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繼興 劉秉光
崇禎:人之將死,否定自己
◎ 劉繼興 劉秉光
圖/馮 乾
死前被公布罪狀、發(fā)配鳳陽,死后被碎尸萬段、懸首示眾,崇禎上臺后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在給明末的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崇禎贏得了圣明之君的頌揚。然而,17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這實在令人驚訝。崇禎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調(diào)兵遣將上,居然有閑心做一件與御敵守城毫不相干的事?而且,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崇禎為什么會突然改變自己多年前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并為其收葬骸骨、修墳立碑?
崇禎的哥哥天啟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天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情感,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和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quán)勢,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被眾人鄙夷也是罪有應得;但他也曾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zhàn)敗后遭受讒言的名將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在寧錦一戰(zhàn)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果斷推薦了一批能臣直臣。從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魏忠賢還是心系國家、講求原則的。在魏忠賢主政期間,明朝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wěn),這種能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肯定的。
在崇禎即位之時,海內(nèi)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其實正需要一位像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jīng)驗和把握動蕩時局能力的人物,雖然他無法扭轉(zhuǎn)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于在短時間內(nèi)令局勢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nèi)政和平息民憤,更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quán),借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能夠不動聲色地一舉鏟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自我標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崇禎從自信變得自負,最后變得剛愎自用。魏忠賢死后,崇禎起用了東林黨人,可惜東林黨人治國乏術,其中一位戰(zhàn)場指揮官竟然對民風剽悍的起義軍實行“招撫”,其實就是縱容。受過東林黨人提拔的袁崇煥也為了與皇太極私下“和談”而殺掉了令后金片刻不得安生的大將毛文龍……
盡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7年間,他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nèi)閣大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的高壓態(tài)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腐朽無能的太監(jiān),最終導致“十萬太監(jiān)亡大明”的悲劇。
就在崇禎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心腹太監(jiān)說的那句“(魏)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之后,終于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diào)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國難當頭,個人恩怨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才是正理……崇禎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精神徹底崩潰。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崇禎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他自己17年執(zhí)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編輯/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