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一一
馬丁·斯科塞斯作為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在他的導演生涯里,至今為止共被提名最佳導演八次,而僅有一次獲獎。
一生中經(jīng)典電影無數(shù),奧斯卡曾是他心中的痛。當頑強的馬丁一次一次帶著被后世奉為經(jīng)典的作品而被奧斯卡一次一次冷落,直到《無間行者》的加冕,了卻了他一生的遺憾。
馬丁·斯科塞斯的諸多電影也許缺少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感,卻以其真實質(zhì)感直指美國當代社會與人性黑暗面,犀利而準確。無愧為電影界的社會學家。他不負被眾人賦予有才氣的老頑童之名,每時每刻不在嘗試用影像語言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
他從小開始積累的對用影像講故事的欲望深入到骨子里,對影像語言的不斷探索提高的欲望深入到骨子里,對電影大師的學習深入到骨子里,不計較題材對各類事物充滿了高度的熱情深入到骨子里,對情懷的探索深入到骨子里……他對待電影的態(tài)度,堅定地認為它是“充滿骨子里的愛”。
馬丁·斯科塞斯一九四二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熨衣工家庭,父親露西奧諾·查爾斯·斯科塞斯和母親凱瑟琳·斯科塞斯都是制衣廠工人,虔誠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馬丁還有一個哥哥弗蘭克。父親在和母親度過了六十年的婚姻生活后,于一九九三年去世。母親一九九七年死于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并發(fā)癥。斯科塞斯一家所住的皇后區(qū)是紐約著名的“小意大利”區(qū),這里居住著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這種“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賦予斯科塞斯以無數(shù)靈感,他的作品始終帶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
童年的斯科塞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樣在戶外嬉耍、奔跑,只能以書為伴,也因此與藝術(shù)和神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當他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時,他父親查理就經(jīng)常帶他去看電影。高中畢業(yè)后,斯科塞斯原本打算成為一位牧師,然而神學院考試的落選卻使他鬼使神差般地進入了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并于一九六六年獲電影專業(yè)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與童年觀看的好萊塢及歐洲經(jīng)典影片不同,大學期間的斯科塞斯接觸到很多新浪潮電影,他被這些電影嶄新的思想與技法所深深吸引,也從此下定決心要拍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電影。
窮其一生,馬丁·斯科塞斯似乎都在不停地看電影。他也似乎把他所曾看過的所有的電光幻影轉(zhuǎn)化為他所用,創(chuàng)造出他獨特的風格,在電影里述說著那些美國故事。
而在馬丁諸多作品中,街頭故事電影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這些街頭元素都是馬丁早年生活寫照,都帶有強烈的半自傳意味,這些充斥著暴力,色情,毒品的幫派故事所伴隨的陰暗風格是許多片商和普通觀眾難以接受的。
馬丁·斯科塞斯每部作品中主角,都會通過情感爆發(fā)的沖擊力來表現(xiàn)人物特性:無論是在中黑手黨統(tǒng)轄下的社會成長經(jīng)驗,都市畸形生活所引發(fā)的精神病態(tài),只能憑借暴力方式茍活的絕望,追名逐利影響下心智的轉(zhuǎn)變,一個感到某種特殊使命召喚的人的困惑,講述臥底的救贖和奉獻。馬丁常??坍嬆切┥硖幬C中的個人,受自身欲望所支配的小人物。而他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描繪,卻很少出現(xiàn)一旦得償所愿,快樂和幸福便隨之而來的情形。更多的情況下,他的角色會變得飽經(jīng)風霜和精于世故。
談及馬丁在奧斯卡上屢屢多提不中的原因,也許和他強烈的個人風格不無關(guān)系。在60年代末被同稱為“四大天才導演”中的斯皮爾伯格、盧卡斯依靠制片商上億美元投資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同時,馬丁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地剖析著社會和人性的種種頑疾。這大概和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著非常大的關(guān)系。所以斯科塞斯的影片多是關(guān)于黑幫、暴力、犯罪,但每一部影片都浸透著揮之不去的宗教氣息。斯科塞斯職業(yè)生涯的迷人之處跟他的電影一樣,本身就是后黃金時代的一部電影寓言。
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yè)利益的環(huán)境下,馬丁卻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意愿,不遺余力地探索電影語言,探討社會和人性的本質(zhì)。
總之,馬丁是一個感性過剩的人,有強烈的力量,好的時候殺死人,失控的時候也殺死人。不過他對電影的愛真是令人感動,他的名言“最理想的死法,是死在攝影機后”鼓舞了無數(shù)電影青年前行。在身份地位已經(jīng)高到注定要在影視里留下一筆的時候,依然不吝惜自己的名聲,不斷的繼續(xù),不斷的嘗試改變。
相比起現(xiàn)如今的人人談及時的贊譽有加,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馬丁斯科塞斯可謂是爭議不斷:一九七六年他拍攝了《出租車司機》,劇情接近陀思妥的《地下室手記》,加之很多鏡頭模仿戈達爾,有影評家就諷刺他只會模仿,永遠成不了大師;而五年之后,一位受到該片啟發(fā)的男子模仿片中的羅伯特·德尼羅企圖刺殺里根總統(tǒng);一九八零年,他拍攝了《憤怒的公?!?,除了在電影節(jié)上大獲好評以外,票房卻持續(xù)低迷;一九八六年他拍攝了《金錢本色》,影片公映后大量觀眾和影評人認為一貫犀利的馬丁已經(jīng)向好萊塢制片體制屈膝;一九八八年的《基督最后的誘惑》公映,馬丁·斯科塞斯瞬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次想重新詮釋基督教歷史的嘗試甚至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九九一他翻拍了《恐怖角》,由于影片中露骨的性和暴力遇到了審查問題,上映后也受到了很多有關(guān)電影暴力的指責。
事實上,引起巨大爭議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帶給馬丁·斯科塞斯家喻戶曉的名聲。
在馬丁創(chuàng)作生涯中,有一個重要的人成就了他的成功,他就是羅伯特·德尼羅。德尼羅自小和馬丁一起混跡街頭,兩人從一九七三年的《窮街陋巷》開始正式合作,隨后一九七六年兩人合作了《出租車司機》,一九八零年,馬丁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在德尼羅的撮合和幫助下,他拍攝了《憤怒的公?!?,這部影片的成功才使得馬丁咸魚翻身,一九八二年德尼羅又促成馬丁拍攝《喜劇之王》,此后馬丁的《好家伙》《恐怖角》《賭城風云》中都有他的加盟和精彩演出。馬丁·斯科塞斯被認為最好的電影中,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就是羅伯特·德尼羅。
當然,另一位受馬丁影響非常深的演員就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進入千禧年后,馬丁選擇了這位出演過《泰坦尼克號》的偶像派代替日益蒼老的羅伯特德尼羅成為新的御用男主,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由于受到馬丁的提攜和指點,完成了從偶像到演員的蛻變。相比起馬丁以往電影中羅伯特·德尼羅的角色,萊昂納多扮演的角色爆發(fā)力更強,萊昂納多在《飛行家》《禁閉島》《華爾街之狼》中近乎歇斯底里,難以自制的表演也是對他演技的最大磨練。
以至于,在馬丁·斯科塞斯獲得終身成就獎時,頒獎嘉賓萊昂納多極其鄭重的口氣,將馬丁比作莎士比亞,達芬奇,畢加索。
可以說,他確實稱得上電影圈里的莎士比亞,達芬奇,畢加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