]”,且下白雨的時間相對較長。如:“我剛從地里干完活回來,就下起了白雨,那雨下得大很,像瓢潑一樣?!庇捎诠湃珴崧暷肛坡曌纸褡x塞音、塞擦音的,在澄城方言中的文讀多為不送氣音,白讀時則為送氣音。因為“白:西方色,又告也,語也,亦姓。秦帥有白乙丙。傍陌切(《宋本廣韻》P150)。”屬中古聲母“並母”,所以,“白[pai35]”被讀為送氣音“白[pei24]”。
2.霖雨:即“連陰雨”?!蹲髠鳌る[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熬糜曛^之淫,淫謂之霖?!薄冻o》宋玉《九辯》曰:“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后乾?”《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薄掇o源》解釋為“連綿大雨”?!逗鬂h書·方術(shù)列傳》:“永壽元年,霖雨大水,三輔以東,莫不湮沒(‘三輔指關(guān)中)。”
渭南方言則指“連陰雨”為“霖[lin44]雨[y42]”,即雨下的時間很長,且雨量相對較大。如:“這霖雨子下得人心煩,啥都不能干?!?/p>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方言詞
1.衲:即“細密地縫補”的意思?!墩摵狻こ滩摹罚骸榜目|之工,不能織錦?!薄稄V雅·釋詁》:“衲,補也?!蓖跄顚O《疏證》:“密補縫細為衲?!?/p>
在渭南方言中,作為一種縫紉的方法,常說“衲[na44]鞋[xai24]底[ti42]”、“衲[na44]鞋[xai24]幫[pa1]子[ts0]”、“衲[na44]被[pi44]子[ts0]”?!稄V韻·入聲》:“衲:補衲,紩也。奴答切(《宋本廣韻》P157)?!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紩”的解釋為“縫,補綴”。如:“她衲鞋底的技術(shù)在全村是出了名的?!眅ndprint
2.繚:即“縫補”的意思。《尚書·費釋》:“善敹乃甲胄”,鄭玄注:“敹,謂穿徹之。”孔穎達注:“謂甲繩有斷絕處,當使敹理穿治之?!薄夺屛摹罚骸皵叮?。古代鎧甲以金屬片連綴而成,線如果斷了,就縫補上,這叫做‘敹?!薄稄V韻·平聲》:“敹,揀擇也。(《宋本廣韻》P41)”現(xiàn)代通用漢字“繚”來代替。
“繚”與“衲”有著細微的差別?!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繚[liao24]”的解釋是“縫紉方法,用針斜著縫。”也就是“繚”的針刺較大些。如:“這個麻袋口開了,找個針把它的封口繚住?!?/p>
(四)表示人精神情態(tài)的方言詞
1.瞀:《國語·吳語》:“有眩瞀之疾者以告?!薄邦Α迸c“?!蓖x,指頭昏眼花?!把nΑ?,賈逵本作“眩”?!邦Α迸c“”上古同音,實為一詞。《說文·目部》:“瞀,氐目謹視也。”《唐韻》:莫侯切。又,“,低目視也?!薄短祈崱?,亡保切?!邦Α弊忠嗤ā百Q(mào)”?!抖Y記·檀弓》:“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鄭玄注:“貿(mào)貿(mào),目不明之貌?!?/p>
渭南方言中,將“瞀[mao51]”通常認為是“霧”,讀音也與其不同,讀為[vu44]。用“霧[vu44]”來形容視線模糊看不清。如:“他連續(xù)看了三個小時的書,抬頭看天時,眼睛瞀得很?!?/p>
2.倭也:即“舒服”。是渭南方言中特有的詞,表示“舒服、漂亮、令人滿意”?!蛾兾鞣窖源笤~典》寫為“婑[uo24]偞[i44]”?!百烈病币辉~的來源尚且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經(jīng)常會用它來表示“舒服、滿意”之義。如:“她把房子收拾得很倭也。”
3.迷瞪:《陜西方言大詞典》有“迷瞪”一詞,它的解釋為“①剛睡起來眼睛迷蒙、神志不清的樣子;②心里迷惑、糊涂。”《說文》:“,不明也。”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六十八《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瞢,上登鄧反,《考聲》云:‘謂睡初起貌也。下墨鄧反,杜注《左傳》:‘瞢,亂也?!睹妭鳌吩疲骸畞y也?!币虼耍稗褐溉藙偹饋硌劬γ悦?、神志不清的樣子?!爆F(xiàn)代方言的“迷瞪”一詞,由“瞢”變來。
渭南方言中常說“迷[mi24]瞪[t21]”表示人剛睡醒的形態(tài),如:“這娃都已經(jīng)睡了十個小時了,現(xiàn)在還迷瞪成這樣子。”也表示心里糊涂迷惑,如:“你千萬不要叫人家的迷魂湯灌迷瞪了?!?/p>
(五)表示日常雜事的方言詞
1.面勃:即“作面食時,為了不使面條粘住,常在案板上撒少許干的面粉,這種粉劑被稱做面勃?!薄吨芏Y·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编嵭ⅲ骸安?,粉解者?!奔慈劳粒亮K品蹱??!安币矊懽鳌啊?。《廣雅·釋詁》:“,塵也?!薄洱R民要術(shù)》中稱面粉為“勃”。渭南方言中讀作“面[mian44]勃[po24]”。這是由于受古全濁聲母仄聲字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在澄城方言中的文讀多為不送氣音,白讀時則為送氣音的影響,“勃[po35]”讀為勃[po24]。如:“為了防止剛包好的餃子被粘住,記得在案板上撒些面勃?!?/p>
2.塘土:道路或庭院中人畜踩踏起來的虛土,多為粉末狀。如渭南人常說:“長時間沒有下雨了,地上的塘土多得很,一吹風能把人嗆死?!睎|干語也把地面上虛的土叫“溏土”?!睹鳌杉t記》:“百忙里敢走得路兒差,怕的是塘土上把靴蹤印下?!薄疤镣痢痹诜窖灾凶x為“塘[ta24]土[tu42]”。
綜上所述,渭南方言雖隸屬于關(guān)中方言的一部分,但它的方言也有著獨特的地域性和特殊性。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既是人們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也是民俗傳承的標志。方言代表著一個地區(qū)文化的“活化石”,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方言詞的研究,對我們的訓詁學和古文獻的注釋、整理工作有著很大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把方言和文化結(jié)合起來,開拓方言的研究方向,認真做好方言詞的編輯整理工作,為渭南方言文化的傳承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注釋:
①朱正義.關(guān)中方言古詞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
②朱正義.關(guān)中方言古詞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
參考文獻:
[1]朱正義.關(guān)中方言古詞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熊貞.陜西方言大詞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
[3]王軍虎.西安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