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茂春
我們的班長錢國楨
梁茂春
2017年3月23日是錢國楨教授80歲誕辰。我們作為60多年的老同學、老朋友,表示我們最衷心、最熱忱的祝賀!
真是難以想象:十幾郎當歲的孩子們,一轉眼已經成八十老翁了!
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始,錢國楨就是我們的班長,一直到現在,我們仍管他叫“班長”。我就從我們這一班談起。
我們這一班叫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四年制”,成立于1956年秋,天津。至今已61年矣!
這是一個非??蓯?、團結的班級。唐振漢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錢國楨是我們的班長。
“四年制”共有20來人,這里人才輩出,藏龍臥虎。
其中有后來在作曲方面作出貢獻的高燕生、楊長庚、魏麗愛、朱仁玉、施光南等,有在指揮方面顯露才能的邱天虎、梁逖等,有在聲樂演唱方面成熟突出的司心慈、張俊杰、鄭景玄等,有在音樂學方面作出重要成就的錢國楨、王鳳岐、嚴安思、萬昭等,也有在其他方面做出貢獻的金韶、秦曉梅、袁幼樵等人??梢哉f是:每個人都在放射不同的光芒。
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施光南,他后來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作曲家。在他的出生地——重慶南山,建有“施光南大劇院”和“施光南廣場”。最新的消息是: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已改名為“施光南音樂學院”,因為浙江師范大學在金華,而施光南的老家在金華,他的故居將建成“施光南紀念館”。
我們是特別幸運的一班——“反右派運動”時我們都是中學生,沒有一個被打成右派;“文革”前夕我們都大學畢業(yè)了,基本上學到了專業(yè)音樂的全面知識,沒有受到“停課鬧革命”的厄運;“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高潮”時,我們已經過了“插隊落戶”年齡;我們又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大都得以發(fā)揮自己的專長。
我保留了兩張我們班在1957年和1958年的珍貴照片。照片里面珍藏有很多可愛的、動人的故事。(見圖1、2)
圖1 1957年“四年制”在二宮合影
圖2 1958年“四年制”在附中校園
1956年我們入學時,大多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國楨比我們大幾歲,顯得比較成熟。他就自然地成了我們的“班頭”。
錢國楨具有天津人的憨厚,帶有老大哥的成熟,一直堅持著老黃牛的精神。在我們這一班成長的過程中,他協(xié)助班主任唐老師做了很多的工作。(見圖3)
圖3 1958年唐振漢老師在河北音樂學院門口
五十年代中期,那是向工農兵學習的年代,是“勤工儉學”的年代,是“大躍進”的年代。我們班曾經到新立村、太陽公社和海河工地參加勞動,參加大煉鋼鐵的運動,參加各種為工農兵群眾的演出活動。錢國楨在這些活動中顯得多才多藝,他指揮民族樂隊,扮演各種角色,具有充分的組織能力。
學習民間音樂是我們經常的功課。錢國楨和施光南經常帶領我們觀摩各種民間戲曲的演出,并學習民間藝術的演出。這使我們一輩子受益非淺。
1958年中央音樂學院搬往北京,這時我們這一班全部被留在天津,成為新建的天津音樂學院的第一批學生,同時又是天津音樂學院的后備教師。我們都帶薪學習,工齡都從1959年算起。我們一邊學習,一邊組織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組”“演出組”“教學組”和“樂器改革組”等。1959年,天津音樂學院組建了一個“歌劇創(chuàng)作組”,成員有施光南、萬昭、嚴安思和我。學院第一任黨委書記孫震(雪克)親自帶領我們四個小青年到小站體驗生活、收集材料,準備創(chuàng)作歌劇。這對我們是非常特別的一種鍛煉。
圖4 天津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第一屆畢業(yè)生留念
錢國楨是一直在為天津音樂學院建設、發(fā)展工作的資深教授,至今仍老當益壯地為培養(yǎng)學生和教材建設方面貢獻力量。
錢國楨在“民族音樂分析”體系方面獲得的成就,不僅是對天津音樂學院的一個貢獻,也是對我國民族音樂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貢獻。
2017-05-02
J605
A
1008-2530(2017)03-0023-04
梁茂春(1940-),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