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江畔,執(zhí)一世擔當
2003年,阮儀三在上海外灘。
“大學時期,我開始走上了中國古城鎮(zhèn)保護之路,直至今日。”隔著一個甲子的悠長回望過去,阮儀三對引導他走上這條道路的老師們依然心存感激。
跟隨董簽泓教授在同濟大學研究城市建筑史的阮老, 1958年聽到德國學者雷臺爾的觀點:中國只建設新城,不保護老城。中國有很多歷史悠久的老城,在建設新城的過程中被拆除,很可惜。雷臺爾建議,中國建設新城與保護老城并重,同濟大學開設中國城市建設發(fā)展史的課程。聽取雷臺爾的建議,以董簽泓為首的幾位教授開始編寫教材,在同濟大學設立了中國城市建設史的課程。當時,在中國,只有同濟大學開設了這門學科。阮儀三跟隨另一位教授陳從周,從1956年開始對蘇州、揚州、杭州一帶古建筑和古園林進行測繪。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修復蘇州和揚州古建筑,采用的全是當時保留下來的手繪圖樣。陳先生還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國古典建筑方面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對阮儀三影響很大?!罢且驗橛行?guī)煆耐瑵髮W這兩位學術精英,我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接觸古城鎮(zhèn)保護?!比罾险f道。
1961年到1965年,阮儀三跟隨董簽泓進行中國古城鎮(zhèn)調研活動?!拔覀兂俗疖?、驢車,步行走路,幾乎調研了全國主要的古城,包括張騫出使西域路線上的塞北古城、長城沿線古寨、九邊重鎮(zhèn)、東南沿海地區(qū)古堡等。100多個城市中蘊藏的文化的豐富程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那時,很多文物古跡都保留了原來的狀態(tài),我們能看到很多宋、元、明、清的建筑。越看越覺得古人非常了不起,建成和留存了這么多好東西。后來,我把這些調研成果協(xié)助董教授寫成了《中國城市建設史》。里面所有的圖都是我手繪的,大部分文字初稿是我寫的?!比罾险f。
除行萬里路之外,阮儀三也讀萬卷書。當時,上海徐家匯圖書館藏有20余萬卷全國各地縣志,完整記述了各地古城、古鎮(zhèn)的發(fā)展史實和風土文化。阮儀三如獲至寶,常常整天泡在圖書館內手抄文字和臨摹畫,帶一個冷饅頭當午餐。很多縣志看不懂,就手抄出來四處找人請教。就這樣,阮老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研究資料。
“文革”后,阮儀三就開始獨立進行城市歷史研究工作了,并在這個領域逐漸取得很多成果。