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家百科
謹防校園金融貸款陷阱
編者按:一位河南大學生負債百萬元,最后絕望跳樓。他的家人和同學在悲痛之余,還得接著處理債務。原來,這名學生利用了多名同學的身份信息,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臺貸款。最后,他不僅無力償還,那些被冒名使用身份的同學也不得安寧。這是校園小額貸款中非常典型的一起負面案例?;靵y的校園小額貸款,到底是如何侵蝕著莘莘學子和他們的家人朋友的呢?
拿著身份證、學生證,再填個表格,不需要擔保,不需要什么資質(zhì)審核,便可以獲得小額貸款。這種小額貸款分期還款壓力小,有的平臺甚至還打出無息這樣的名頭來。這一切,似乎給了大學生群體極大的優(yōu)惠,看起來很是誘人。如此大的一塊餡餅,為什么就掉了下來呢?它是怎樣吸引大學生的呢?原來這種小額貸款進校園時是這樣宣傳的:一、小額貸款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大學生尤其熱愛電子產(chǎn)品等,追求時髦,他們也許不能一下子把一部蘋果手機的錢給結清,但是每個月用自己的生活費還款問題不大;二、滿足創(chuàng)業(yè)需求。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是非常熱門的事情,有的公司號稱要支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響應相關政策和潮流,解決大學生資金缺乏的難題。
但是,太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是讓人懷疑的,小額貸款公司又不是慈善組織,相反,有著極強的牟利動機。沒有工作的大學生實際上是金融貸款中的高風險群體。做高風險的事,得有高收益的回報,貸款公司不可能對高風險群體“做慈善”。果然,校園小額貸款的“利率”實際上門道多多。根據(jù)杭州《都市快報》20 17年1月的報道,“網(wǎng)貸平臺往往會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學生,月利率普遍在0.99%~2.38%之間,一旦逾期償還欠款,需要支付的違約金不容小覷,高低相差數(shù)倍。如‘名校貸’每天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每天收取貸款金額的1%。”不僅違約金嚇人,有的平臺還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務費。比如,明面上是每個月5%的利率,可還設置了5%的服務費,描述極具欺騙性。
“陰陽利率”的存在,讓許多人在還款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并沒占到便宜,反而付出頗多。
倘若只是借錢買部手機,每個月還幾百塊,看起來額度很小,毫無負擔。然而,貸款人往往存在或者被引導出強大的消費欲和僥幸心理。從一部手機開始,步步淪陷。比如河南這位大學生,接觸10多種貸款,貸A家的款還B家的錢,再借C家的錢來填A家的坑……一家家加起來是個很大的數(shù)字。而“大學生貸款買蘋果6手機,3萬元滾成70多萬元”這起著名的案例里,當事人貸款買了兩部手機,面對催債,拆東墻補西墻,不斷地去找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還債。
大學生沒有什么資本,也缺乏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怎么看都是高風險群體。然而,根據(jù)《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的統(tǒng)計,針對大學生的網(wǎng)貸平臺已經(jīng)有百余家了,許多知名品牌也都投入了這塊業(yè)務。難道這些平臺真的不怕他們還不起么?還真是這樣。18歲的大學生看似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但是他們又極端地依附于學校與家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除非是真的學籍不要了,不想畢業(yè)了,否則人是非常好找到的。而一旦貸款公司威脅他們畢不了業(yè),又或者通過學校這個渠道去鬧,這些學生便不得不就范了。怕父母知道,他們一般會尋求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幫忙??墒菍嵲跊]有辦法的時候,家庭也成了貸款的兜底者。畢竟,誰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學業(yè)被耽誤,背著一個“老賴”的名聲。難怪,根據(jù)一些記者的調(diào)查,盡管申請貸款的步驟簡單,但是父母的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是必須要填的。
(浙江 錢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