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5歲了,最近越來越喜歡討價還價。我們經(jīng)常為一些小事糾纏很久。比如,為了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這個問題,孩子也和我討價還價,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我滿足了他的要求,他才開始刷牙。為此,每天要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真不知如何是好。
討價還價是父母教給孩子的。因為一開始,“交換條件”都是父母主動提出來的。比如,“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這樣一來,孩子在聽話順從前,就會先想想自己究竟能得到什么好處。
討價還價帶來的不利影響
造成孩子成長的“被動狀態(tài)”。當討價還價成了習慣,每一次成功的討價還價之后,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他們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出于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事物,也不再有探索精神。任何事情不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主動性逐漸消失,成長過程變成了“被動狀態(tài)”。
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了爭議上。這種拉鋸式的討價還價非常耗費時間,孩子習慣于從父母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大量地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更少。
父母的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在討價還價中,家長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xié)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fā)長時間的談判,你還有權(quán)威嗎?沒有了權(quán)威還談什么對孩子的教育?
造成父母情緒失控。當父母的耐心用盡之后,孩子倔強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
對策
一開始就不和孩子講條件。許多父母習慣說“吃不完飯就不許看動畫片”,這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壞,因為孩子會效仿父母動不動就講條件的習慣。有些父母常說“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父母會因此而失去尊嚴,并誘發(fā)孩子產(chǎn)生報復心理。其實,從開始就什么條件都不講,該提要求時提出要求并督促執(zhí)行就是了。
向孩子說“不”要慎重。父母不要隨便說“不”。對孩子說“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一旦把“不”說出口,就要堅持,做到令行禁止。如果是確實不便拒絕的事,可與孩子共同商討。但父母必須掌握主動權(quán),不能與孩子無休止地討價還價。
父母雙方要保持一致。當父母一方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另一方不能持反對意見,否則,容易養(yǎng)成孩子在父母之間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而且還會想方設(shè)法堅持自己的條件。所以,父母雙方要保持意見一致,如果出現(xiàn)意見相左,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商量商量再告訴你。
設(shè)定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底線。在家庭內(nèi)部發(fā)揚民主之前,父母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父母有“最終解釋權(quán)”。設(shè)立“最終解釋權(quán)”,就是為爭論設(shè)一個底線,以保證父母的權(quán)威不受影響。
物質(zhì)鼓勵為輔,精神鼓勵為主。孩子想要通過討價還價獲得的“好處”基本上都與物質(zhì)有關(guān)。一旦養(yǎng)成了以物質(zhì)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孩子就會習慣于討價還價。因此,要倡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夸獎等。
讓孩子接受討價還價的后果。討價還價往往會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了孩子的娛樂和休息,或者因此遲到受到老師的批評,那么,別心軟,讓孩子承受討價還價帶來的后果,自然后果法會逐漸促使孩子減少討價還價的次數(sh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